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官兵始終傳承“神炮精神”,守護祖國空天-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25 17:05:53
來源:解放軍報

一代代官兵始終傳承“神炮精神”,守護祖國空天

字體:

  “神炮傳人”。

  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營區,主幹道文化標識牌有醒目的4個大字。

  “每當看到這幾個字,我都感覺熱血沸騰,渾身充滿力量!”該旅一名00後飛行員説出了全旅官兵的心聲。

  1964年9月29日,空軍授予該旅某中隊“神炮中隊”榮譽稱號、授予飛行員鮑壽根“空中神炮手”榮譽稱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集體至上、勇爭第一——據此凝練而成的“神炮精神”融入一代代官兵血脈。

  櫛風沐雨一甲子,奮鬥強軍向戰飛。歷經多次移防,該旅的戰鬥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不論駐地如何變遷、任務如何更迭,一代代官兵始終傳承“神炮精神”,守護祖國空天。

  “神炮精神”注入新一代飛行員血脈

  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進行飛行訓練。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喻澤琪攝

  “我部前身曾參加抗美援朝作戰,擊落擊傷多架敵機……”新一批飛行員剛入營,飛行二大隊李教導員便帶領他們走進旅軍史場館,瞻仰先輩事跡。

  學習旅隊歷史,是該旅官兵初來時上的第一課。

  “每逢新飛行員報到、新幹部調入和新兵下連,都要參觀軍史場館、學習旅史、學唱旅歌。”該旅一名領導説。

  剛來旅裏時,飛行員李玨在營區廣場上瞻仰了飛行員鮑壽根的雕像。

  “鮑壽根入伍之後才開始學習認字。後來,他一步步吃透了高深的航空理論……”隨着李教導員的講述,“空中神炮手”的故事漸漸在李玨心裏紮下了根。

  某型戰機的電傳系統要求飛行員操縱時更加細膩、柔和。李玨剛開始學習時,總改不掉以前老機型的操縱習慣,心裏急,動作猛,常從一個偏差修正到另一個偏差,甚至連基本的姿態都保持不住。

  “空中神炮手”鮑壽根(右一)與“神炮中隊”飛行員交流。資料圖片

  李玨迷茫之際,李教導員又講起英雄前輩的故事——鮑壽根底子薄、起步慢,但他堅持不懈地勤奮學習、用心思考,琢磨出“困難最害怕腦和手的團結”,最終突破訓練難關,取得傲人成績。

  李玨沉下心來,仔細鑽研電傳系統的控制原理,向教員和老飛行員們認真請教,在模擬機上反復練習操縱要領……

  終於,又到了飛行的日子。進入空域後,李玨控制着戰機練習動作。這時,又出現了一個小偏差,他下意識地想要修正。

  “不要着急,穩住桿!”在後艙張教員的提示下,李玨穩住心神,細細回想在地面練習的操縱要領,柔和地帶住桿,成功穩住了飛機狀態。

  經過不斷練習,李玨順利完成了該型戰機的首次單飛。

  在李教導員看來,“神炮精神”注入新一代飛行員血脈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爭做一名合格的‘神炮傳人’!”那天,剛上高原執行任務的飛行員楊賀宇,在飛行筆記本上鄭重寫下這句話。

  去年,楊賀宇剛在兄弟部隊完成改裝。當時,該旅前去接新飛行員的一名領導告訴他:“咱們旅是一個有着光輝歷史的英雄部隊!”

