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箭一號”副總設計師鄭明強:跑贏時間與寒潮的戈壁拓荒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05 16:59:09
來源:新華網

“力箭一號”副總設計師鄭明強:跑贏時間與寒潮的戈壁拓荒者

字體:

      “戈壁拓荒者”,鄭明強這樣稱呼自己和與自己並肩戰鬥的發射場與能力建設團隊。

      在業內專家已斷言絕無可能之時,鄭明強帶團隊跑贏了時間與寒潮,用三個月時間在荒無人煙的酒泉戈壁深處建起了力箭一號專有發射工位,交出了護航力箭一號飛天的滿分答卷。

      力箭一號專有發射工位開工建設正是在8月中旬,當季的酒泉灼熱的氣浪在空中升騰,待項目完工時,已到了戈壁寒風徹骨的時節。在熾熱與苦寒、黑夜與白晝的流轉之中,鄭明強和團隊耐心堅守,順着一條辛苦之路,為力箭一號首飛成功埋下了驚喜的伏筆。

      二十二載風雨無阻,護大國重箭屢探蒼穹,力箭一號研製團隊裏不乏和鄭明強一樣戰功赫赫的航天老兵。這個時代的航天人有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真誠和激情,他們心照不宣地沿着這條路走了下來,並於潛移默化中,將這種或可稱之為勇敢無畏的前輩精神傳承給年輕的後來者們。

      2022年7月27日,鄭明強親眼見證力箭一號從發射工位上點火起飛,霎時消失在蒼茫天際,聽到三四級分離的口令時,他知道,這一仗,成了。他和同樣投身航天事業二十余載的同事胡小偉都流下了淚水,“我偷偷看了一眼老胡,我覺得那一刻我們心頭涌動的澎湃情感應該是一致的。”

      從當陽到北京

      向更大的世界走了很遠

      1977年,鄭明強出生於湖北當陽。一千八百年前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敗走麥城,讓當陽這個千古名縣聞名遐邇,也使之成為了關公“忠、義、仁、勇、智、信”精神的發祥地。生於斯長於斯,也讓鄭明強擁有了踏實肯幹、勇敢無畏的性格底色。

      鄭明強高中時就萌生了從事技術研發工作的想法。湖北是高考大省,高中課業壓力很大,已經是班級佼佼者的他仍堅持埋頭苦讀,他將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定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我更希望自己能選擇踮着腳尖才能夠得着的,不能把目標定得太低,就和爬山一樣,努力攀爬,總能在更高處相見。”三年拼搏之後,1996年夏天,他拿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的錄取通知書。

      北航學風務實,治學嚴謹,入校那幾年,鄭明強並沒有過上高中老師口中輕鬆的大學生活,“授課老師都是經驗豐富、教齡很長的資深老師,日常考試也非常嚴格。”鄭明強對當時教自己的老教授印象很深刻,儘管教授年齡很大了,但每每上課板書絕不含糊,從文字、數字到符號、公式都力求嚴謹。北航本科加碩士六年磨礪,培養了鄭明強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也使得他在後來的航天工作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2002年,鄭明強從北航碩士畢業,他趕上了中國航天的好時代,借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航天人把一連串的奇蹟標記在太空之上。在相關崗位工作二十余載,鄭明強先後參與神舟六號、天宮一號、嫦娥一號等多個國家航天重大項目建設,在火箭測試發射和發射場系統研製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採訪中,回憶一路走來的經歷,鄭明強説:“很感激當年那個卯足了勁兒踏入航天領域的自己,我的人生因此擁有了更多可能性。”2020年,鄭明強接到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建設專有發射工位的任務,面對新的舞&,他也綻放了新的光彩。

      在嚴寒戈壁上

      跑贏了時間與寒潮

      力箭一號發射地面系統立項之初,結合火箭研製規劃,鄭明強和團隊提交了力箭一號發射工位總體技術方案。論證初期,幾乎沒有人相信一個初創團隊能夠用三個月的時間建成一個成熟的發射工位,更何況是在資源不足、施工環境惡劣的荒漠之上。

      鄭明強的內心始終涌動着一股不服輸的拼勁,根據火箭研製的實際進展,他帶領團隊對建設方案進行了一次次的修正、覆核、改進,在保障發射安全的前提下,設計出了究極簡潔的發射場系統技術方案,在實現高可靠低成本的同時,為商業化發射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一關的方案問題得到了解決,接下來,鄭明強需要帶領團隊將方案付諸實踐,如何在酒泉戈壁完成發射工位的整體建設,成為橫亙在他眼前的第二座大山。

      2021年6月,上級主管部門批准了發射工位的建設立項,彼時火箭研製流程已經接近尾聲,距離原定的首飛日期僅有不到半年時間,對於鄭明強和團隊來説,將這塊荒蕪的砂石地快速建設成一個滿足火箭發射需求的發射工位,是眼下最為緊迫的工作。酒泉的冬天氣候條件惡劣,無法進行施工,所以他們務必要趕在寒潮來臨前完成發射工位的建設。

      時間緊任務重,發射工位地處戈壁深處,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幾乎為零,距離發射工位最近的發射中心也在五公里之外。“我們是這片戈壁的拓荒者。”鄭明強這樣形容自己和團隊。八月開工到施工進入到10月下旬時,酒泉夜晚的氣溫已經降至零下,給按時完工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為了搶在寒潮來臨之前完工,團隊開始了7×24小時不間斷工作,鄭明強和施工人員一起加班加點日夜奮戰,始終站在發射保障前線,與團隊同頻共振。大漠凜冽的冷風刮在臉上倍感刺痛,夜晚極寒之時他們一起在沙漠升篝火取暖,抬頭看星空聊以解乏。面對缺少建築材料的巨大壓力,發射中心向團隊伸來援助之手,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鄭明強和團隊趕在11月寒潮侵襲之前完成了進度,整個主體施工全部完成,保證了計劃的節點。

