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幹菜家族中,金燦燦的黃花菜是有一定地位的,幾乎可與木耳齊名。
黃花菜的名字很獨特,屬於典型的一名兩物,整株植物和幹制後的花蕾,都叫黃花菜。因其色澤金黃、細長如針,民間也稱之為金針菜。
世間長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同樣,自然界中容貌酷似的花朵也有不少。譬如,素有忘憂草和母親花美稱的萱草花蕾,就和黃花菜的花蕾極為相似,稍不留心,就會弄混。
當然,出現這種認識上的反差,也是有原因的,特別是在沒有現代植物分類學的古代,黃花菜原本就不是單指一種植物,而是多個花蕾相似植物的統稱。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萱草的花稱之為“黃花菜”,就屬於這種情況。時至今日,有了比較系統的現代植物分類學,也有了規範化的判斷標準,作為幹菜的黃花菜,專指萱草屬的黃花菜幹制花蕾。
黃花菜能夠成為山珍幹菜的上品,那一抹奇香異味功不可沒。黃花菜散發出的獨特香味,不僅是普通花朵或多或少都有的單薄花香,還有直抵肺腑令人陶醉的迷人菌香。當花香菌香交融在一起,就形成了對味蕾頗具衝擊力的奇異馨香。黃花菜纖細玲瓏,更多時候,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在菜肴中,尤以充當各種湯類的配菜居多,譬如胡辣湯、羊肉湯、牛肉湯等,都離不開黃花菜的點綴。
房前屋後,庭院之中,鄉人喜歡種些菜蔬,舊時為果腹,如今為嘗鮮。黃花菜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種上一年,第二年又萌發新芽,不用費心勞神。院裏院外,空閒之處,種些黃花菜,既可賞花,又可吃菜,一舉兩得。難怪古人看到農家庭院裏滿地盛開的黃花菜,禁不住發出“莫笑農家無寶玉,黃花遍地是金簪”的讚嘆。
吾鄉摘取黃花菜,通常都在早上,此時的花蕾泛着橘紅,含苞未放,飽滿厚重,挂滿晶瑩露珠,最為鮮嫩水靈,香氣也正濃郁。
剛摘的黃花菜花蕾,色澤溫潤,清新動人,卻不像南瓜花一樣,可以直接烹炒,必須先在熱水中焯熟後,方能做菜制湯。生黃花菜的花蕊中,含有大量秋水仙鹼。秋水仙鹼本無毒性,但吃到肚裏,會氧化成有毒的二秋水仙鹼,造成食物中毒,輕則頭暈噁心、上吐下瀉,重則傷及臟腑、性命不保。
但也正是因為新鮮黃花菜富含大量的秋水仙鹼,使得它擁有了一項特殊本領,即久煮不爛、清脆筋道有嚼頭。因此黃花菜才得以被眾多菜肴、湯類選為配菜,充分發揮其特長,成就眾菜之美味。
新鮮黃花菜濃郁的清香味,使其無論搭配葷素食材,都有美妙獨特滋味。豫中鄉間,春秋夏三季,農人有將新鮮時蔬曬製成幹菜的食俗,為的是便於保存,等到缺菜的冬日,泡發後食用。
把新鮮的黃花菜曬成幹菜,中間還要經過高溫熏蒸,一來是除去秋水仙鹼,二來是激發出黃花菜的複合香氣。等摘下來的新鮮黃花菜花蕾攢夠了一籠,就可以生火燒鍋了。將其均勻攤在蒸饃籠的箅子上,先用武火,再用文火。待蒸透之後,黃花菜花蕾就會逐漸變軟,此時便可取出,一根根擺在草席或高粱箔上晾曬。在陽光下,黃花菜佝僂着身體,由軟變硬,由青變黃,散發出溫潤金黃的迷人光澤,在人們的飲食中呈現出獨具一格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