  當時,楊賀宇對英雄部隊的理解很簡單:無非就是任務更多、飛行時間更長、要求更嚴格。

  今年9月,該旅組織演講比賽,官兵走上講&,回顧革命先輩的戰鬥故事、英雄事跡,講述立足崗位、賡續血脈、矢志打贏的責任擔當。

  透過團隊的輝煌歷史和身邊典型的奮鬥故事,楊賀宇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集體至上、勇爭第一”的“神炮精神”有了更深的領悟。

  不久後,楊賀宇就動身赴高原執行任務。頭痛、咳嗽、吃不下飯……他出現了較重的高原反應。

  “‘神炮傳人’,怎麼能被‘高反’幹趴下!”楊賀宇一邊努力克服身體不適,一邊向老飛行員請教,緊鑼密鼓投入飛行準備中。

  在袁教導員和歐陽軍醫的悉心照料下,楊賀宇的身體逐漸適應了高原環境。翻開他的筆記本,不同顏色筆跡標記的規則、航線、特情處置辦法等內容,井井有條。

  幾天后,楊賀宇順利完成高原任務。他那被紫外線曬黑的臉上,多了幾分合格戰鬥員的自信。

  在這群年輕飛行員身上,筆者看到了當代“鮑壽根們”苦練精飛的身影。60年過去,“神炮精神”在一代代官兵的傳承中歷久彌新。

  立起新時代“神炮傳人”的好樣子

  月光皎潔,學習室的燈依然亮着。飛行二大隊飛行員王瑞航拿着導彈資料,結合飛行中取得的數據,運用倣真軟體逐個進行模擬。

  “如果我們現在不精研數據,將來上戰場必定吃虧。”雖然飛行後有些疲憊,但王瑞航眼中仍充滿對知識的渴望。

  電腦旁,放着一本小冊子,名為《“空中神炮手”鮑壽根的經驗》。“前輩的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取得過硬成績,就必須深鑽細研。”王瑞航説。

  精益求精,是“神炮中隊”不懈的追求。

  夜深了,研究仍在繼續。修改數據、模擬倣真,再修改、再模擬……經過反復調整,王瑞航總結出某型導彈數據飛行驗證方案,並主動申請參加驗證飛行。

  這是一名飛行員的奮鬥故事,更是一群飛行員奮進新征程的生動寫照。

  那年9月,一場演習火熱展開。陌生地域、陸空聯合、對地實彈……一個個挑戰接踵而來。

  談起那次演習,該旅旅長記憶猶新:“多年過去,靶標還是那個靶標,但戰爭形態早已不同。過去,我們立足自身練強本領;現在,更需融入體系,向聯合要戰鬥力。”

  一方面,他們借鑒鮑壽根的經驗,練強高難複雜課目和邊界條件下實戰化訓練水平;另一方面,他們結合上級每季度組織的演練,從科技、體系、聯合等方面賦予“神炮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時代在變,挑戰不斷。對這支有着光輝歷史的英雄部隊而言,打贏的信心從未改變。

  面對複雜條件,該旅飛行員認真規劃任務,與各部隊密切協同,展現了過硬實力。

  在該旅某任務分隊駐地,一場專題研究會正在進行。“作戰能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招一式練出來、一點一滴攢起來的。”作為帶隊幹部,二大隊大隊長認為,“只有主動學習研究,才能掌握主動權。”

  他們積極與兄弟單位展開互為條件訓練,延伸拓展空中異常情況處置和小體系聯合的基礎能力,逐步形成相關戰法訓法。

  年輕飛行員參觀旅軍史場館。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喻澤琪攝

  走進該旅軍史場館,“神炮中隊”戰旗四週,展示着這支部隊近年來執行重大任務的圖片:飛越東南沿海,展翅雪域高原……

  向戰而行,該旅官兵練精兵、謀打贏,用實際行動立起新時代“神炮傳人”的好樣子。

  托舉戰鷹飛天,需要更多默默無聞的“擎鷹人”

  戰鷹列陣,引擎轟鳴。

  每當看到戰機升空,一級軍士長葉細鋒的內心總是難掩激動,仿佛自己也隨着戰機奔赴空域,戰鬥在萬米高空。

  駕駛戰機翱翔雲端,是每名“神炮傳人”的夢想。然而,托舉戰鷹飛天,需要更多默默無聞的“擎鷹人”。

  機械師葉細鋒從事機務工作24年。機翼下,他忙碌的身影仿佛不知疲倦。左手拿抹布,右手握手電,檢查飛機發動機,他不放過任何細節。

  一次任務轉場前,葉細鋒在飛行前檢查中發現座艙蓋出現某故障。他沉着應對,第一時間定位故障機件。由於機件所處位置空間狹小,他脫掉大衣、摘掉手套,手凍麻了就在胳肢窩裏暖一下接着幹。終於,趕在轉場前,他順利排除故障。