      2022年7月27日首飛當天一早,鄭明強最後一遍巡視了發射工位上部署的各項設備,確保各單位運行正常之後,他從發射場坪撤退到了5公里外的觀禮區,靜靜等待着力箭一號首秀。“距離發射還有3分鐘準備的時候,才真正感覺到非常緊張,這個新的型號凝聚了大家這幾年的心血,也肩負了太多人的期望。”鄭明強説。

      火箭開始點火倒計時,鄭明強的視線緊緊鎖定在茫茫戈壁灘上的力箭一號。點火、起飛,火箭很快消失在視野中。“起飛以後很快就看不見火箭的圖像,我們只能坐在調度廣播下面,聽着從喇叭中傳出來的調度口令,飛行正常、跟蹤正常。”

      鄭明強的心情十分激動,他強作鎮靜,直到三四級分離這個火箭飛行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順利完成,之後接下來的星箭分離與衛星入軌便水到渠成了。“當時眼淚不自覺就流下來了,這幾年積攢的壓力在確認圓滿成功的剎那被釋放。”

      鄭明強和整個力箭一號研製團隊都深知,這發火箭不僅僅意味着三年如一日的努力,更是一次決定性的關鍵之戰。作為一個剛起步的團隊,我們的整個體系和運作模式都與過去有着巨大的區別,我們需要這樣一次勝利來證明自己的選擇和堅持是正確的。

      欲謀發展 建設先行

      首飛圓滿成功之後不到一年,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又以一箭26星刷新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紀錄。短暫的喜悅過後一切歸零,鄭明強將過往視為序章,接過了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副總師的新任命。2023年9月,他和團隊開始籌劃在酒泉建設液體火箭發射工位和技術廠房。

      “我們的廠房和工位即將開始施工建設,這是國內首個固液火箭共用、星箭兼用的通用型綜合技術廠房,能夠同時滿足火箭和衛星的總裝測試、星箭對接、整體轉運的要求,是一個綜合性、多功能、通用型的技術廠房。”鄭明強介紹。通過統籌需求、統一標準、優化流程、合理布局,將火箭、衛星的所有總裝測試工作高度集成在同一設施之內,確保高度集約、安全高效、科學適宜,在優化測試環境、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將建設規模和投資縮減約三分之一。

      欲謀發展,建設先行。通用型技術廠房建成後,將實現“出廠即發射”,大大縮短火箭的總裝及測試周期,提升力箭一號火箭高密度發射能力。除此之外,液體火箭發射工位的建成,也將成為中科宇航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我們將擁有自己的中大型液體火箭專用發射工位,無需進行技術狀態的轉換,保證了技術狀態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對於提升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的發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大有裨益。”

      與此同時,為全力衝刺液體火箭首飛新征程,位於廣州從化的中科宇航液體動力系統試驗中心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預計於今年8月完成主體結構建設。為了盯緊項目進度,鄭明強在酒泉與廣州之間兩地奔波。“對我們來説,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技術狀態,火箭、發動機都在研製過程中,條件建設又不能等,技術複雜、接口眾多,全系統並行推進,任何一個環節或節點的疏忽,都將對投資成本、建設周期、型號進程等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每一步都走得很慎重。”

      為此,鄭明強跟相關生産廠家、施工單位一直保持密切溝通。憑藉多年在大型複雜系統研製建設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鄭明強對系統與系統之間、設備與工程之間、硬體與軟體之間等可能出現的矛盾問題都能較好地研判和預警,避免了大量的工作反復、顛覆和差錯,大大提升了研製建設效率,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液體動力系統試驗中心在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依山而建,位置較為偏僻,地勢高信號差,團隊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作為2023年廣東省重點項目,試車&建成後將具備200噸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專業測試能力和400噸液體火箭動力系統的綜合測試能力,對商業火箭可回收關鍵技術發展將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今年以來的廣東強降雨天氣對整個項目研製進度影響較大。“但只要具備工作條件,無論黑夜還是酷暑,我們都會見縫插針全力推進,困難再大也要保質保量圓滿完成任務。”

      走向成功的道路從不平坦,面對困難鄭明強和團隊,一次次衝破阻礙,在勇敢對抗中迎接勝利的曙光初現。鄭明強做了一個比喻,他説,幹航天就像播種,不見得立刻就能發芽,可能需要很多時間,會面對環境的改變,經歷烈日、暴風雨的考驗,但總還是能生長出來。從孤獨的幼芽,生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力箭一號的誕生及成長軌跡亦如是。

      2024年1月23日,力箭一號遙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圓滿成功,三戰三捷,標誌着力箭一號邁入快節點交付、高密度發射階段。成就背後,有着許多和鄭明強一樣恪守匠心、勇於奉獻的航天人,他們走過艱難之路,扛着家國使命,以平凡托起非凡,為航天夢、中國夢貢獻力量。

      欄目介紹: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新華網,相關協會、學會,動員央企、國企、科研院所等社會力量,重溫75載光輝歷程,特邀院士、專家,暢談製造強國的建設成就,以“科普話強國”的理念,呈現我國強國建設中科技創新的強大動能,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文:中科宇航 蘭思敏

      審核專家:中科宇航 叢楠

 

【糾錯】 【責任編輯: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