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媒報道,近期英國、法國、美國、韓國等國海軍陸續披露階段性改革試驗進展,通過發展無人裝備、強化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推動艦隊轉型以優化力量體系、創新戰術戰法,相關動向引發廣泛關注。
轉型呈現共同特徵
儘管各國戰略目標、綜合國力及面臨的潛在威脅存在差異,海軍建設路徑各有側重,但近期多國公布的艦隊轉型規劃呈現出3個共同特徵。
無人裝備建設成為重點布局領域。近年來的局部衝突中,巡飛彈、自殺式無人艇等裝備“以小博大”,對大型艦艇構成嚴重威脅,推動多國海軍將無人裝備建設作為降低作戰成本、鞏固海上優勢的關鍵抓手。美國海軍持續推進“幽靈霸主”試驗項目,計劃在2028年前採購9艘大型無人水面艦艇,同時加速組建具備自主能力和蜂群作戰能力的小型無人艦隊。此外,美國黑海科技公司已獲得1.6億美元合同,計劃每月生産至少20艘小型無人偵察艇,相關&&已進入海試階段。法國海軍聚焦海上無人機體系構建,計劃為新型航母及其他主力艦艇配備VSR700艦載無人直升機、類似於MQ-9的通用大型無人機和基於“神經元”技術研發的隱身無人作戰&&。
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成為發展重點。從體系構建來看,多國海軍愈發重視為先進大型海上作戰&&配備無人作戰力量,追求“1+1>2”的協同效果。2023年6月,美國海軍第6艦隊下轄的第66特混艦隊完成重組,成為首支“全域特混艦隊”。該艦隊配備大量無人裝備,主要負責探索有人/無人作戰力量的協同運用。英國第一海務大臣格溫·詹金斯在本月初的倫敦防務展上&&,將加快構建有人/無人艦艇混合艦隊,在兩年內實現“無人艦艇納入有人艦隊編制”。比如,未來一艘26型護衛艦將與兩艘無人艦艇組成反潛任務小組。韓國在近期的國會研討中提出,計劃2040年前後建造一艘排水量3萬噸的無人機航母,為海軍艦艇編隊提供無人空中作戰支援。
配套系統同步推進升級。隨着海上有人/無人作戰&&數量持續增長,指揮通信等配套系統的同步升級成為轉型關鍵步驟。英國BAE系統公司於2024年底獲得為期8年、價值2.85億英鎊(約合3.84億美元)的合同,用於升級海軍水面作戰管理系統,提升各作戰節點的情報共享和指揮通信能力。今年4月,韓國現代重工集團與美國安杜裏爾工業集團簽訂合作協議,聯合開發無人水面艦艇及配套指揮系統。
意圖達成多重目標
多國海軍加速推進無人化轉型,既是為增強艦隊實力,也是為破解轉型建設中的現實難題。
在力量體系優化層面,有外軍專家認為,航母、大型驅逐艦等有人作戰&&是國家實力象徵與戰略威懾核心,海洋強國不會急於推進全面無人化。通過部署造價低、可快速量産的無人機、無人艦艇和無人潛航器,能夠優化艦隊結構、合理配置軍費、提升整體作戰效能。截至今年8月,美國在保有11艘航母的基礎上,已組建至少3支無人水面部隊,持續推動有人/無人力量融合。韓國計劃升級“獨島”號和“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使其具備無人機起降能力,成為有人/無人編隊的作戰樞紐。
在戰術戰法創新層面,多國海軍即將批量列裝的無人作戰系統為海戰模式變革提供可能。以英國為例,作為北約反潛核心力量之一,其在“大西洋堡壘”概念中提出整合26型護衛艦、旋翼無人機、無人水面艦艇和無人潛航器等多類型&&,構建空、海、水下全域全天候偵察監視體系,建立常態化運行的反潛網絡。
在裝備列裝提速層面,多國海軍目前普遍面臨大型作戰&&研發周期過長問題,需要依靠無人作戰&&加快裝備列裝速度。英國媒體稱,26型護衛艦首艦2017年開工、預計2028年交付,周期長達11年,即便是採用成熟技術的31型護衛艦,從設計到首艦交付也需約10年。為此,英國加速無人水面艦艇和無人潛航器等裝備研發,以作為大型作戰&&的臨時補充。美國海軍提出“低成本、易維護”的艦隊建設理念,部分無人艦艇兼容商用標準,可在商用船廠建造維修,其“模塊化攻擊型水面無人艦艇”採購計劃明確要求中標企業在18個月內交付首批裝備。
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儘管多國海軍加速推進無人化轉型,但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尤其在無人&&的指揮控制、通信聯絡等環節,技術瓶頸尤為突出。
據外媒最新披露,今年7月,美國海軍在加利福尼亞海岸進行無人艇試航,一艘小型無人艇因軟體故障停止前行,一艘因人為操作失誤撞上岸邊船隻。在另一次試航中,一艘被拖曳的無人艇突然加速導致牽引船傾覆。事故發生後,美國國防部無限期暫停與試航中提供控制軟體的L3哈里斯公司合作。有分析認為,此類事故多源於軟體系統突發失能,採用類似技術的國家可能面臨相同的風險。
有外媒指出,海洋環境的複雜性和多變性為無人系統穩定運行增添額外挑戰,當前該類系統在技術成熟度、作戰效能穩定性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多國海軍的無人化轉型之路仍需跨越多重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