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轟鳴聲,李澤六又緊張起來。循聲望去,一架“飛機”正快速朝自己的方向衝過來。
“能行嗎?”他側過臉瞟一眼旁邊的操作員,又趕緊轉回去盯住“飛機”。差不多就這一瞬間,“飛機”已經穩穩地停在了離樹冠約3米高的地方。他下意識地彎下腰,又抬起頭盯着正緩緩垂下的挂鉤,遲疑地扶住裝滿150公斤新鮮枳殼的吊籃,像是詢問又像是自言自語地咕噥:“能行吧?”
挂鉤在清脆的“咔嚓”聲中鎖緊了吊籃,“飛機”在更大的轟鳴聲中垂直升高。李澤六的雙手隨着“咔嚓”聲輕輕抖了一下,仰頭看著它調轉方向順着來時的路線飛走了,這才長長地吁了一口氣:“真行呀!”
重慶市江津區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枳殼主産區。江津枳殼品質優良,在中藥材市場上享有盛譽。但當地,枳殼一般都種植在山坡上,因山區地形複雜和勞動力短缺,枳殼種植近年來受傳統采收方式制約越來越明顯。“枳殼都是在重慶最熱的時候采收,現在幹農活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我們全村1000多畝枳殼,每天要組織100多人從早到晚搶收,最怕的就是這些老年人中暑。”永興鎮謝家村的朱小雨説。
江津區今年着手破解山地農産品采收難題。謝家村在區、鎮兩級支持下率先引進了無人機吊運系統。據永興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黃暢介紹,這批定制無人機配備了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和避障雷達,即使在複雜的山地環境中也能實現厘米級精準定位,雲端管理&&還可以實時監控每台無人機的作業軌跡、載重數據,確保運輸安全。
李澤六是謝家村的枳殼種植大戶,這次收的2萬多公斤枳殼,2&無人機一天就運完了。“從樹下直接就送到了家門口。”李澤六説,“以前用我們自己的小三輪,這麼多至少要運9天才能拉完。”
李澤六還算了另外兩筆賬:今年的采收成本,整體上比往年下降了三分之一。最重要的是,無人機直接吊運減少了好幾道搬運環節,果實損傷明顯減少,優果率比往年提高了六分之一左右。他説:“今年天氣特別熱,這&‘空中拖拉機’,可是幫了大忙!”
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將對謝家村山地特色作物機械化采收進行全面復盤,為在全區推廣“無人機+山地特色農業”模式提供可推廣複製的解決方案。(記者 張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