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美國海軍9日接連傳出新一代主力艦艇建造進度拖延的消息,顯示美國造船業衰落帶來的影響有增無減。在此背景下,美國破天荒地與韓國造船企業簽署備忘錄,考慮允許韓國造船廠為美國海軍建造“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等主力艦艇。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專家&&,美國近年多次&&希望借助盟友之力,減少本國造船業積累的造艦和維修訂單,也想更緊地將這些國家綁在美國的戰車之上。
“韓國造艦費用只有美國的一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日稱,美國最大軍艦製造商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HII)近日與韓國現代重工簽署諒解備忘錄,宣稱此舉意味着韓國造船企業未來可能將為美國建造軍艦,“幫助美國海軍贏得與中國海軍的造艦競爭”。
報道稱,HII執行副總裁布萊恩·布蘭切特&&:“今天簽署的協議反映了我們探索一切機會擴大美國造船能力以支持國家安全的承諾。通過與造船盟友合作並分享最佳實踐,我們認為這份備忘錄有望加速優質艦艇交付。”現代重工則在聲明中強調,韓國有着建造宙斯盾驅逐艦的經驗,“此次合作意義重大,這是美韓兩傢具備建造全球最先進宙斯盾艦能力的頂尖造船企業首次合作。”
韓國蔚山船廠繁忙的幹船塢
據介紹,韓國此前利用美國提供的技術和核心裝備,先後建造了“世宗大王”級和“正祖大王”級宙斯盾驅逐艦。它們均以美國“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為藍本,配備了美制宙斯盾作戰系統、MK41垂直髮射系統和“標準”系列防空導彈,與美國海軍的宙斯盾戰艦在核心技術上如出一轍。
美國國防情報分析師卡爾·舒斯特&&:“這份協議是緩解美國造艦能力赤字的重要開端。”報道稱,美國海軍的更新換代多年來一直因為造船業的衰落而拖延。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稱,現代重工運營着全球最大造船廠——韓國蔚山船廠,年産全球10%的船舶。現代重工主管&&,該公司每年可以建造5艘以上宙斯盾驅逐艦,而美國船廠的産能還不足兩艘。因此布朗切特&&,未來希望在整個HII集團層面探索與韓國現代重工的“全方位合作”,包括零部件外包或者為驅逐艦建造提供零部件供應渠道等,“現代重工擁有出色的供應鏈,在驅逐艦建造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CNN稱,分析人士長期呼籲美國應與韓日等盟友合作建造軍艦,以應對中國造船廠“下餃子”式的新艦服役速度。報道渲染稱,“目前美國海軍的艦艇數量已被解放軍海軍超越”,而美國自身因造船廠基礎設施落後和産業工人不足而無力追趕。韓國國際廣播電台稱,美國海軍儘管早在2016年就設定了擁有355艘主力艦艇的目標,2023年更預測“需要擁有381艘主力艦艇才能應對未來戰爭”,但實際情況是,截至今年3月,美國海軍只有295艘現役主力艦艇。報道稱,作為對比,五角大樓去年發布的《2024中國軍力報告》宣稱,中國海軍擁有超過370艘艦艇和潛艇,規模為“全球之最”,預計將在2025年增至395艘,2030年增至435艘。韓國“每日經濟”網站也鼓吹稱,通過建造“正祖大王”號驅逐艦,已經證明了韓國造船廠的卓越技術實力,該艦性能與美國海軍最新的宙斯盾驅逐艦相似,但建造費用只有美國造船廠的一半,建造時間只有1/3。報道稱,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很清楚韓國造船廠的競爭力,此前在與時任韓國總統尹錫悅的電話通話中也提到了兩國造船業的合作。有韓國議員毫不掩飾地&&,此舉將開創韓美造船與國防産業合作雙贏新模式,“有助於制衡中國”。
除了建造新型驅逐艦外,CNN認為韓國造船廠還可為美國軍艦提供維修服務。現代重工2023年就已向美國海軍申請了艦艇維修資格認證並在去年初通過實地考察。另一家韓國造船企業——韓華集團旗下的韓華海洋則在去年1月申請,並在7月通過認證。去年2月下旬起,時任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連續訪問韓國和日本,考察盟國船舶企業,其中就包含現代重工、韓華海洋等韓國造船巨頭。韓華海洋3月還剛為美國海軍“沃爾特·施艾拉”號補給船完成為期7個月的大修。
此外,2024年12月20日,韓華集團還宣布以1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對美國費城造船廠的收購,成為首家成功收購美國造船廠的韓國企業。該造船廠主要建造商用船舶,但也承擔政府船舶的維護和維修工作。此舉意味着韓華集團在北美造船和國防工業市場獲得了戰略立足點,將通過該船廠進軍美國海軍防務承包和商船建造領域。
倫敦國王學院學者本斯&&,美韓造船合作在短期內可增加美軍艦艇可用性,中期加速艦隊擴張,長期有助於維持美國海上霸權。
新一代航母與核潛艇都遭遇嚴重拖延
韓國國際廣播電台稱,冷戰後美國忽視了對造船業的投資,加上依靠政府保護和預算的美國造船企業早就喪失了競爭力,導致美國海軍的艦艇建造和維修能力大大倒退。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9日稱,美國海軍官員承認,新一代“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和兩艘“福特”級航母的交付都面臨嚴重延誤。其中上世紀70年代開始服役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正急待退役,而計劃接替前者的“哥倫比亞”級核潛艇首艇“哥倫比亞”號(SSBN-826)原定於2029年交付,但美國海軍戰略核潛艇項目執行官托德·威克斯少將&&,實際交付時間將比原計劃晚12到18個月。後續兩艘“威斯康星”號(SSBN-827)和“格羅頓”號(SSBN-828)交付時間也順延到2032年和2034年之後。