  “戰鬥在空中,保障在地面。”如今,葉細鋒已經安全保障飛行1600多小時,帶領機組多次完成重大任務。

  翻開該旅《戰地故事集》,官兵勇挑重擔、勇爭第一的擔當隨處可見,他們傳承“神炮精神”,用雙手托舉戰鷹高飛遠航。

  與葉細鋒一樣,該旅導航連某站站長馬康軍也默默堅守在戰位上。

  今年初,作為“一專多能”教員,馬康軍積極參加任務,帶頭研究某型裝備野外架設教學法,不斷創新架設流程,將整體架設時間縮短一半。

  佈置飛行信號旗、架設導航設備、調試空地通聯、觀察着陸飛機起落架……該旅某任務分隊駐地機場塔&上,馬康軍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工作。

  “在外執行任務,人員有限,一人身兼數職是常態。”馬康軍説,“‘一專多能’既是適應空軍戰略轉型和保障模式改革的需要,更是‘神炮傳人’該有的姿態。”

  走進該旅某機務大隊創新實驗室,特設主任趙工程師專注地研究着飛機起動系統電路圖。

  作為團隊中創新保障技術模式的帶頭人,他領銜的“某型飛機作戰應急保障”等課題研究,為機組在陌生機場和應急情況下“零伴隨”保障提供精準指導;他發明的某型發動機金屬屑模擬裝置,提高了戰機保障能力;在空軍組織的“機務尖兵”比武中,他脫穎而出,獲得飛控系統專項比武競賽創新成果第一名。

  “托舉戰鷹,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會保障,更要讓保障成為戰鬥力的‘倍增器’。”趙工程師説。(劉進  王世瑩 喻澤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追隨父親的戰鬥青春

  我的父親許秀玉,是人民空軍第一批戰鬥機飛行員。父親的青春,無比威武——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27歲的他作為志願軍空軍某飛行大隊大隊長,擊落敵機一架,首開該師擊落敵機的先河。

  於是,我一次次追隨着父親的腳步。不久前,我作為英雄後代代表之一,再次追隨父親的青春,走進他當年起飛的這支部隊——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作為英雄的後代,我一直在蒐集整理與父親有關的信息,也特別希望了解這支他曾經奉獻青春、立下赫赫戰功的部隊。

  60年前的9月29日,空軍授予該旅某中隊“神炮中隊”榮譽稱號。幾十年來,在前輩們英雄事跡的鼓舞下,這支部隊一代代年輕官兵接續奮鬥,英雄輩出。

  “神炮中隊”授稱60周年之際,部隊專門邀請英雄後代走進軍營,零距離為官兵講述英雄故事,激勵鼓舞官兵傳承紅色基因、建功強軍事業。

  當天上午9點,營區上空響起急促的防空警報聲,一架架戰鷹隨即升空。

  此情此景,我眼前仿佛再次浮現出父親當年在空中與敵機廝殺的場景。

  此時此刻,部隊軍史場館裏父親擊落敵機的戰績登記簿上,那道醒目的紅線和空中戰機的轟鳴聲融為一體。

  我確認,那是人民空軍的青春宣言,更是新一代空軍官兵與英雄前輩們精神的共鳴。

  “好震撼啊!我們已經多少年都沒有聽到警報聲和戰鬥機飛行的聲音了。”營區北側廣場上,“空中神炮手”鮑壽根烈士的雕像前,鮑壽根的女兒鮑蘭和鮑冬梅眼含熱淚:“爸爸您聽,您心愛的戰鷹起飛了,飛得那麼高、那麼快!”

