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時節,走進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貴州省黎平縣尚重鎮洋洞村,高山低谷間雲霧繚繞,盤旋的公路靜靜地蜿蜒在半山腰上,在清晨的雲霧中若隱若現。近年來,該村從抓基層組織建設入手,選優配強“兩委”班子,開展黨員積分制管理,村幹部帶頭轉作風、辦實事,帶領全村從“後進生”一躍成為先進村。
洋洞村的蝶變,是黎平縣堅持黨建引領抓基礎強治理堡壘、抓統籌強治理體系、抓保障強治理能力、抓創新強治理載體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全縣範圍內,各村如何凝聚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帶着問題,記者進行了實地採訪。
黎平縣駐村幹部幫助村民晾曬茶油籽,同時徵求群眾對基層治理“十個一”行動的意見建議。 姜永銳 攝
抓基礎 築強治理堡壘
立冬那天,地坪鎮岑扣村黨支部書記韋仕華騎上摩托車,往村裏的油菜基地趕去。韋仕華的摩托車是有故事的:4年前他從廣東回村,當選黨支部書記第二天,摩托車就被劃破了輪胎和坐墊。
劃車一事,折射出岑扣村以前的重重矛盾。2017年,茶油加工扶貧車間準備在岑扣村“落戶”,帶動産業發展本是好事,沒想到卻引來麻煩:“偏遠村搞産業加工?誰賣,誰買?”“村幹部肯定從中拿了好處”……村民大會上,一提到選址動工的事,大家就不歡而散。項目實施不了,鎮政府只能把項目給了隔壁村。
眼見附近其他村都在發展,只有岑扣村遲遲沒有起色。於是,地坪鎮黨委想到了韋仕華。當時韋仕華在廣東打工,收入不低。接到鎮裏“求賢”的消息後,他毫不猶豫地辭職回村。
“村幹部説話沒人聽,是村裏的工作都由政府包辦和村幹部單幹、村民參與少的結果。”上任伊始,韋仕華以轉變作風為突破口,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村幹坐班,把村組劃分網格包保,創新1名黨支部委員&&8-10名黨員、1名黨員&&8-10戶村民的工作模式。機制理順後,韋仕華和村幹部又從基礎設施建設着手改變。如今,興村産業項目如期而至,村民投工投勞、互幫互助,再有人回村,看到村裏的嶄新面貌,都直呼“嚯,新鮮”。
2021年底,村“兩委”換屆期間,韋仕華高票當選井郎、岑扣、岑懂合併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像韋仕華一樣,幹出成績後被推選為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全縣還有312個。近年來,黎平縣拓寬選人視野,將想幹事、有能力、肯奉獻的人選拔進村“兩委”班子,全縣村(社區)支書、主任“一肩挑”比例達95.33%,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顯著增強。
抓統籌 完善治理體系
來到肇興鎮岑所村,串戶路乾淨整潔,農家小院別致有趣,陽光透過湖面的長廊,好不愜意。在離村委會不遠處,記者見到了剛剛入戶回來的村黨支部書記陸忠德。聊到鄉村治理情況時,他難掩自豪地説:“你可以到處轉轉,看看村裏的環境,黨員、群眾的精氣神,絕對好。”當問起治理的絕招時,陸忠德回答:“當然是積分制管理的功勞。”
時間回到6年前,岑所村發展一籌莫展,黨群關係也不和諧,村民調侃説“黨員不黨員,就差兩角錢”。的確如此,有的黨員除了交兩角錢黨費,並未充分發揮帶頭作用。黨支部如何管理黨員、凝聚發動村民,陸忠德為此犯難。
這一難題在2020年得到破解。肇興鎮印發《關於對全鎮黨支部進行星級管理的實施方案(試行)》《關於實行黨員積分制管理的實施方案(試行)》。陸忠德看到文件後,連夜召集支部委員談話、研究、推敲、徵求意見,耗時12天,制定了岑所村黨員積分制管理辦法,明確壓實黨員作用發揮、公共設施管護的責任。
“有的黨員以為我們是搞形式,不重視,導致積分被扣到60分以下。”陸忠德&&,2020年底工作總結會上,黨支部決定,讓積分60分以下的黨員在會上作出深刻檢討,並曝光在“紅黑榜”上,讓其臉紅、出汗。從那以後,岑所村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開始被激發出來,村裏大小事情都有黨員帶頭。
黎平縣堅持條塊結合原則,將黨支部“星級化”評定、黨員積分制管理和德治自治法治“打包”起來抓,形成組織實施、資源配置、督促檢查和跟蹤問效的“閉環式”治理體系。目前全縣評定五星級、四星級黨支部63個,佔農村黨支部總數的15%。
抓保障 強化治理能力