美國新一代“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的建造速度也遠低於預期,平均每年生産速度僅為1.13艘,低於原定的每年2艘的目標。美國海軍將其原因歸結於美國勞動力短缺、材料延誤和造船廠基礎設施老舊,這些因素共同導致美國核潛艇的建造成本上升和延遲交付。此外報道還提到,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向全球徵收“對等關稅”也可能對美國核潛艇的建造成本和周期造成影響。“‘哥倫比亞’級和‘弗吉尼亞’級的大部分設備都是由美國本土製造的,但也可能有一些其他設備會因為關稅上漲導致成本增加。不過現在就評估其具體影響,還為時太早。”
並肩航行的美國“阿利·伯克”級與韓國“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與此同時,2015年開工建造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二號艦“肯尼迪”號經歷多次調整交付時間表後,如今已經完成了95%的建造工作,但仍面臨“關鍵路徑挑戰”,特別是在先進的武器升降機和電磁阻攔裝置方面,預計最新交付時間將推遲到2026年。同級三號艦“企業”號(CVN-80)的交付時間也會比原計劃推遲28個月交付,四號艦“多麗絲·米勒”號(CVN-81)將在2032年交付。同時,這些新航母的造艦成本也在急速攀升。通常同級首艘航母需要承擔額外的測試項目,建造費用會略貴,但實際上相比首艦“福特”號125億美元的造價,“肯尼迪”號的成本已經漲到129億美元;“企業”號和“多麗絲·米勒”號更將花費驚人的135億和140億美元。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新一代水面艦艇的建造過程中,美國“星座”級護衛艦的交付時間已經推遲3年以上,另一家美國造船企業巴斯鋼鐵造船廠承建的“小路易斯·H·威爾遜”號驅逐艦從2023年5月16日開工,至今尚未下水。
除了新造艦艇的普遍性拖延外,美國造船廠還積壓了大批現役艦艇的維修保養工作。例如負責核潛艇維修的4家美國海軍造船廠的基礎設施早已過時。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的3號幹船塢始建於1919年,沒有核燃料處理資質,潛艇必須先在其他地方拆卸核燃料,導致維修效率非常低。這些因素使得美國海軍近37%的攻擊核潛艇停用等待維修。其中美國“博伊西”號核潛艇從2015年排隊等待維護,一直到2024年才開工。此外,在美國海軍中重要性偏低的驅逐艦,維修積壓情況更嚴重。
關鍵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CNN還提到,目前韓國造船企業為美國海軍建造軍艦,還面臨美國法律的限制。韓國《朝鮮日報》介紹説,美國在1920年制定了《琼斯法案》,規定往返於美國沿岸港口的民間船舶只能在美國建造;1965年和1968年又分兩次制定了《伯恩斯·托爾弗森修正案》,要求美軍所有船舶及其主要零部件均不得由外國造船廠製造。
不過《朝鮮日報》稱,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邁克·李和約翰·柯蒂斯在今年2月提交了《海軍準備狀態保障法》等提案,要求“允許將建造美國海軍軍艦的工程交給韓國等盟國”,其中關鍵條款是“美國可以將美國海軍艦艇的建造工程交給簽署共同防衛條約的國家或北約成員國”。此外,該提案還明確規定,作為細節條件,外國造船廠的建造費用必須低於美國造船廠,“建造美國軍艦的外國造船廠不得由中國持有或接受中國的投資”等。報道稱,最近由於美國造船業的衰落、中國軍艦數量反超等因素,美國對於丟失海洋霸權的危機感越來越強,因此決定解除限制,先將急需的軍艦交給盟國建造。報道稱,該提案由參眾兩院佔多數的共和黨提出,“預計在國會通過不會有問題”。
韓媒還分析稱,目前中國、韓國、日本在全球船舶訂單市場的佔有率合計為90%。“因此滿足這次法案規定條件的船舶製造國實際上只有韓國和日本”。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專家&&,美國海軍艦艇的維修和造船進度延誤的情況由來已久。在美國相關法律修改之前,美國已經先後與日本、韓國和印度造船廠簽署維修協議,由它們為美國海軍的補給艦等後勤船隻提供日常維護作業。按照美國海軍的設想,如果盟友能分擔美國海軍艦艇的日常維修和常規主力艦艇的建造工作,不但可以緩解美軍艦艇的“維修難”問題,而且還能讓美國本土造船廠集中精力建造核航母與核潛艇等保密程度更高、重要性更強的核心艦艇。專家還&&,韓國只能建造驅逐艦艦體,關鍵的宙斯盾雷達等核心設備依然需要美國提供,但配套設備的供應不暢正是美國艦艇建造進度緩慢的關鍵因素之一。
此外,美國海軍近年來持續渲染“可能爆發大規模中美衝突”,但五角大樓認為,在戰鬥中受損的美軍艦艇必須冒險橫渡至少半個太平洋,抵達夏威夷珍珠港造船廠才能得到維修;而中國海軍艦艇卻能夠就近返回本國港口,這樣的此消彼長對於美國海軍非常不利。如果日本和韓國能為美國海軍提供修理和建造新艦等服務,未來美國可能進一步將它們綁上戰車、為戰時受損的美軍艦艇提供緊急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