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 20 10:29:57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內蒙古科右中旗通過版權認證系統給每一件繡品賦上DNA——“繡才”不出門 “織品”天下聞

字體:

  一縷絲線,幾段馨香,妙手生花,以繡扶智。

  走進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以下簡稱刺繡協會),一個個靈巧的繡娘,以針為筆、線為色,在繡花撐上繡出一幅幅“楓”花正茂、繁花似錦的秀美畫面。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她”以千般裊繞的脈絡將繡娘們縈係在實現自我價值與逐夢創收的美好“錢”景裏,繡娘們在家門口繡壯美山河、繡人傑地靈、繡增收致富。

  在國家版權局日前公布的全國版權示範單位、示範單位(軟體正版化)和示範園區(基地)名單中,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榮獲“2022年度全國版權示範單位”榮譽稱號。

  每件繡品都有“身份證”

  盛夏時節、萬物並秀。40歲的一級繡工白石梅靜靜地坐在繡案前,手持五彩絲線埋頭刺繡。“繡這幅《福壽滿滿》,一根蠶絲線需要分成四股,每天只能繡很小的一方,數月才能完成。”白石梅直言,這看似精美的圖案創作起來着實磨人。

  每繡一個圖案前,她的腦海中就已經形成了該圖案的雛形和色彩的搭配。儘管省了打樣的時間,但一個簡單的圖案,繡好也要花上一整天的功夫。“繡急了就容易出錯,繡出來也不好看,所以一針一線都很講究。”白石梅説。

  事實上,刺繡協會的每一件繡品都凝結着繡娘們獨具匠心的創作理念與精緻態度,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刺繡協會現有繡工66人,她們每繡一件作品都需要花費數日甚至月余的時間,每一件繡品的誕生都不容易。因此,“她們”當然不能隨意被複製,唯有版權才能真正守護“她們”的安全,讓刺繡作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圖案題材多取自日常生活和大自然,色彩艷麗、造型別致、元素豐富。在前不久舉辦的第七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上,刺繡協會作品《石榴花》大受歡迎。一級繡工張佔小興致勃勃地説:“買的人多,問的人也多,把我們本土民間文化藝術傳得更廣。”

  可是前幾年,張佔小並沒有這份“熱情”。費盡心思設計出來的新樣子,只要在展會上一擺出來,很快就有人進行仿製。繡工們對於版權起初也很懵懂:“我們不就是繡花嗎,跟版權有什麼關係?”對於長期生活在農村牧區,知識結構不對稱的繡工們來説,版權是一個新穎又陌生的詞彙。

  這樣的問題沒有難倒刺繡協會,“版權就是讓每件繡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證’,進行作品登記之後就沒有後顧之憂了。”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會長白晶瑩不厭其煩地向繡工們解釋版權的含義。她説,要保護好原創繡品的版權,必須從源頭抓起,大家共同持續優化版權生態,保障來之不易的成果。

  “現在我們拿到手的繡品圖樣都是經過作品登記的”,刺繡協會中級繡工雙金亮由衷感嘆。繡工從“消極”到“積極”的轉變,是科右中旗版權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優化、版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氛圍持續增強的一個縮影。

  創新發展版權運營模式

  當下,越來越多的繡工自發進行作品登記,創新能力也被不斷激發。“只需要在版權保護與服務&&進行登記,就能獲得一個二維碼,掃碼可查關鍵信息,被侵權時也方便維權。”刺繡協會作品登記負責人於娜説。

  為了讓刺繡作品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刺繡協會創新發展“企業+協會+基地”的運營模式。截至目前,累計在全旗173個嘎查集中舉辦刺繡培訓班140余期,培訓繡工1.6萬人次。

  科右中旗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大力開展《著作權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活動,讓繡工們全方位了解掌握版權之於刺繡發展的意義。他們還依託國家級項目爭取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以版權賦能為抓手,激發非遺創新活力。

  除此之外,為讓作品實現價值最大化,最大限度保護繡工權益,刺繡協會專門成立版權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縱深推進文化傳承和文化保護,通過版權認證系統給每一件繡品賦上DNA,讓每一件繡品都有跡可循,築起版權保護的堅實堡壘。目前,刺繡協會擁有繡品1300余種,知識産權保護認證570余種。今年,刺繡協會還榮獲“2022年度十大作品著作權人(美術類)”榮譽稱號,這背後是刺繡協會多年對民族文化的堅守與創新,注重作品版權創造、保護、運用所結出的碩果。

  “版權是創新成果的凝結,是創作思維的智慧呈現,是創意造就的文化瑰寶,只有保護好版權,運用好版權,我們的刺繡産業才能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白晶瑩這樣説。

  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精美的蒙古族刺繡作品,而今已成為各地節慶、婚禮、裝飾、饋贈的上好之選。多年來,刺繡協會圍繞風景名勝、歷史傳説、人物故事等題材研發刺繡産品,以針為筆、以線為墨,描繪馬鎮楓情、講述興安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繡出游客喜愛的文化旅游紀念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得見、帶得走。

  “協會的繡品現多銷往國內發達地區和周邊國家,接到的訂單多以服飾和伴手禮為主。”刺繡協會工作人員白玲介紹道。“我們的繡品繡的都是內蒙古的一些風景名勝,特別好賣,現在有了版權保護,我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就更受歡迎了。”刺繡協會高級繡工敖結小開心地説道。

  意識到版權保護帶來的好處,刺繡協會的繡品都具有極高的辨識度,每一件作品都是量身定制,十分符合當下人們對於私人定制的追求。繡品《壽桃》《牡丹花》等象徵美好寓意的繡品訂單量達1萬件以上,均走出內蒙古銷往北京和全國各地。

  在版權的助力下,不僅刺繡作品廣泛流通於各地,內蒙古地域文化的辨識度也更上一層樓。日前,在科右中旗境內生長的植物刺繡作品《西伯利亞苦山杏》走出內蒙古銷往北上廣,訂單量達上千余件,走出了一條弘揚民族文化的新發展路徑。(本報記者 張席貴 通訊員 周丹丹)

【糾錯】 【責任編輯:湯靜怡 】
閱讀下一篇:
0102100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