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説刺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07 11:41:28
來源:解放軍報

淺説刺刀

字體:

  圖為OKC-3S型刺刀。

  前不久,一些熱點地區的武裝衝突中,雙方士兵貼身肉搏的視頻出現於網絡。視頻中的搏鬥場景,讓人們在意識到戰爭殘酷性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軍隊刀具使用情況。

  總的來説,在國外的一些軍隊中,制式與非制式刀具是並存的。制式的刀具主要是刺刀和匕首,非制式的刀具樣式則取決於軍人自身的喜好與習慣。對於制式刀具來説,有些國家堅持為軍隊分別配發刺刀和匕首,前者主要用來與一些步槍搭配使用,後者則偏重於手持和更靈活地使用;更多的國家選用將刺刀和匕首一體化,即只配發一種刀具,裝上槍體是刺刀,卸下是匕首。

  通過梳理刺刀的發展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這方面的內容。

  刺刀何時問世?對這個問題,人們普遍認同的答案是17世紀40年代。當時刺刀的使用方法現在看來較為奇特——將長長的錐形刀柄直接插入槍管,刀刃置於槍口前面。這種刺刀一旦裝上,就無法再開槍。

  後來,出現了套筒式和活動環式刺刀。這種刺刀可以旁置在槍管之上,而不影響槍械繼續射擊,但裝卸較為麻煩。到了18世紀,使用彈簧與凸耳的刺刀卡榫出現,由此刺刀座和槍口環相結合的刺刀固定方式開始大行其道,成為刺刀使用方式的主流。

  這一過程中,刺刀刃體也在發生變化,先後出現了棱錐形和片形(劍形/刀形)兩大類。如蘇聯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的套筒式四棱刺刀和我國的56式三棱刺刀就是棱錐形刺刀。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選用的是片形刺刀。

  從功能上看,刺刀起初是當作矛來用的,這也是其被稱作刺刀的原因。後來,有些刺刀同時突出了砍、削等功能,在卸下時可以作為短劍或砍刀來使用。

  隨着武器裝備性能的提升以及作戰樣式的變化,人海戰術和近身肉搏漸漸式微。於是,刺刀的功能開始向適應野戰生存方面轉變。多功能刺刀的含義,也不僅限於起初的既可安裝於槍管也可手持使用,而開始被賦予更多內涵。

  當前,不少國家的軍隊配備了現代意義上的多功能刺刀,作為刺刀和匕首的綜合體,可輕鬆裝拆,刀刃較短(大多在20厘米左右),以適應巷戰等特殊環境的作戰要求;帶有血槽、鋸齒、剪切軸孔等,可滿足戰場上或野外生存時的削、剪、鋸等需求;設計有護手,握把上有突起紋路,以防止使用時滑脫;一些刀鞘上設計有磨刀石,可以使刺刀在需要時變得更加鋒利。

  面對戰場需要,多功能刺刀今後的發展趨勢較為明顯。

  一是日趨堅固耐用。各國現役的多功能刺刀大部分是片形。為了讓它適用於多種環境,堅固耐用很重要。因此,不少國家選用了高質量合金不銹鋼作為主要材料,且採用單面開刃布局,將刀脊設計得較厚。刺刀的刀身通常會在拋光後進行噴砂處理,刷涂高溫防銹油防止銹蝕。

  二是布局更加合理。當前,不少刺刀有剪切刃、砍削部位、刺刀3種刀刃功能區。一些刺刀的鋸齒部位也在改進,不僅設計有鋸割段、銼削段,還通過優化設計提高其效率。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OKC-3S型刺刀,採用了3個小齒加一個大豁口的設計來提高鋸切速度。

  三是更加適用實用。一些國家的刺刀在研製時把開瓶器、小榔頭功能也融入其中,再比如採用更科學的刀形和弧度以增強對防彈衣的刺穿效果,對刀身進行特殊處理確保不會反光,等等。俄羅斯偵察兵的6kh3刺刀刀鞘是鋼質的,演進到後來的6kh4,則改為用電木塑料製造,使其絕緣性更好。這些變化,很大程度上是適應戰場需求的結果。(陳紅軍)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