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看核電丨昌江:大美海核 相融共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27 10:56:51
來源:新華網

美麗中國看核電丨昌江:大美海核 相融共生

字體:

       南海的沉靜,五指山的峭拔,涵養了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海納百川的胸襟。跨山越海,海南核電站用活力與創新,開啟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地方産業升級和轉型的陽光大道,昌江也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新機遇。

海南核電用綠色核能繪就碧海藍天 劉玄攝

       “核”你有緣

       海南核電座落於昌江縣海尾鎮,核電項目2008年12月啟動施工準備工作,2010年正式開工建設,1、2號機組於2015年、2016年相繼並網發電。2017年全年,兩台65萬千瓦機組共實現發電量74億千瓦時,從根本上解決了海南省的電源性缺電問題。2021年7月13日,全球首個開工建造的陸上商用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壓水堆——“玲龍一號”開工建設,這也是海南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建設項目。建成投運後,預計每年發電量可達10億度,可滿足海南52.6萬戶家庭用電需求。同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8萬噸,相當於一年植樹750萬棵。不僅能夠以穩定可靠的清潔能源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和海南“清潔能源島”建設,還將以先進反應堆技術的示範效應,推動世界核能的發展。

海南核電一期工程外觀優美,綠草如茵,棕櫚挺立,如詩如畫 劉玄攝

       “核”諧共榮

       從選址落戶昌江開始,海南核電就肩負帶動昌江地方發展,拉動昌江地方産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社會責任,海南核電不僅僅是一座電站,更為當地帶來科技創新人才、轉型發展機遇。

       昌江依託核電清潔能源基地優勢,吸引了一批光伏、風電、新能源電池、新材料研發製造等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落戶,逐步打造綠色清潔低碳零廢的高新技術産業園區。據估算,到2035年該産業園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極大地帶動當地居民就業。

昌江碼頭海面燈塔,為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 劉玄攝

       此外,海南核電自建設以來,給昌江地區少數民族村落在文化扶貧、勞動就業等方面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實施了水利專項扶貧、消費扶貧、轉移勞動力扶貧、産業扶貧、思想幫扶、生産及技術幫扶、結對幫扶、環境整治等8項措施。

海南核電鄉村振興駐村幹部李宜君在種植辣椒苗 劉玄攝

       海核人,特別是海核的廣大黨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鄉村振興、無償獻血、抗擊颱風等過程中,以實際行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擔任志願者,用自己的愛心鼓勵更多群眾參與。海核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海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海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海南省扶貧攻堅集體”等榮譽稱號。

海南中學開展2023年社會實踐活動,600名學生走進海南核電 劉玄攝

       近年來,海核通過組織工業旅游、研學活動,“魅力之光”夏令營、“核你在一起”等系列科普活動,將核電知識傳遞給千家萬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海南核電先後獲評“國家工業旅游示範基地”“國家工業旅游創新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核科普教育基地”“世界研學旅游組織合作認證基地”“海南省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核”諧共生

       隨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全社會對環保的要求日益提高,環保工作與企業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海南核電在建設過程中,樹立了打造花園式廠區的理念,實施廠區綠化工程設計施工一體化項目。實現經濟與環境“核”諧共進、人與自然“核”諧共生。

多彩“海核灣”  劉玄攝

       海南核電為保護近岸珊瑚礁、生物資源,取排水方案採取盾構加沉管的方式,採用國內核電廠最長排水管線,長3.8公里,項目投資直接增加3億、工期增加約半年。核安全和環境保護同樣是生命線。

白蝶貝在海南昌江核電站的溫排水區域得到了良好的人工培育,産出的珍珠直徑可超過14毫米 劉玄

       此外,海南核電在海南開展白蝶貝養殖工作。白蝶貝是一種生活在亞熱帶的貝類,對生長海域海水水質要求極高,被譽為“珍稀瑰寶”。海核利用核電溫排水餘熱養殖白蝶貝,産生經濟效益的同時,白蝶貝又可以抑制浮游藻類的大量滋生,防止水質富營養化,從而保障核電機組安全運行,實現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核電高質量發展。

《華龍夜景》 海南昌江核電 陳良攝

       海南核電站不僅發展了高科技能源,也保護了周圍的生態環境,保存了海南的自然風貌,海核人用自己的智慧與創造,使海南核電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嘗試。中國核電人深深懂得,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核電人要繼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共建大美海核,讓這顆璀璨的明珠更加燦爛輝煌。(文/許佳)

【糾錯】 【責任編輯:張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