  鮑壽根和我的父親,都曾是這支英雄部隊的一員。他們的故事,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官兵。

  2019年10月1日,“神炮中隊”的戰旗出現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戰旗方隊中,接受了習主席和全國人民的檢閱。

  在部隊軍史場館,看到父親的戰績登記簿和鮑壽根苦練殺敵本領的英雄事跡,我們的心靈再一次被震撼,其中很多故事我們作為子女也是第一次知道。

  我們流着淚,仰望英雄的父輩。

  我多想記錄下這一時刻內心的感受,記錄下記憶中父輩的音容笑貌,卻又怕自己下筆太重,驚擾了他們的英靈;也怕下筆太輕,寫不出他們驚天動地的往昔。

  經過部隊允許後,我小心翼翼地打開了珍藏在玻璃展示箱中父親的戰績登記簿,輕輕地翻開——看,這就是父親聽黨指揮、勇敢無畏的見證,也是他最耀眼的青春。

  英雄墻上,“狗尾靶標,單車演練,地面模擬,向戰攻堅”這16個字,記載了鮑壽根當年苦練殺敵本領的故事。

  當年空中射擊時,靶標就像一根“游絲”,要想在飛行中穩穩地套進銅錢一般大小的瞄準器中,非常不容易。

  鮑壽根發現,長在機場跑道旁邊的狗尾巴草,很像空中看到的靶標。於是,他用一輛自行車模擬空中飛行,用一根狗尾巴草模擬空中敵情,用一架飛機模型模擬空中激戰時的態勢。

  這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空軍飛行員最常見的地面訓練方式。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鮑壽根練就了在空中“左右開弓”的殺敵本領。

  站在機翼下,我一邊仔細聆聽機務官兵介紹戰機性能,一邊伸手輕輕觸摸戰機的金屬身軀,仿佛感受到戰鷹傳遞的鋼鐵力量。

  那是一種青春才有的力量——流暢的機身,蘊含着一飛沖天、勝券在握的速度與激情;駕駛艙內一排排按鈕和顯示屏,充滿現代科技感,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我想起飛行員們常説的一句話:“飛機和我的生命是一體的。”此刻,在空軍醫療衞生戰線工作了30多年的我,內心自豪感油然而生:鑄劍長空,人民空軍越來越強大。

  在模擬機上,一位年輕飛行員指導我體驗了一次戰機起降的過程。他告訴我:“前輩們用一個小飛機模型、一輛自行車和一根狗尾巴草練成‘神炮手’。現在,我們有這麼好的裝備,更要練就一流的殺敵本領,讓祖國放心。”

  這些年輕飛行員,一個個眼神清澈、目光如炬,神情中透着堅毅。看到他們,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一名新飛行員懇切地對我説:“阿姨,您放心!我們一定要像老一輩飛行員那樣,為了祖國和人民而飛行。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也會像前輩那樣去戰鬥!”

  當天,部隊組織了晚會,我們幾名英雄後代和部隊官兵、家屬齊聚一堂。

  晚會現場,我把父親曾戴過的飛行帽以及寫過空軍作戰指揮教材的鋼筆,捐贈給部隊;鮑蘭和鮑冬梅將父親鮑壽根當年手寫的飛行訓練經驗手冊,鄭重交到部隊領導手中。

  現場響起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真切感受到,官兵們的鬥志再次被點燃。時代在變,人民空軍的血性和忠勇始終未曾改變。在這支戰功卓著、英雄輩出的部隊中,一代代官兵傳承紅色基因,在強敵面前敢於亮劍,在困難面前一往無前。

  該旅政委充滿激情地問:“傳承紅色基因,在訓練作戰中敢打敢拼,大家有沒有信心?!”

  “有!有!有!”官兵們的吼聲震天動地。

  歲月的風,吹逝了英雄的生命,但英雄的血脈始終流淌。“神炮中隊”這面戰旗,化為無形的動力,凝聚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集體至上、勇爭第一”的“神炮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在強軍征程上奮勇前進。

  在部隊的每一天,我都追隨着父親的青春,並與他的青春不斷相遇、重逢。因為,在一代代年輕官兵身上,我看到了英雄們勇猛頑強的精神。(許艾素)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