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引起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深刻變化,大國軍事博弈越來越表現為技術上的顛覆與反顛覆、突襲與反突襲、抵消與反抵消。打贏未來智能化戰爭,既要不斷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深度轉化應用,還應加強辯證思維、堅持非對稱思想,創新發展反人工智能作戰理論和戰法,前瞻布局反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和武器裝備研發,實現“破智”制勝,努力把握未來戰爭主動權。
充分認識反人工智能作戰必然性
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縱觀軍事技術發展及其作戰運用歷史,從來都充滿了攻與防的辯證關係,技術之“矛”與相應反制技術之“盾”之間相互博弈、交替壓制的現象屢見不鮮。
冷兵器時代,人們不僅發明出“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與之相應的“盔、甲、盾”等也被創造出來。熱兵器時代,火藥的使用大幅提升了攻擊距離和殺傷力,但同時也催生了以“塹壕”“棱堡”等防禦工事為代表的技戰術創新。機械化時代,坦克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人們對“坦克裝甲”與“反坦克武器”相關技戰術的開發延續至今。信息化時代,圍繞制信息權的“電子攻擊”與“電子防護”又掀起一陣新的熱潮,電子對抗部隊應運而生。此外,“導彈”與“反導”、“無人作戰”與“反無人作戰”等軍事領域的對立概念不勝枚舉。
應當看到,“反人工智能作戰”作為“智能化作戰”的對立概念,也必將隨着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深度運用而逐漸顯現。前瞻研究反人工智能作戰相關概念、原理及其技戰術實現路徑,既是全面辯證認識智能化戰爭的時代需要,也是搶佔未來軍事競爭高地、實施非對稱作戰的必然之舉。
科學分析反人工智能作戰方法路徑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經歷由弱向強、由專用向通用的跨越式發展階段。從其底層支撐來看,數據、算法、算力依舊是其三大關鍵要素。其中,數據是訓練和優化模型的基礎原料,算法決定了數據處理與問題解決的策略機制,算力則為複雜計算提供硬體支撐。從數據、算法、算力三個要素的角度尋求“破智”之道,是實施反人工智能作戰的重要方法路徑。
反數據作戰。數據是人工智能實現學習和推理的原始素材,數據的質量和多樣性對模型的準確度和泛化能力具有重要影響。生活中因為微小數據變化而導致人工智能模型失效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手機中的人臉識別模型,可能會因人戴上眼鏡、改變髮型或環境明暗變化等原因,而無法準確識別身份;自動駕駛模型也會因路況、路標及天氣等因素,産生對道路情況的誤判。實施反數據作戰,其基本原理是通過製造“污染”數據或改變數據的分佈特徵,來誤導軍事智能模型的訓練學習過程或判斷過程,用數據之“差”引發模型之“謬”,從而降低軍事智能模型的有效性。由於人工智能模型能夠對多源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交叉印證,反數據作戰應更加注重從多維特徵出發,包裝虛假數據信息,提升其“真實性”。近年來,外軍在這方面已經有相關實驗驗證。比如,利用特殊材料涂裝、紅外發射裝置偽裝等方式,模擬真實武器&&光學、紅外特徵甚至是發動機震動效果,用以欺騙智能情報處理模型;在網絡空間,實施流量數據偽裝,以提升網絡攻擊靜默運行能力,降低網絡攻擊檢測模型的效果。
反算法作戰。算法的本質,是用計算機語言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由於這種策略機制的適應範圍有限,在面對千差萬別的現實問題時可能會失效,一個典型例子就是2016年人機圍棋大戰中李世石的“神之一手”。不少職業圍棋選手復盤分析後&&,“神之一手”其實並不成立,但是卻對“阿爾法狗”發揮了作用。“阿爾法狗”開發者席爾瓦對此的解釋是,李世石點中了電腦不為人知的漏洞;還有分析稱,可能是“這一手”與“阿爾法狗”的圍棋邏輯相悖或不在其策略學習範圍內,導致其無法應對。實施反算法作戰,其基本原理就是針對算法策略機制漏洞和模型架構弱點,進行邏輯攻擊或邏輯欺騙,以降低算法有效性。反算法作戰應與具體作戰行動相結合,達成針對算法的“誤導欺騙”。例如,無人機群偵察行動常採用強化學習算法模型規劃偵察路徑,針對這一情況,可通過製造無規則行動或反常行動,致使強化學習算法模型中的獎勵機制降效或者失效,從而達成降低其偵察搜索效率的目的。
