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林家遺址出土的“中華第一刀”是我國最早的青銅刀,距今約5000年。
漢朝鐵質環首刀。
太平天國時期的各型朴刀。
清朝御用腰刀。
在中國,刀自鴻蒙之初的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古人云,“治大國若烹小鮮”。刀是小到“烹小鮮”、大到“治大國”,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的利器,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生動注腳。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用石頭、蚌殼、獸骨打製成刀,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這一時期的刀和青銅時代早期的青銅小刀,可看作是刀的雛形。成熟形制的刀,主要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狹長,薄刃厚脊,刀柄有短柄和長柄之分。
短柄刀是一種用於近戰的劈砍類短兵器。西漢時期,騎兵馳騁戰場,以劈砍的方式更能有效殺敵。此前,軍中大量使用的劍難以滿足這種需要,於是適宜劈砍的短柄刀流行起來。此時軍中主要用刀為鋼鐵鍛造的環首刀,形制為薄刃厚背,身形平直,刀身下裝有短柄,柄首加有扁圓狀的環,故稱為環首刀。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劉勝墓中出土的環首刀,環首以金片包纏,套有髹漆木鞘,頗為華美。至東漢末年,環首刀徹底取代長劍。魏晉時期,人們對環首刀的形制進行了改進。部分環首刀取消了柄首的環,增加了護手,這種變化始於魏晉、成熟於唐。至唐朝,改進後的刀分為3種,即橫刀、陌刀和儀刀。其中,橫刀又稱佩刀,屬於短柄刀,是每名士兵的必備兵器;陌刀屬於長柄刀,為盛唐以後流行的兵器;儀刀屬於儀仗類用刀,仍保留環首,是威儀大唐的體現。北宋時期出現了單手握執的短柄刀——“手刀”,其刀身較寬,刀頭微上翹,前銳後斜,刀柄有護手,去掉了柄首大環。在製作工藝上,宋朝開始使用“夾鋼”工藝,使刀身具備極強的應力承受能力,可斬甲斷骨。手刀弧曲形的刀刃,既有歐洲刀的硬度,又具備阿拉伯刀的鋒利,成為中國刀的定型之作。明朝短柄刀的形制受到日本太刀的影響,和宋刀有了明顯區別,其刃狹長而彎,極鋒利。清朝時期,短柄刀是軍中主要格鬥兵器,其形制和明朝基本相似,區別是清朝短柄刀刃形較直,刀上有兩條血槽,護手為扁橢圓形。
長柄刀又稱“大刀”“長刀”,是一種砍殺類長兵器,由短柄刀演化而來。長柄刀刀身由金屬製成,刀柄為硬木,其後端裝有鐵制的鐏。西漢時期,由於騎兵的地位日益凸顯,步兵為抵禦騎兵,將常用的“刀”“劍”等短兵器安以長柄,用於斬馬,這些兵器被看作是長柄刀的初始形態。不過,這些安以長柄的短兵器只能算是一種偶然的創新,還不能算作正式兵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柄刀才得以流行,成為騎兵的重要兵器之一。此時的長柄刀,不僅製作工藝精細,而且裝飾考究。刀上飾有各種鳥獸形象,整體製作工藝日漸精美。唐朝時期,長柄刀進一步演化,出現了一種可安裝長柄的大刀,即“陌刀”,又稱“三尖兩刃刀”,主要供步兵使用。一般長柄刀為2至3米,而陌刀長達3米以上,重15斤左右。陌刀曾在唐軍中叱吒一時,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通常陌刀隊列陣於前端呈橫向排列,進攻時採用密集衝鋒陣形,大刀紛落敵陣,每一擊都能斃傷數人,故而所向無前。宋朝是各種冷兵器發展的鼎盛時期,長柄刀在此時也進一步發展。此時的長柄刀,由長條方刀頭逐漸變為前銳後斜的刀頭,柄為木制,是軍隊的常用兵器之一,其中專供步兵使用的叫“朴刀”。《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宋朝長柄刀有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和筆刀等,加上短柄刀“手刀”被稱為“刀八色”。明朝的長柄刀對宋朝形制進行了簡化,主要有偃月刀、鉤鐮刀、夾刀棍等。明軍在抗倭鬥爭的同時,吸收了日本太刀的優點,改歷代長柄短刃刀為短柄長刃。這種特殊形制的刀,因刃長也被稱為“長刀”。該刀殺傷力極強,士兵雙手握柄,猛力劈砍,可砍斷敵長兵器的木柄,甚至攔腰截斷敵人身軀。清朝的長柄刀並未創新,以至於綠營裏雖保留有長柄刀,但已不是主要兵器。(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