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甲板引導員正在工作
遼寧艦機電部門維修人員正在進行焊接作業
遼寧艦空勤餐廳炊事員正在備餐
這是幾封特殊的感謝信。寫信人:航母艦載機飛行員;收信人:遼寧艦。
信中文字洋溢着熱情、喜悅、鼓勵,表達着真摯的感謝和共同戰鬥的決心。近年來,在遼寧艦不同部門、不同崗位艦員的可靠托舉下,一批又一批艦載機飛行員奮力提高訓練效益,戰鬥力生成周期不斷縮短。
艦員們非常珍視飛行員們的反饋和感謝,但又從未把被感謝的事挂在嘴邊。記者是從飛行員那裏,才得知這些感謝信的存在。
在這個信息速朽的時代,這些感謝信猶如時光的錨點,記錄了一個個熱烈而又溫暖的故事,見證了官兵對航母事業的如火熱情,也見證了航母與艦載機共赴深藍的激情歲月。
如今,遼寧艦已經入列13年。如果以一艘艦船的平均生命周期30年計算,遼寧艦正青春。但在採訪中,一名艦員並不認可這樣的計算公式。他告訴記者:“我們的事業永遠青春。”
軍旅的青春,越努力越幸運
最後一架艦載戰鬥機的尾鉤,精準挂住遼寧艦甲板上的阻攔索,新一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順利完成夜間着艦資質認證。
“報告,我有話説!”隨後召開的總結大會上,首長剛剛講評完畢,一名年輕飛行員突然打報告,要求上&。
“我要感謝遼寧艦的着艦引導員們!”飛行員的話,令眾人吃了一驚。
隨後,又一名飛行員也打報告出列。兩名飛行員面向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念起一封感謝信:“你們是我們在黑暗中的燈塔……”
兩位飛行員真摯的話語贏得陣陣掌聲。總結會結束後,首長拍了拍飛行員的肩膀,笑着説:“一個個平時看起來挺豪放,沒想到心思這麼細!”
“引導員們的聲音在夜空中很有穿透力,為我們着艦提供了很好的引導!”飛行員們靦腆地笑了。
説話輕聲細語,但透着一股乾脆勁兒,身板單薄,卻扛得住大洋上的風。第一眼見到李潔,記者很難把這位來自海濱小鎮的90後女兵,與遼寧艦首位女着艦引導員關聯起來。
作為着艦引導員,她負責為着艦的艦載戰鬥機提供飛行引導,幫助飛行員調整飛行高度、左右偏差等飛行姿態。她還常態參與甲板飛行保障,能扛起幾十公斤重的戰鬥機係留索,放飛和回收多種型號的直升機。
航母甲板上,有7種標識不同顏色的作業服,李潔穿過其中4種。“來到遼寧艦,我遇到了很多好機會。”面對戰友們的讚許,李潔把這些都歸結為“幸運”。深入了解她的成長經歷後,記者發現,“幸運”的背後是足夠的努力。
2013年,李潔從地方院校入伍,成為一名海軍話務兵。那時,遼寧艦剛入列不久,李潔所在的單位與遼寧艦同處一座軍港。後來,她被選送到士官學校學習。在那裏,她迎來軍旅生涯第一個挑戰——轉專業,學習艦艇指控。
彼時,人民海軍各型艦艇集中入列,艦艇專業兵需求增多,女兵上艦成為一種趨勢。枯燥的系統原理和繁複的操作流程,讓不擅長理工科的李潔感到迷茫。
轉變,源自一次遠海實習。那年夏天,李潔放棄休假,主動申請隨艦赴某海域實習。20余天的跟班見習中,她發現指控兵們運籌着龐雜的數據,為指揮員提供了精準的目標信息。
這段經歷讓李潔認識到艦艇指控專業的重要性,也讓她愛上了劈波斬浪的感覺。2018年,李潔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分配至遼寧艦。接到命令那晚,她激動得一整晚沒睡:“沒想到,自己能去最大的一艘艦。”
很快,李潔在同年兵中第一個獨立值更。2021年,遼寧艦推行艦員“一專多能”制度。她主動申請報名到航空部門,成為一名甲板引導員。
次年,遼寧艦探索為艦載戰鬥機夜間着艦安排女引導員。這個戰位要求引導員聽音準確、吐字清晰、反應迅速、對數據敏感。曾在指控、甲板和播音&等戰位工作過的李潔,脫穎而出。
那年3月的一次夜航,李潔正式上崗。精準的通報,回蕩在海天之間。伴隨最後一架戰機着艦,李潔順利完成首次保障任務。