反算力作戰。算力的強弱代表着將數據處理轉換為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的速度。不同於反數據作戰和反算法作戰以軟對抗為主,反算力作戰的對抗方式是軟硬結合的。硬摧毀主要指對敵算力中心、計算網絡設施等實施的打擊,通過斷其算力的方式使其人工智能模型難以發揮作用;軟對抗着眼加大敵算力成本,主要以製造戰爭“迷霧”和數據噪聲為主。比如,作戰時大批量生成圖像、音頻、視頻、電磁等多類型的無意義數據,對敵算力資源進行牽制消耗,降低其算力的有效作用率。此外,也可對算力的支撐環境和配套建設等防備薄弱環節實施攻擊,算力中心電能消耗巨大,對其電力支持系統進行攻擊和摧毀,也可達成反算力作戰的效果。
前瞻布局反人工智能作戰能力建設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面對智能化戰爭,持續推進提升智能化作戰能力的同時,也需強化對反人工智能作戰的未雨綢繆,前瞻布局反人工智能作戰相關理論創新、配套技術發展和裝備&&建設,確保建立攻防兼備、防反一體的智能化作戰體系。
加強反人工智能作戰理論創新。科學的軍事理論就是戰鬥力,軍事戰略創新也好,軍事科技創新也好,其他方面軍事創新也好,都離不開理論指導。要堅持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強化辯證思維,以反人工智能作戰理論創新為補充和突破,構建支撐和服務打贏制勝的智能化作戰理論體系。要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強化非對稱思想,通過對反人工智能作戰概念、策略戰法等問題的深化研究,為奪取戰場制智權提供科學理論支撐,切實發揮軍事理論的先導作用。要堅持理技融合,增強科技認知力、創新力、運用力,打通反人工智能作戰理論與技術之間的閉環回路,讓兩者互相補充、互為支撐,實現理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動。
注重反人工智能軍事技術積累。科學技術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重要基礎,有些技術一旦取得突破,影響將是顛覆性的,甚至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戰爭攻防格局。當前,世界各主要國家將人工智能看作是顛覆性技術,並將發展軍事智能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與此同時,也有國家在積極開展反人工智能作戰相關技術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對抗方法,意圖降低對手軍事智能系統效能。為此,既要探索跟進,加強對前沿技術的跟蹤研究,積極發現、推動、催生智能對抗這類具有反顛覆作用的技術發展,在反人工智能作戰起步階段就搶佔技術先機,防敵技術突襲;還要精挑細選,注重保持足夠科學理性和準確判斷,破除技術“迷霧”,避免陷入對手技術陷阱。
研發反人工智能作戰武器裝備。設計武器裝備就是設計未來戰爭,未來打什麼仗就發展什麼武器裝備。反人工智能作戰是智能化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反人工智能武器裝備也將在未來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在研發反人工智能作戰武器裝備時,首先要緊貼戰場需求。緊密結合作戰對手、作戰任務和作戰環境等,加強反人工智能作戰研究,把反人工智能作戰場景描述準確,確保反人工智能作戰武器裝備需求論證科學、準確、合理。其次要樹立成本思維。最新局部戰爭實踐表明,作戰成本控制是影響未來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反人工智能作戰重在對敵軍事智能系統的干擾和迷惑,加大誘耗型武器&&研發是一種有效的降本增效方法。通過低成本倣真示假目標欺騙敵智能偵察系統,可將“破智”效應延伸放大,力爭消耗其精確制導導彈等高價值打擊武器。最後要注重邊建邊用邊升級。智能技術發展速度快、更新迭代快,要緊密跟蹤對手前沿軍事智能技術應用,摸準其智能模型算法架構,不斷推動最新反人工智能技術在武器&&中的運用升級,確保其戰場運用的高效性。(康睿智 李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