2022年,對於德化鄉培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熙和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一年。2021年11月換屆後才上任的他,起初不知工作該從哪入手。培基村地理位置偏遠,全村下轄4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共325戶1139人,一半人已搬遷進城。按常理,治理這樣“巴掌大”的村不是難事。可當其他村獲得“示範村”“文明村”等榮譽時,培基村等來的卻是“軟弱渙散”的帽子。
2022年5月22日,縣委組織部選派縣審計局後備幹部林安心到德化鄉任挂職副書記,分管基層黨建,直接&&培基村。林安心與楊熙和連軸轉幾天,坐在一起分析村裏發展一籌莫展的原因:一是部分黨員搬遷難聚集,導致組織生活不正常;二是村裏黨員意識弱化,作用難以發揮;三是村“兩委”辦事不公,村民不信任。
如何改變?第一步,是把公平公正的風氣樹立起來。林安心經過走訪發現,以前村裏低保評定不公開,於是便牽頭在落實各項利好政策上,都帶着黨員幹部開大會、聽訴求、收意見、貼公示。第二步,是增進學習能力。除縣級培訓外,林安心多次對接、爭取進修機會,讓村“兩委”幹部跨地區參加基層黨組織書記重點提升班等外出進修項目。“出來學才發現,我抓黨建想到一出是一出,方向都搞錯了!”楊熙和學習回來後感慨地説。
2022年,黎平縣組織召開縣委常委會、基層黨建調度會等專題研究基層治理工作16次,各級召開座談會研究基層治理工作274次,先後建立縣級領導幹部包鄉鎮、部門包村、網格包組、幹部包戶的“四級包保”機制,選派255名駐村第一書記、540名駐村幹部、179名駐寨幹部開展基層治理提升專項行動,選派16名優秀機關幹部到基層治理較難的鄉鎮挂職,推動縣、鄉、村、網格四級幹部肩上的責任更具體、更明確。
抓創新 拓展治理載體
冬夜襲來陣陣寒意,中潮鎮佳所村侗族鼓樓卻是一片歡騰。“快點,紅歌會開始了。”佳所村駐村第一書記穆銳領着記者一行人朝鼓樓走去。燈光下,30多名村民正齊聲唱着《十送紅軍》等經典革命歌曲。
“一天不唱歌,走路就哆嗦。”村裏的婦女主任龍長清&&,只要晚上有時間,就會準時出現在鼓樓,不僅可以唱歌,還能跟她們“擺龍門陣”。
自2021年2月組織唱紅歌以來,村民們每天都從晚上8點唱到10點,現在張口就來的革命歌曲已超過30首,穆銳説:“唱紅歌對佳所人來説,意義非凡。”原來,1934年12月17日,紅軍長征途中,陳雲、劉少奇同志為了黎平會議的順利召開,與殿後的紅五軍團在佳所村宿營休整,和群眾結下了深深的軍民魚水情誼。2021年,佳所村入選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與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振興集成示範點,如今,佳所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以前一到晚上,村民都是看電視、打麻將;現在不同了,每到晚上,村民們都自發前往鼓樓唱紅歌緬懷革命先烈,歌頌美好生活。”佳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香賓説。
歌唱到一半,楊香賓走上前説:“大家安靜一下,佔用大家一點時間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還有村裏建民宿的事,再徵求一下大家的意見……”把村民紅歌會的現場變成村“兩委”宣傳政策、村民議事的“會場”,打破了村幹部説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的窘境,也創新了基層治理載體。用村民楊會嬌的話説:“不像是來開會,更像是來參加活動。”
近年來,黎平縣鼓勵創新黨組織領導下的治理載體,一些村把族長、寨老威望融入基層治理,先後創新了“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寨管委”、村規民約“十個一”行動,制定了禁止紅白喜事鋪張浪費、禁止野外用火等“約款”。截至目前,黎平縣建成縣級綜治中心1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26個,村(社區)綜治中心321個,劃分2816個網格並配備網格長,組建黨組織領導下的“寨管委”等自治組織930個。
“‘四抓四強’模式的推進,凝聚了黨心民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作出了有益探索。”黎平縣委書記王春雷告訴記者。隨着黨建引領“四抓四強”模式的深入推進,黎平縣治理與發展相得益彰的美好藍圖正在變為現實。(王明成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