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版“星鏈”前路漫漫-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14 17:03:25
來源:中國國防報

歐洲版“星鏈”前路漫漫

字體:

  近段時間,美國特朗普政府多次威脅要切斷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特別是關閉對烏軍的“星鏈”衛星互聯網通信服務。這讓歐洲多國越發重視扶持本土的衛星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加快尋求“星鏈”的本土替代方案。歐洲能否如願在太空領域實現戰略自主,引發外界關注。

  自主需求空前迫切

  近期,歐洲多國在加快打造歐洲版“星鏈”方面達成戰略共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星鏈”的戰略資産地位越發突出。“星鏈”是具備“低時延+大規模全球覆蓋”特徵的衛星互聯網系統,依託通信這一核心功能,在俄烏衝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期,美國特朗普政府就獲得關鍵礦産開採權對烏克蘭施壓,威脅不再向烏克蘭提供“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外媒認為,依靠“星鏈”的實時指揮和數據傳輸,烏軍無人機可快速精準鎖定目標,失去“星鏈”將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産生較大影響。

  跨大西洋關係劇變是導火索。在關鍵軍事技術乃至戰略安全領域,歐洲長期依賴美國及北約。特朗普再度上&後,美歐關係迅速惡化。近期,歐洲媒體披露,美國可能通過F-35戰鬥機內置的後勤信息系統,對歐洲盟友裝備的F-35戰鬥機實現“一鍵關機”。該事件與歐洲版“星鏈”構想看似沒有關聯,背後的邏輯卻完全一致:嚴峻的現實讓歐洲國家意識到,來自美國的尖端科技與裝備,並非保障歐洲安全的盾牌,更像是“特洛伊木馬”。歐洲在軍事領域被“卡脖子”的風險越來越高。

  太空領域競爭白熱化是催化劑。國際電信聯盟在軌道和頻段資源獲取上遵循“先登先佔、先佔永得”原則。近地軌道空間有限,只能容納約6萬顆低軌衛星,目前已成為各國爭搶的新戰略高地。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的“星鏈”衛星,基本集中在340至550千米的近地軌道,該公司試圖以此搶佔發展先機,壟斷戰略資源。美國亞馬遜公司和銥星衛星通信公司等也規劃並着手落實千顆級別的發射量。為爭奪在國際太空事務上的話語權,歐洲多國已制定一系列太空安全政策。

  在研項目短板明顯

  2024年12月,歐盟啟動10年來規模最大的太空計劃——衛星韌性、互聯和安全基礎設施計劃(IRIS²),這是繼哥白尼對地觀測計劃和伽利略衛星導航計劃之後,歐盟啟動的又一太空計劃。此前,總部位於英國的OneWeb公司和總部位於德國的裏瓦達空間網絡公司,也推出各自的衛星互聯網計劃。上述衛星互聯網計劃,成為推進歐洲版“星鏈”的重要依託。不過,歐洲版“星鏈”在建設規模、覆蓋密度、網絡容量及用戶導向等方面與美國“星鏈”差距較大。

  英國OneWeb公司的衛星互聯網項目布局最早,聲稱要打造全球性衛星互聯網絡,但計劃部署的近地軌道衛星僅648顆(已部署約630顆)。其衛星軌道高度約1200千米,比“星鏈”衛星的高度更高,容易帶來時間延遲增加、終端成本高昂等問題,每套終端售價高達5000至10000美元,且衛星發射嚴重依賴SpaceX。德國主導的衛星互聯網項目同樣不容樂觀:計劃發射600顆衛星,部署高度約1200千米,官方公布的時間延遲數據達150毫秒。這意味着,上述兩個項目均無法滿足大批量用戶對高速網絡接入的需求。

  歐盟主導並寄予厚望的IRIS²項目,在容量、覆蓋密度和網絡時延等方面,也難以與“星鏈”相匹敵。該項目投資超過百億歐元,計劃在2030年前後部署290顆衛星,將使用3種軌道:距地球6000多千米的中地軌道、500多千米的低地軌道和最高400千米的近地低軌道。該項目政府主導色彩明顯,主要面向戰略性安全領域的政企用戶,而非普通民眾,商業競爭力欠佳。

  深層制約難以克服

  有媒體稱,歐洲憑藉上述項目不足以擺脫在太空領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其實,歐洲的衛星數量、軌道位置等問題只是表象,真正難以消除的結構性矛盾是歐洲在宏觀戰略、融資模式、市場選擇等多個層面的長期積弊。

  歐洲在太空領域缺乏有效戰略規劃。以OneWeb公司的衛星互聯網項目為例,發展方向多次反復,投資效率低下,從以服務大眾互聯網為最初目標,逐步縮小至政企專網市場。歐盟在《2023至2027年安全連接計劃》提案中,就已形成IRIS² 項目的最初版本,但因各成員國需求難以達成一致而被擱置兩年之久,錯過了寶貴的時間窗口期,此後又掣肘於對多國利益的兼顧,在衛星製造、地面站布局等方面進展緩慢。加之歐洲多年來將航天發展重心放在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導航衛星領域,大規模、低成本互聯網衛星方面的技術儲備和製造能力明顯不足。

  歐洲衛星互聯網項目在融資渠道和商業變現方面受到多方限制。不同於“星鏈”背後的雄厚私人資本和美國政府的長期資助,歐洲衛星互聯網項目曾遭遇多重阻礙。OneWeb公司的衛星互聯網項目一度因資金鏈斷裂而瀕臨破産,靠英國政府緊急救援和法國衛星企業Eutelsat收購勉強存續。德國衛星互聯網項目主要依靠私人投資和銀行貸款,商業回報前景不明朗,資金鏈斷裂風險較大。

  歐洲本土市場本身具有特殊性:固定寬帶和移動網絡基礎設施發達,傳統電信企業市場勢力強大。大眾市場空間被擠佔,歐洲衛星互聯網項目只能將目光轉向政府、軍事、航運、航空、偏遠地區通信等細分市場,這種戰略定位將進一步限制項目規模和資金回報。

  評論認為,歐洲版“星鏈”無力與美國“星鏈”正面競爭乃至去美國化,更像歐洲防備美國“翻臉”的保底手段。

【糾錯】 【責任編輯: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