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一所海軍學院研製出一款微型無人艇,代號“馬林魚”。這種微型無人艇採用“以小博大”的戰術,能夠有效應對敵方輕型船艇、自殺式無人艇的攻擊,成為近年來艦艇防禦作戰的新興力量之一。
河海兩型並研
“馬林魚”無人艇的核心設計理念在於“小、快、準”與“消耗性使用”,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其具體性能參數。據相關人士稱,該型無人艇長度不超過1米、航速可達幾十節。參照無人水面艇的劃分標準,“馬林魚”無人艇屬於X級無人艇(即長度不足3米的非標準級無人艇),是一種“比小型還小”的微型無人艇,主要通過自殺式撞擊引爆目標的方式達成作戰目的。由於尺寸較小,通常一艘軍艦上可搭載多艘該型無人艇。另外,這種微型無人艇可能採用與FPV無人機一樣的“第一人稱視角”遠程遙控操控方式,操作簡便、使用靈活。
為滿足不同的作戰環境,“馬林魚”無人艇分為內河型和海洋型兩種型號。內河型“馬林魚”無人艇通常攜帶約1.5千克的爆炸物,主要用於精準打擊敵方輕型艦艇和登陸部隊。
海洋型“馬林魚”無人艇攜帶的爆炸物在2千克左右,主要承擔艦隊周圍水面防護任務,攔截威脅軍艦的敵方自殺式無人艇。通過精確撞擊目標並引爆的方式,能夠有效打擊敵方無人艇,保護己方艦艇安全。
三層攻防戰術
目前,大中型艦艇採用的傳統近防炮、導彈攔截系統在攔截低成本、集群化無人艇時,存在攔截效費比低等問題,如果利用“馬林魚”這樣的微型無人艇的三層攻防戰術,可大幅提高艦艇安全系數。
一是主動攔截攻擊。微型無人艇可攜帶少量爆炸物,通過“高速機動—精準撞擊—自爆摧毀”的模式應對敵方無人艇或浮渡工具,快速消除迫近的威脅。這種自殺式攻擊作戰方式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初見端倪。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日軍曾出動自殺式摩托艇攻擊前來搶灘登陸的美軍登陸艇和驅逐艦。而在當下的非對稱作戰場景中,這一戰法仍有實用價值。例如,土耳其曾在演習中使用一款專為反艦作戰設計的ULAQ KAMA自殺式微型無人艇,對敵方來襲的大中型無人艇展開“偵察—打擊—反制”行動,展示了在複雜海況下微型無人艇的反擊突防作戰能力。
二是電子干擾偽裝。微型無人艇搭載電子戰系統後,可對敵方無人艇集群實施導航欺騙、通信阻斷。例如,英國一家公司使用無人潛艇進行水下電子戰測試。該無人潛艇通過模擬大型艦艇的聲學特徵,成功誘騙敵方無人艇偏離目標。這一作戰方式同樣適用於水面作戰。美軍曾利用無人艇群構建分佈式電子戰網絡,通過釋放虛假的雷達信號干擾敵方攻擊編隊。組成無人艇群的微型無人艇既能擾亂敵方行動,還能通過偽裝抵近突襲,大幅提升了戰術突然性。
三是水下掃雷佈雷。常規掃雷艦艇依賴聲吶等探測工具探測水雷,並使用滅雷工具對水雷進行引爆,耗時長且存在一定風險。微型無人艇搭載爆炸物抵近雷區後,可以通過撞擊方式引爆水雷,還可以採用誘騙方式,吸引智能水雷接近後進行引爆,作戰效率和性價比遠超常規掃雷艦艇。此外,在佈雷作戰方面,微型無人艇憑藉高機動性與高隱蔽性具備明顯優勢。其可將攜帶的數枚水雷依託路徑規劃實現快速隱蔽布放,將航道變為機動雷區,有效遲滯敵方艦艇的行動。
挑戰機遇並存
微型無人艇在艦艇防禦作戰中優勢顯著,但缺點同樣明顯。微型無人艇僅能攜帶少量爆炸物,面對敵方大型無人艇時,需要依賴精準撞擊核心部位實現打擊效果,實戰容錯率低。另外,微型無人艇的操控與通信鏈路存在安全隱患,容易受到敵方電磁干擾影響。在強電磁對抗環境下,如何保證無人艇的穩定控制和指令傳輸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此外,微型無人艇在惡劣海況下的作戰適應性也有待檢驗。由於微型無人艇的重量輕、動力有限,強風或涌浪可能影響其航向控制精度,甚至導致失控漂流。
未來,微型無人艇將朝向智能化、協同化、多功能化演進。一是人工智能賦能自主決策。例如,美軍“海上獵人”無人艇通過邊緣計算進行目標識別和路徑規劃,減少了人為干預帶來的延遲。二是“艇—機”協同作戰。微型無人艇配合FPV無人機組成跨域打擊群,或將成為未來戰場的新戰法。這種搭配模式或將衍生出“低配版母艦作戰群”,進一步提升多維攻擊作戰能力。三是模塊化任務擴展。微型無人艇在搭載偵察、電子戰模塊後,其任務將不再局限於簡單的進攻防守,而是從單一的攻防&&轉型為多功能作戰&&。
由此可見,諸如“馬林魚”這樣的微型無人艇的出現,展現了艦艇防禦正從傳統主要依賴重型武器,向“低成本、高密度、智能化”方向轉型。未來,微型無人艇能否在艦艇防禦作戰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值得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