金秋時節,興安大地稻浪翻滾、谷穗低垂,呈現一派豐收景象。今年以來,興安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將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為契機,以持續提升糧食單産水平為目標,穩面積、攻單産,糧食生産形勢較好,預計今年糧食産量將再創歷史新高。
眼下,在扎賚特旗禾豐家庭農牧場“先建後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基地,一株株玉米長勢喜人,行間套種的大豆顆顆飽滿。“沒建設高標準農田前,路上都是溝溝坎坎。現在路修好了,插秧、收糧時機械可以進田了,澇能排、旱能澆。大豆的保收和玉米的畝産都顯著增加,1175畝玉米年增加糧食産量約70萬斤。”農場負責人杜文義感慨地説。
良田是豐收的基石。今年,我盟71萬畝高標準農田新建任務已全部開工建設,同時積極爭取了社會資本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20萬畝。在提升地力方面,實施輪作項目174萬畝,在扎賚特旗開展15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示範項目,科右前旗建設5萬畝耕地地力提升示範項目。通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引導全盟增施有機肥近500萬畝,開展保護性耕作827萬畝。在“有形良田”穩步建設的同時更要耕好“無形良田”,節糧減損被視為糧食有效供給的重要環節,我盟積極探索建立科學儲糧制度,今年年底前全盟範圍內70%的糧食將實現科學存儲,預計節糧減損在4億斤以上。
走進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的試驗田,只見近千畝試驗田被分隔成一個個小方塊,近千塊育種標識牌整齊排列。作物育種與栽培研究科科長高欣梅正帶領團隊在田中進行研究工作。“試驗秧苗都是由研究員一粒粒播種的,標識牌也都是由研究員一塊塊插進土裏。試驗最多的團隊有8名研究員,要對100畝田地進行播種、栽培、記錄。今年5月30日,我們研究所自主選育和引進的野生大豆、彩色小麥和蕎麥種子實驗材料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啟動了空間搭載實驗。”高欣梅説。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目前,我盟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圍繞三大工程及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試點工作,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方面共新徵集種質資源270份。今年,我盟將繼續提升8個“看禾選種”&&建設水平,共展示示範近三年通過國家或自治區審定、自治區引種備案的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種322個。
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鄉保安村大豆制種基地,一顆顆大豆傲然挺立,充滿生機。5000畝的土地上,一根根滴灌管時隱時現,蜿蜒伸向遠方。“這是水肥一體化系統,滴灌管淺埋到地下3至4厘米處,每隔30厘米左右就有一個小孔,水分和肥料可直達作物根部,效果好着呢,豐收也有了保障。”科右前旗裕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謝會説。
科技是糧食安全之基,是糧食增産之力。今年以來,我盟落實優質高效增糧示範片13個,聚焦主要糧食作物,兼顧特色經濟作物,推技術、提單産,因地制宜集成推廣優質品種和高産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其中玉米主要推廣成熟的滴灌密植高産水肥一體化技術,單産較上年提高400斤以上,輻射帶動65萬畝。
在扎賚特旗開展了玉米大壟高&+密植增産精準調控技術模式,全盟共建設糧食作物單産提升示範區61萬畝。通過示範推廣優質高産品種,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擴大精準導航播種、水肥一體化、測墑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應用範圍,提升單産水平,示範區普遍玉米單産較上年提高5%以上。
九月中旬,興安盟的秋糧將陸續收穫,我盟將緊盯秋收各個環節,夯實各方責任、強化措施落實,切實把“豐收在田”轉化為“豐收到手”,實現我盟糧食産量“十四連豐”的目標。(記者 張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