如今,李潔已保障數百架次戰機安全着艦。在飛行員們心裏,漆黑夜空中這個悅耳聲音,是動聽而有力量的存在。
“飛行員在大會上當眾宣讀給引導員的一封感謝信”,這消息傳到李潔這裡時,飛行員們早已離艦。雖然未曾見過彼此,更叫不出對方的姓名,但李潔感受到那股熟悉的暖意。
“軍旅的青春,越努力越幸運!”在李潔看來,足夠“幸運”才帶給她如此豐富的青春體驗。她説,自己將繼續努力,朝着下一個目標全力奔跑。
雖然沒有在甲板上工作,但我們心裏裝着廣闊的海天
收到飛行員們送來的感謝信時,遼寧艦機電部門維修班班長張偉意識到,多年前萌生的那個夢想,實現時是多麼幸福。
時間回到2011年,一家“神秘的單位”來新兵連選人。張偉和50多名戰友從800多名新兵中脫穎而出,幸運入選。
大半個月後,張偉才得知,這家“神秘的單位”,就是即將入列的中國首艘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聽這名字就覺得挺厲害!”那時,張偉對航母一無所知。
2012年9月25日,遼寧艦入列儀式上,張偉在碼頭仰望著戰艦,心裏滿是自豪。聽説孫子在航母服役,張偉的爺爺臉上笑開了花。爺爺是名老兵,排雷時曾被炸傷左眼。老人家也不多問,只囑咐孫子一定要好好幹。
那時,人民海軍的航母事業剛剛起步,一片片空白亟待填補。張偉入伍前學過鉗工,已經取得職業資格高級認證。由於焊接專業缺人,他又主動申請轉崗,從零開始學習焊工。
狹小的焊接裝置艙裏,張偉操縱焊把,發紅的鐵板上火花四濺。時間緩緩流逝,接地線發出刺鼻的味道,他仍不知疲倦地幹着。
身旁的老班長着急了,切斷電源,拉住張偉説:“看看你自己,都成什麼樣子了!”張偉這才發現,自己身上全是焊渣,作業服燒了好幾個洞,臉被熏得黢黑,臉頰因高溫泛起一片片龜裂的紋路。
平時,張偉鑽研專業入了迷,在餐桌上用筷子模擬焊把,來回擺動。詞典那麼厚的《焊接手冊》《焊接材料學》,他翻得卷了邊。打開手機,他瀏覽的也大多是焊接短視頻,屏幕裏的星火映亮了他專注的眉眼。
“我從小就對機械感興趣。在航母上幹着自己熱愛的工作,我覺得很光榮。”扎根深艙十餘年,張偉成長為一名高級焊工。
張偉的目光沒有只停留在深艙。2015年,一次機庫維修時,張偉第一次看到艦載機。那時,他的關注點就與眾不同:“飛機上需不需要用焊接呢?”他翻閱了與飛機相關的許多焊接資料,開始研究飛機焊縫。
“如果有一天,我能在甲板上保障艦載機,那可太酷了!”從那以後,這個念頭在張偉腦海中揮之不去。
時光荏苒。2022年的一天晚上,機電部門維修班的電話驟然響起:“某型飛機後部某處斷裂,請求支援。”
張偉拎起工具包來到現場。機庫燈火通明,斷裂處緊貼航空油路,金屬裂紋在探照燈下泛着冷光。
以往,這類故障大都需要返廠維修。此時,航母身處茫茫大海,機組只能向艦上求助。
張偉心裏也有些犯嘀咕:“以前我們也幫助機組修過飛機零件,但這次斷裂位置比較刁鑽,材料對耐震動、耐高溫的要求也很高。”
看到機務官兵焦急的神情,張偉硬着頭皮接下任務。他趴在機翼下方的狹窄空間裏,肩膀抵住冰冷的金屬蒙皮,不斷測試角度。
現場特製的焊絲、焊條,在高溫下散發出金屬灼燒的味道。汗水沿着張偉鬢角滴下來,在電弧閃爍的藍光中蒸騰起細小的白霧。
當最後一道焊縫凝結成魚鱗狀紋路時,張偉終於松了一口氣。隨後機務官兵試車,確認沒有問題。次日,飛行任務得以順利實施。
如今,遼寧艦已經成立維修保障支援小組,大部分裝備故障都能通過艦員自修排除。每逢機組需要支援,張偉總會帶着班裏的成員衝在前面。
“雖然沒有在甲板上工作,但我們心裏裝着廣闊的海天!”張偉説。
當追求極致成為一種習慣,平凡也能成就非凡
遼寧艦上有個飛行員專屬的空勤餐廳。餐廳入口處展陳的幾面錦旗和幾封感謝信,見證了炊事兵侯美琳和戰友們的辛勤付出。
6年前,剛分到遼寧艦空勤餐廳工作時,侯美琳負責餐&服務保障。那時,她心裏五味雜陳:“在航母上當兵多光榮啊!可是,自己卻是在航母上當炊事員,都不好意思和家人朋友説……”
侯美琳覺得,炊事兵的工作平凡得像白開水,和自己衝鋒陷陣的鐵血夢想離得太遠。部門領導給她做工作:“人不能一天不吃飯!你們保障的飛行員,那可是我們航母編隊的刀尖利刃!”
