锏是一種短柄打擊類兵器,無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材質為銅或鐵。古代戰場上,锏無利刃的鋒芒,但憑藉重量帶來的強大衝擊力和使用者靈活的技法,面對身着重甲的敵人時,也能造成致命打擊,其厚重的質地還能使敵刀劍卷刃破損。此外,锏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被視為剛正不阿的象徵,代表着權威與正義。演義小説中,宋太宗賜予八賢王趙德芳的金锏,被賦予“上打昏君,下誅佞臣”的權力。在多部小説戲曲中,用锏者或身懷絕技,或肅穆威嚴。久而久之,锏便在人們心中形成公正、威懾、強大等正面形象。
锏和鞭形制相近,屬同類兵器,古代典籍常常將鞭锏並談。二者不同之處,主要在於锏身有棱無節,頂端無尖,外形似簡,因此原名為“簡”,锏體橫截面多為方形,而鞭多為六角形。锏主要由锏身與锏柄兩部分組成。锏柄與锏身連接處有護手。锏柄末端有環,可穿絲弦或牛筋懸挂於手腕,在戰場廝殺時既方便拿取,也可防止衝鋒時脫落。
隋唐之後,因重裝騎兵盛行,被視為破甲利器的锏在戰爭中受到重視。至宋朝,锏的使用更為廣泛,如《武經總要》有載:“鐵鞭、鐵簡,兩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謂之鐵簡,言方棱似簡形,皆鞭類也。”明朝中期以後,火器的壓倒性優勢使刀劍、重甲逐漸退出主戰序列。作為破甲利器的锏,實戰效用減弱,開始向禮儀用具過渡。至清朝,锏逐漸歸於禮儀類兵器,如《皇朝禮器圖式》中記錄有“綠營雙锏”,即“本朝定制,綠營雙锏,煉鐵為之,左右雙持。通長各二尺七寸一分五厘,锏長各二尺一寸,圭首方棱。銎為鐵盤,厚一分五厘,重各一觔六兩有奇。柄各長六寸,圍三寸,木質髤朱,末鑽以鐵。”該書為清代官方禮器圖譜,系統規範儀仗兵器形制,可見該锏用於皇帝大閱、儀仗隊列,象徵威儀而非實戰。
锏的用法多以砸、掃、戳為主。由於其重量遠超尋常刀劍,使用者需要具備強大的臂力,方能運用得游刃有餘。實戰中,戰將通常雙手各持一支,配合運用,在緊急情況下,也可猛力將锏投擲出去襲擊敵人,這招又叫“撒手锏”。在古代演義小説中,提到了眾多使锏名將。比如,《隋唐演義》裏,尉遲恭和秦琼是使鞭用锏的勇將,其二人“三鞭換兩锏”的故事家喻戶曉。由於兩人勇猛無比,後世將他倆作為門神敬奉,貼在門上以保平安。《説岳全傳》中也提到,牛皋手舞雙锏,拍馬迎戰,其锏法如風馳電掣,殺得金兵潰散。
在锏的發展過程中,因其獨特的魅力和不同使用需求,逐漸演變出多種多樣的锏型。其中,八棱锏、凹面锏、狼牙锏、平棱锏、四棱锏、少林方楞銅锏、混元锏及亢龍锏等,均是比較有名的锏型。锏從軍事領域淡出後,除禮儀用锏外,更多存在於民間武術套路中,以獨特的文化方式,繼續傳承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