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航空制動事業自創建至今70年來,始終懷揣初心使命,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接力奔跑、接續奮鬥的成果,飽含對祖國航空事業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從無到有,創造“工程奇蹟”
航空制動系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飛機關鍵系統,具備多時空擾動、系統響應遲滯、機電液熱振高度耦合等專業特性,是飛機能夠平穩起降、安全着陸,以及靈活機動、中斷起飛時保證飛機安全的核心系統,安全等級為A級。航空制動系統的技術複雜性、使用工況的複雜性,絕不僅僅是“踩一腳”剎車那麼簡單,它是一個由高強度物理結構、智能控制系統、高效能量轉換及其它減速裝置共同構成的尖端硬科技“工程奇蹟”。

1955年12月7日,新中國航空工業飛機機輪剎車系統研製的專業化工廠(現航空工業制動)在陜西關中腹地興平開建,命名為“國營航空機輪附件廠”。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新中國航空制動事業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
1955年9月29日,國家計委批准了工廠建設任務書;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工廠建設總進度;12月7日,新中國航空工業飛機機輪剎車系統研製的專業化工廠——現在的西安航空制動科技有限公司在陜西關中腹地興平開建,命名為“國營航空機輪附件廠”,也就是從這裡,新中國航空制動事業的命運齒輪開啟轉動發展。
本着“邊基建、邊準備、邊試製、邊生産”的“四邊”建設方針。來自五湖四海的航空人先後克服了建築材料供應緊張、國家國防工業投資調整等難題,在3年之後,也就是1958年,已初步實現了年産8000套機輪及其操縱附件,大、中型鎂鑄件1640噸。
1959年3月31日,全面完成了廠區建設任務。在不到4年的時間裏,共完成佔地20萬平方米的廠區、建築項目19項,總建築面積77746平方米。同時,還完成了配套的職工住宅區、醫院、幼兒園、學校、招待所等11項廠外建設工程,總建築面積達57900平方米。從此,工廠正式邁入了航空機輪附件産品全面投産研製階段。從這個階段開始,新中國航空人在陜西興平大地上開始構建起較為完整的航空機輪專業技術科研體系。
從“一五”計劃末期和“二五”“三五”計劃期間,根據航空機輪製造的全産業鏈分佈,工廠在産品毛胚形成、機械加工、實驗驗證等方面進行了整體布局,並在涉及航空機輪製造方面設置了附件車間、鑄鎂車間、鍛造車間、黑色鑄造車間、鑄鋁車間、橡膠塑料車間、粉末冶金車間等。隨後,根據專業的發展情況,相繼成立了理化檢測、慣量試驗等産品研製驗證機構。
自此,工廠先後成功研製出了飛機機輪剎車裝置、剎車鋼圈、盤式剎車裝置、慣性防滑剎車控制系統。這些産品的問世,扭轉了主機配套機輪依靠國外進口的局面,剎車系統、機輪産品開始由修理走向製造。

1957年到1965年,運5、殲5、直5、初教5、轟6等7個機種,34項機輪和附件産品先後在公司試製成功。同時,工廠技術人員攻克了電磁鐵技術難關,産品形成批量生産。在滿足主機需求的同時,還為空軍部隊生産提供了各種零備件406876套(件),保障了部隊的戰訓需求。1966年,工廠還為殲7、轟6等飛機成功試製44項機輪和附件産品。
自此,我國航空制動領域逐步實現了科研、試驗、製造為一體的專業化工業模式;航空制動科技水平實現了從維修測繪仿製到自主研製的飛躍;確立了航空機輪剎車專業在國家航空工業體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也開創了新中國航空工業機輪剎車專業從無到有的歷史。
從有到優,融入高端製造業體系
從有到優,唯有高瞻遠矚的改革,才能迎來高質量發展的一江春水。
技術的突破需要制度活力的支撐。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公司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啟了“軍轉民”市場化道路的積極探索實踐,完成了生産計劃型企業向生産經營市場型企業的逐步轉變。
上世紀90年代末,正值國企改革攻堅期,公司抓住“債轉股”的歷史機遇,按照“精化分立、重組整合、發展壯大”的總體思路,組建成立西安航空制動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推進專業化整合工作,提升航空産業專業化發展水平,全面提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航空機輪剎車專業的研發、製造、試驗和市場競爭能力。這一次的“輕裝上陣”不僅為技術研發注入了資金活力,更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框架,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真正的強大,不僅在於能造出飛得更高的飛機,也在於能夠掌握讓飛機落地更安全的核心技術。
當國家決定研製殲10時,每一個配套都面臨着從0到1的挑戰,制動勇擔機輪和剎車控制系統的研製重任。這是一場真正的技術攻堅,科研團隊瞄準世界先進航空制動技術,最終讓殲10擁有了數字電傳防滑剎車系統,這不僅是戰機的“金鐘罩”,更是國內戰機剎車技術的一次革命性跨越。它的成功,標誌着中國在航空制動領域真正挺進了世界第一梯隊。
與此同時,制動主動打開大門,與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深度攜手,將學術前沿的智慧與工程實踐難題相結合,讓産學研融合為技術創新的“加速器”。

