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重溫英烈的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02 11:20:26
來源:解放軍報

清明,重溫英烈的故事

字體:

  “讀着英烈的故事,我覺得他們‘活’了”“英烈的故事,讀着讀着眼淚就下來了”“讀完英烈的故事,我的心敬了、靜了、凈了,身上更有勁了”……

  去年某基地開展“清明祭·讀英烈故事”活動後,很多官兵寫下真情力透紙背的讀後感。今年清明節,該基地計劃再次開展這項活動,讓官兵在重溫英烈故事中祭英烈、學英烈。

  英烈離去了,但他們當年胸懷大義、英勇犧牲的事跡,卻以故事的形式,留在了陵園展覽室的冊子裏、墻板上。這些故事,講述着血與火的歷史,展示着英烈們用生命和忠誠踐行的信念。

  故事是形象化的語言。讀故事,就是把形象化、情節化的描述進行影像再現。英烈的故事,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深入人心的,是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發人深思的,由此內化於心,會成為一種根植靈魂的信念。

  哲人有言:“當一個英雄的故事被大家一直所知曉時,他就鮮活地永存於世。”清明節前後,給英烈深情鞠個躬、莊重敬個禮,然後靜下心來重溫他們的故事,就會知道當年的他們是如何將年輕的生命,鋪展成燦爛的晚霞;是如何把悲壯的犧牲,化作勝利的黎明。

  錢穆先生曾説:“重溫歷史故事,是一種對歷史觸摸般的學習。”在一些年輕軍人心裏,英烈既是遙遠的存在,也是模糊的影像,“在歷史課本上那幾行,就是英雄的一生”。每一名為國捐軀的先烈都應被敬仰,每一種捨身報國的壯舉都應被銘記。在烈士陵園裏,在英烈雕塑前,重溫英烈的故事,與英魂“對話”、與崇高“並肩”,英烈的形象就會在我們心中復活再現,強國的鬥志就會更加澎湃激昂,強軍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前行。

  前不久,一段名為“讀李大釗”的短視頻火了。視頻中,面對李大釗雕塑,作者朗誦李大釗的《獄中自述》:“達到建立一個恢復民族自主、保護民眾利益、發達國家産業之國家之目的……”讀畢,作者自語:“我能感受到他38歲的心跳,能聽到他‘新造民族之生命’的吶喊”。

  “好故事的一個重要標準, 就在於它有教育意義。”無論何時何地,好故事的力量總是深深地嵌入歷史文化的脈絡中,潛移默化地塑造着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靜心重溫英烈的故事,他們“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的凌雲壯志就會具象,“救國安有息肩日,革命方為絕頂人”的英雄氣概就會泛活;讀着讀着,就會“聽到”他們鏖戰沙場的怒吼,就會“看到”他們昂首刑場的背影。這樣的誦讀,“讓生者有那永恒的愛,讓逝者有那不朽的名”。

  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清明,重溫綠葉對根的情感,用英烈的故事點亮我們的心燈,把敬仰之情轉化為強軍之志,就一定能在品味“活着的歷史”中,感受英烈魂,激蕩英雄氣,得到“心靈的昇華”。(齊進 作者單位: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基地)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