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2/ 03 15:41:40
來源:農民日報

扛樁故事演繹“無言的戲劇”

字體:

  每年元宵節,連辦三天的街頭社火表演都是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百姓都在期盼的盛事,跑旱船、威風鑼鼓、扭秧歌……各村都有代表節目,而扛樁故事是該縣南關村的拿手好戲。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扛樁故事的傳承人,76歲的白接才早已帶領他的家人為此做好準備。

  剛走進彎彎曲曲的白甲巷口,激昂的樂曲聲就傳了過來。循聲找過去,不大的巷子裏,一位頭上戴冠、著火紅戲袍、手拿紅纓長槍的小孩子,在身材健碩的栗團結頭上“淩空而立”,伴著喜慶的鑼鼓樂,隨著栗團結的扭動,威風凜凜地揮舞著手中的長槍。

  栗團結脖子和腰間固定著一個鐵質的背架,頂起坐在背架上的孩子,在寬大戲服的遮掩下,樁上的孩子倣佛站在空中。

  “扛樁的是我女婿栗團結,樁上的娃娃是我6歲的重外孫,在今年表演的《楊家將》故事裏扮演楊四郎。我們家今年能出4個扛樁人,我兒子、女婿、孫子,還有我都要上。”白接才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説話間,白接才的兒子白海亮也頂著他年僅3歲的孫子小“楊排風”加入了訓練。

  扛樁可不是一件輕松事,鐵質的背架、叉桿、手錘、三腳等道具,還有小孩及其戲劇行頭,80多斤的重量都壓在扛樁人肩頸和腰背上,一場表演至少要20分鐘,每天要演3場,這要求扛樁人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和嫺熟的技巧。

  樁上的娃娃也辛苦,表演當日淩晨4點就要起來化粧,穿上戲服上了樁,從早上9點街頭表演開始到下午2點結束,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為了保證安全性,通常一個樁需要配置三到四個人輔助,在表演過程中時刻觀察樁上下演員的狀態。

  “我們都是家族傳承,3歲開始就上樁表演,一直能演到10歲左右。成年後身子板扛得住了就當扛樁人,一代一代往下傳,除了疫情管控的時候,年年都要上故事鬧元宵。還是喜歡,要是不喜歡,我們一大家子也堅持不下來。”白接才言語中透露著自豪,“不過我也有點擔心,現在的年輕人身板都不太能扛,我孫子29歲了,今年第一次上,現在還每天讓他頂著放了道具的樁在練。”

  扛樁故事歷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民間的祭祀活動,即稱“抬棍”。明末見雛形,清初成熟,至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如今的扛樁故事,多在春節、元宵、廟會等慶典節日活動進行表演,表演內容取材于《楊家將》《岳飛傳》《西遊記》等古典故事情節,人物形態各異,相映成趣,配上喜慶的民間音樂,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被譽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具有民間藝術的鄉土特色和天然魅力。(郭詩瑀)

【糾錯】 【責任編輯:崔伊銘 】
閱讀下一篇:
0102100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2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