進入新世紀,制動的視野愈發開闊,“軍機鞏固發展、民機引領發展、非航跨越發展”的産業方向清晰堅定。面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公司將提升創新、研發、製造、運營四大能力作為應對之策,深度推進産業融合與科技自立自強,新一代飛機對航空機輪的承載能力、壽命指標、減重需求在不斷提升。
2012年,航空剎車材料研發團隊開展了專項攻關,先後攻克了碳/碳坯體可控制製備技術、摩擦性能與剎車系統的匹配性技術、批量製造控制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形成了適應水陸兩棲工況大型飛機的新型高溫碳基複合剎車材料製備工藝,為AG600新型高溫碳基剎車材料的裝機打下了穩固基礎。解決了AG600的新型高溫碳基剎車材料意味着解決了一系列問題和相關技術的外溢,2018年,AG600成功實現水上首飛。

2016年以來,制動研製團隊將新型高溫碳基複合剎車材料向汽車和軌道交通領域延伸,並成功應用於法拉利、保時捷、奔馳等方程式賽車和高鐵領域。在國産新能源汽車方面,與小鵬、吉利等新能源的主車廠聯合研發,用碳陶制動盤為國産新能源汽車保駕護航。2021年,新型高溫碳基剎車材料裝機AG600,完成滅火任務系統首次科研試飛。

2025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上,時速600千米/時的高溫超導電動高速磁懸浮列車首次亮相,這也是公司首次實現航空制動技術向軌道車輛制動技術的系統級應用,標誌着公司已具備將航空技術快速向其它領域轉換應用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還積極參與了高鐵閘片國産化替代研究工作且産品性能穩定。
在裝備領域,制動將現有核心産品在技術上迭代優化,將碳基複合材料和粉末冶金摩擦産品逐步應用到坦克部件、導彈部件、艦船阻攔裝置制動器等,為國防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産品保障。除此之外,在航天領域,公司助力月球車能夠在月球環境下“動起來和停下來”。

從AG600到國産新能源汽車,從國産高溫超導高速磁懸浮列車到國家探月工程月球車,新中國航空制動事業實現了從無到優、從有到優,再到融入高端製造業的三級跳發展歷程。
追跑、並跑到領跑,行則將至
從追跑、並跑再到領跑,絕不是下一個命令或者某一群人的一腔熱血就能實現的,它需要的是腳踏實地,是“師傅帶徒弟”般的傳承接力,是守正創新,是技術突破,才能完成這一偉大的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制動不斷夯實人才基礎,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為此,2023年10月,陜西省航空學會制動專業委員會在西安成立,匯聚各方優勢資源,促進多學科交叉發展。在此基礎上,制動已經舉辦了兩屆以博士後專業人才為首的學術交流活動,為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搭建了溝通和交流的&&。
制動以技術領先創新體系發展,積極構建創新中心、設計研究所為創新主體,橫向聯合民機管理部、複合材料事業部、試驗中心等單位的創新團隊,搭建博士後工作站、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創新&&。為持續推動“創新制動”落地見效,制動先後通過建立國家博士後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申報完成制動系統創新中心、新型特種高溫複合材料創新中心、航空起降制動系統重點實驗室建設,全力打造國家級航空制動試驗檢測中心等。
截至2024年底,制動擁有有效授權專利300余項,受理專項600余項,百餘項科技項目獲得了國家級、省部級各級科技成果獎。飛機電液自饋能剎車裝置和防滑控制新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高溫碳基複合剎車材料的産業化推廣項目榮獲中國先進技術轉化應用大賽金獎,高級教練機機輪剎車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飛機剎車控制單元的高加速試驗技術研究與應用獲航空工業集團科學技術一等獎。

制動加速數智升級迎接智能時代,聚焦“數智制動”建設,打造産品研發及核心技術研究應用能力。目前,軍機研發初步形成基於MBSE(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的正向精細化研發設計體系,公司已建立民機機輪剎車系統正向研發適航管理、設計保證等體系,初步規範了民機産品研製過程。同時,針對汽缸座、機輪組件等核心産品,建設産品級、組件級的智能化生産線、自動化裝配線,已建成航空機輪組件裝配生産線、剎車盤自動鉚接線,實現典型零件裝配過程的自動化以及裝配參數的數字化、信息化,達到優化裝配過程、降低裝配勞動強度、提高裝配質量。通過優化、調整,完善體系架構,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研發協同設計&&,持續完善多學科設計倣真及優化評估能力、數字樣機集成及虛擬驗證能力。
回望新中國航空制動事業70年發展,道路曲折且漫長,但有無數航空人攜手共進退;再望未來70年,向着星辰大海,新一代航空人已整裝待發。未來的征程,是智能與融合的深空探索。剎車的定義將被徹底改寫——它不僅是“停”的力量,更是駕馭速度、平衡能量的智慧。(記者 李美靜 通訊員 李優 段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