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才: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貢獻中國力量

發表於:2024-09-23 17:13:08

近日,以“新時代的文化遺産: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為主題的文化遺産忻州論壇在山西省忻州市舉辦。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院長顧玉才發表主旨演講。顧玉才&&,我國在實踐中創造出一套完整的文化遺産保護理念,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理論體系,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中國智慧和力量參與其中,讓文化和自然遺産綻放新光彩。

9月13日,在文化遺産忻州論壇上,顧玉才發表主旨演講。

傳承千年的中國文化對世界遺産的貢獻

我國文化遺産對國際的貢獻,首要在於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所創造的輝煌古代文化,這些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以2023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景邁山古茶園為例,茶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不僅深受中國人喜愛,更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十幾億的忠實飲者。而中國,正是茶葉的故鄉。這一事實,在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中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上世紀90年代,在西安漢陽陵中出土的茶葉,打破了人們關於茶葉當時僅産於南方的觀念。在山東鄒城邾國故城遺址中出土的茶碗與茶葉遺存距今約2400年,經研究證實為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飲茶實物證據。更令人矚目的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出土的古茶樹根遺存,把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後。

茶葉對世界的影響深遠而廣泛。提及茶,許多人會想到日本的千利休和茶道,然而事實上,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遣唐使將茶和茶葉種植技術帶到日本,後來又有日本僧人在杭州的徑山寺學習徑山茶藝。如今,歐洲人飲用的茶葉許多來自印度,如大吉嶺的紅茶、阿薩姆紅茶等。儘管印度也有人主張自己是茶葉的故鄉,但根據考古證據,中國才是茶葉最早的産地。而印度的茶葉種植,大約是在10世紀左右才從中國傳入的。

第二個值得提及的是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其中絲綢作為最重要的商品,其起源和傳播歷程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絲綢,是我們中國人的發明,據傳是由黃帝的夫人嫘祖所創,1926年,山西夏縣新村就出土了半個蠶繭,但由於當時僅此孤例,且與傳統觀念中南方為絲綢故鄉的認知不符,因此學術界對此持謹慎態度。然而,20世紀50年代在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發現了一塊絲綢,距今有4400—4200年的歷史。這是長江流域出現絲綢的實證。

20世紀50年代錢山漾遺址出土的家蠶絲綢片。新華社資料片

進入20世紀80年代,鄭州市文物部門對滎陽青&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在數個甕棺中發現了灰白色的炭化絲織物,距今已經有5500年的歷史。這與“半個蠶繭”一樣,也是黃河流域出現絲綢的實證。除了這些直接證據外,我們還發現了大量的蠶蛹的雕刻品,如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野豬的獠牙雕刻的牙雕家蠶,山西夏縣師村出土的石雕蠶蛹等,這些發現都無可爭議地證明了絲綢起源於中國。絲綢産品自起源後便迅速傳向世界各地。例如,俄羅斯巴澤雷克遺址出土的戰國絲綢、克裏米亞刻赤遺址出土的羅綺等,都是絲綢傳播到國外的有力證據。

提及四大發明中的紙,我們就想到了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發現了大量西漢時期的紙,如在西安的灞橋發現西漢紙,還有甘肅天水放馬灘發現了紙地圖,在懸泉置遺址發現了大量的西漢時期的紙。當時文物上呈現中藥的名稱,但學者們普遍認為,這些紙主要用作包裝而非書寫材料。直到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紙才真正成為書寫工具。

印刷術方面,敦煌藏經洞中的《金剛經》印刷於公元八六八年的,墨色濃厚勻稱,清晰顯明,被公認為世界印刷史上的精品。從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中國雕版印刷的水平已相當成熟。此後,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從泥活字到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印刷技術不斷革新。

指南針的發明可追溯至戰國時期,至宋代已更加精確。元朝周達觀出使柬埔寨時,已明確記載使用指南針航海,證明指南針用於航海是中國人的發明。

火藥則緣起於中國古代道家煉丹時的事故,後來逐漸將火藥發展為軍事用途。此外,中國還吸收了西方的冶鐵技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煉出生鐵,製造出適用的鐵質工具和兵器。這些冶鐵産品後來也隨絲綢之路傳回西方。

除了古代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外,當代中國人也在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事務,如2005年在西安舉辦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上,推動了遺址周邊環境的保護。同時,中國還響應國際組織號召,幫助柬埔寨、尼泊爾等地維修世界遺産,如周薩神廟、茶膠寺和王宮遺址等。在此過程中,我們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兩位技術人員獲得柬埔寨的騎士勳章。我們的另一大貢獻在於,中國獨創了一套文物保護理念,這源於東西方文化的顯著差異以及修繕理念的不同。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實踐,我們不僅深化了自身的保護理念,更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其理論與實踐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