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重慶市開州區雪寶山,新鮮的黃連被連根拔起,豐收喜悅洋溢在村民臉上。開州區關面鄉姚程村黨支部書記黃先朗介紹,藥材豐收多虧了專家的幫扶。
開州區與院校合作,聘請中藥材專家,選派科技特派員,建設科技專家小院,引育孵化中藥材種植端“土專家”、加工端“藥博士”1.65萬名,創新人才聯農帶農機制,實現中藥材全産業鏈産值超60億元。
海拔2100米的關面鄉泉秀村,有“中國木香第一村”的美譽。“過去木香賣不上價,年輕人都往外跑。自從有了‘技術指導+標準種植+保底收購’機制,村裏80%的農戶住上了小洋樓、開上了小汽車。”泉秀村黨支部書記周後清介紹,“我們聯合西南大學建立中藥材種源資源圃,12個專家團隊駐村指導,引進26名市級科技特派員,下派區鄉級科技助藥團40個126人。”
有了科技賦能,泉秀村的木香內酯含量遠超國標,售價提升了23%。“我們劃分5個管護網格,開發6類技術崗位,村民既有租金又掙務工工資。”周後清算起細賬,去年建成的550畝木香基地畝收益從2000元躍至5000元。
不僅有了科技特派員,保險推銷員、産品研發員也來了,大夥兒種植更安心了。開州區還創新推出20條政策為藥農兜底保障。目前,全區已整合17.8億元資金投入中藥材産業鏈,財政資金撬動效應達1:5。
開州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扈月文介紹,通過聯合重慶中藥研究院等機構,全區建成7個“渝十味”科技示範點,攻克33項技術難題。
“把實驗室搬到地頭,手把手教農戶測土配方、生態防蟲,讓中藥材産業少走了‘彎路’。”開州區科技局局長邱軍政介紹,目前,開州區累計轉化“抗菌消炎牙膏”“木香浴包”等成果9項,産品年交易額達3402萬元。
按照“一藥開百花香、一業興百業旺”的思路,開州全區實現中藥材種植端、加工端、品牌端、市場端、科技端完整閉合,産業鏈互聯互通互補成勢見效。
“我們立足資源稟賦,着力建設百萬畝秦巴藥谷、&&南河現代特色中藥材走廊、&&浦裏生態高效中藥材走廊,創建西南地區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開州區發展改革委主任周義琴説,種植加工、餐飲住宿、旅游康養等業態日漸豐盈。
如今,開州區建成中藥材種植面積50多萬畝,2700家中醫藥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帶動6.3萬名農戶種植中藥材,藥農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記者 李 宏 張國聖 通訊員 喻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