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海水養殖模式——在海洋中“放牧”-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09 18:29:01
來源:光明網

現代海水養殖模式——在海洋中“放牧”

字體:

  15年前“世界海洋日”的確立,為國際社會應對海洋挑戰搭建了一個共同關注的&&。如何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建設海洋“牧場”也許是一個可行的途徑。

  為什麼要建海洋牧場?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撈和陸源污染,海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逐漸失衡、漁業資源衰退。

  海洋牧場,可以通過人為放牧,恢復海域生態環境,豐富海洋資源,是全球科學家公認的有效解決海洋環境問題的方案之一。

  海洋牧場是我國傳統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海洋牧場有哪些功能或作用?

  生態功能。海洋生物棲息地建設好了,讓魚蝦貝蟹們遇到敵人有躲避的地方;生境好了,海域生態系統食物網逐步恢復,魚蝦貝蟹們就有餌料可吃,有安全繁殖下一代的場所,蝦兵蟹將們多了,海域生物多樣性展示出來了,海洋生態系統服務人類的功能也就增強了。

生物孵化器形成,魚蝦蟹類增多

  環境功能。根據聯合國《藍碳》報告,地球上超過一半(55%)的生物碳或綠色碳捕獲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細菌、海藻、鹽沼植物和紅樹林。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餌的漁業生産活動,就具有碳匯功能,海洋牧場是碳匯漁業的主要方式。

水中碳匯形成示意圖

  社會功能。海洋生態恢復好了,不但提供給我們可食用的水産品多了,也給我們的業餘生活創造了許多空間。當海洋牧場建設好後,海上休閒觀光、海洋科普探秘、海上文化傳播都能夠得到發展,也能促進新漁村的建設、幫助漁民增收。

  海洋牧場能隨時隨地提供新鮮優質的海鮮産品,有利於保障食品安全;還可以緩解溫室效應,有利於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同時,海洋貝類、藻類可以減輕水域富營養化,凈化水質,降低大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

  海洋牧場建設的範圍不僅在海域,也在陸地。陸地上是水生生物的苗種繁育、産品加工、牧場運行管理的基地,海域是開展人工魚礁建設、增殖放流、生境修復、採捕收穫的生産空間。因此,海洋牧場需以海域為主體、以陸地為依託進行合理統籌規劃,通過實施技術先導,實現海陸一體化建設。

  目前針對海洋牧場的生境營造,我國已建立了人工魚礁材料篩選技術、礁體生物附着技術、抗滑移搞傾覆技術、礁體礁群配置組合技術、物理環境功能造成技術和礁型設計與結構優化工程技術,為海洋生物建好了安居之所。

建好的房子 圖片來源:大連海洋牧場研究院

  針對海洋牧場的海藻場和海草床生境構造,我國已經研發了馬尾藻、海蘿、江蘺、龍須菜繁育技術、苗種附着技術、海藻最適增殖技術;針對紅樹林的研究,確立了種紅樹林地址選擇和樹種的選擇、引種、栽培等技術,並已經開始進行紅樹林濕地的修復。更重要的是,我國南海區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對珊瑚進行全面研究,建立了典型熱帶珊瑚戚增殖修復技術、珊瑚自然移植修復技術、珊瑚移植固定技術、珊瑚人工繁育技術等。這些努力,為海中“花園”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些技術的突破,讓我們不但可以在海裏給魚蝦貝蟹們建造美觀耐用的房子,還可以構造和諧“小區”,讓不同品種的水生生物共同生活。

水中綠色花園 圖片來源:大連海洋牧場研究院

海洋牧場的入住居民 圖片來源:大連海洋大學

海洋牧場的入住居民 圖片來源:大連海洋牧場研究院

  我國的海洋牧場有幾種類型?

  一是漁業增養殖型的海洋牧場,以漁業生物即海産品增養殖為主,通常近海沿岸。海參、鮑魚、海膽、梭子蟹和一些魚類等水産品都能在這類海洋牧場生長。

  二是養護型海洋牧場,以海洋環境生態養護和修復為主,致力於恢復海洋生物的天然生境,讓魚蝦蟹貝們自然繁衍生長。其主要目的是保護自然産卵場,保護瀕危物種。

  三是休閒型海洋牧場,以發展休閒漁業為主,通常在沿岸,依託漁村、漁港等。主要産品是休閒産品,可以把休閒漁業、科學探索、科普展示與海洋牧場建設相結合併共同發展。

  海洋牧場建設是實現美麗海洋夢的途徑之一,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還海洋以蔚藍和生機。

  劉雅丹 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水産學會原秘書長助理、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秘書長助理

  審核專家:代國慶 中國藻業協會秘書長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