是啊,艦載機飛行員每次元氣滿滿地出征,迎着晨曦在甲板升空,披着星光穩穩降落,離不開炊事兵在灶&前默默堅守。想到這,侯美琳便打起精神,踏實工作。
同在空勤餐廳工作的炊事兵邢志恒倒沒有什麼心理包袱。刀刃在砧板上敲出的細密鼓點、食材滑進油鍋的“滋啦”聲響,都讓他感到由衷快樂。
2012年11月23日,殲-15艦載戰鬥機首次在遼寧艦阻攔着艦。當時,邢志恒在艙內都感受到了甲板的震動,他心潮澎湃:“那一刻,我為國家的強大、人民海軍的強大而自豪。”
那天,也是邢志恒第一次見到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他掄起大勺格外有勁:“給飛行員做飯,我感到很光榮。”
幾年後,殲-15艦載戰鬥機首次夜間着艦那天,遼寧艦空勤餐廳為飛行員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夜間着艦,聽着都覺得驚險。”邢志恒回憶,“一定要讓飛行員們吃好,舒緩心情。”
那天,邢志恒提心吊膽守到後半夜,終於等來部隊凱旋的消息——中國海軍艦載戰鬥機攻克了航母夜間起降技術難關!
“那天夜餐時,飛行員們都笑呵呵的,打了滿滿一盤子飯菜。我心裏那個高興啊!”邢志恒跟着放鬆下來。
光陰荏苒,人民海軍的航母事業一日千里,邢志恒和戰友們仍日復一日幹着最平凡的工作。他們不斷精進廚藝,想把飯菜做得更好。
邢志恒做辣椒醬很拿手——蔥薑蒜炸成料油,放入小米椒,炒制後再放入秘制醬料,最後加上梅幹菜、牛肉粒,簡單的配料變化出獨特的風味。每次飛行員隨艦出海,總有人問:“辣椒醬還有嗎?”
“作為海軍第一艘航母上的空勤灶,我們要追求極致,拿出第一的標準!”炊事班戰友們的工作狀態和飛行員們的熱情反饋,讓侯美琳深受感染,她漸漸找到了努力方向,決心像邢志恒一樣,立足本職、做到最好。
飛行員們在艦上就餐時,侯美琳便默默關注每名飛行員打了什麼菜、吃了多少。她記不住飛行員的名字,卻能記住他們的長相和飲食喜好。若是碰上有飛行員只打素菜或者飯量減少,她會主動詢問菜是否合胃口;刷盤子時,她會默默清點數量,若是缺人,便&&塔&詢問是否需要留飯。
那天中午,一名飛行員剛打完飯,沒吃幾口便被匆匆叫走:“趕緊上機,馬上準備起飛了。”
侯美琳看到,心裏很不是滋味。她趕緊準備了巧克力、餅乾等簡餐,託人帶給那位飛行員,讓他墊一墊肚子。飛行任務結束,這名飛行員特意來跟侯美琳道謝。
幾年下來,侯美琳和戰友們保障過的飛行員越來越多。隨着航母艦載機飛行任務日趨多樣化、實戰化,遼寧艦升級改造了空勤餐廳,依據飛行計划動態調整供應時間。這也意味着,炊事兵們的工作時間不斷拉長。
“保障飛行員吃出戰鬥力,就是我們的職責。”在侯美琳看來,飛行員的餐飲需求就是餐廳行動的號令。
在瀰漫着油煙與蒸汽的廚房裏,炊事兵們與這艘大船一同成長。侯美琳也漸漸理解那句話的含義:“當追求極致成為一種習慣,平凡也能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