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房,城市文明錨點——閱讀空間在西寧城市文明躍遷中的四重角色-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11 09:14:06
來源:中國文明網

城市書房,城市文明錨點——閱讀空間在西寧城市文明躍遷中的四重角色

字體:

  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啟動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多維記錄各地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的火熱景象,立體呈現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社會風尚向上向善的生動局面,集中反映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作為。即日起,中國精神文明網聯合“文明+”傳播矩陣,推出“文明中國”主題採訪系列報道。

  酷暑7月,在海拔2261米的西寧,高原涼風掠過新寧廣場的雪豹藝術裝置,不遠處幾何書店的洞穴式穹頂下,藏文書法體驗者正用竹筆在唐卡上勾勒線條,隔壁的“雪域凈土”專區裏,牦牛絨圍巾與土族盤繡書包在暖光下泛着質樸的光澤。

  這座以“山宗水源”為底色的全國文明城市,正通過像幾何書店這樣的閱讀空間建設,進行一場關於城市文明"內涵生長"的實踐探索,從“物質積累”向“精神豐盈”的深刻轉型,書店不再是簡單的文化點綴,而是成為連接物質空間與精神家園的錨點,在推動着城市文明的高質量進化中擔當角色。

  角色一:文化地標——傳承文化基因 塑造城市文明坐標係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僅在高樓大廈的流光溢彩間,也在靜立其中的書店裏。

位於西寧市唐道商業區的幾何書店佔地7000多平米。鐘奕 攝

  “這是我們收集的作者手稿”幾何書店創始人林耕向記者介紹展陳,泛黃的紙張仿佛在訴説“文化”發生的過往。在幾何書店的書架間,一個個“非遺工坊”錯落其中:唐卡、藏香、擦擦、木刻版畫等特色文化遺産得以展示,並有機會讓人們親手體驗和學習;湟中堆繡傳承人每月駐場授課;河湟文化主題的交流研討定期舉行……在深入參與過程中,人們感受樂趣、體會文化、沉澱思想,重拾充實而豐盈的精神世界。

  此外,在幾何書店負責運營的城市書房裏,各類的文化公益活動已舉辦上百場。同樣,五峰書院體系城市書房,也發揮了社區文化紐帶作用:有的書房設置傳統文化角,擺放《論語》《詩經》等經典讀本;有的聯合學校開展“非遺小課堂”,讓孩子們學習剪紙、泥塑。每逢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包粽子、做月餅等民俗活動吸引居民參與,節日習俗在互動中代代相傳。

香水書院組織皮影表演、青海傳統曲藝表演等形式,吸引居民駐足觀看。西寧市城中區委宣傳部供圖

  歷史走進書店,書店也貼近歷史。2020年,西寧首家古建築書院“香水書院”正式對公眾開放。書院坐落於500多年歷史的香水泉遺址,背靠明長城,古樸典雅的中式建築裏滿架圖書與雕梁畫棟相得益彰。位於城中區禮讓街的三聖殿書房,基於文物保護利用,將清代初建建築改造為容納3000多冊圖書的城市閱讀空間。此間閱讀,既可品味書香,又可感受文物之美,游覽古建的同時,還可以參與書法、繪畫、刻印、生態科普等活動。

  古建與書院的有機結合,是空間的再造,更是文明穿越時空的交融,傳承在不經意間實現。

 角色二:知識樞紐——激發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 構建終身學習生態系統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城市書房不僅是打造全民閱讀的重要&&,也是提高城市品質、建設精緻城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文化保障,其以便捷、豐富和共享特性,成為廣受市民歡迎的文化休閒場所,也將個人成長需求與社會發展目標有機統一。

夜間城市書房裏讀者在安靜閱讀。來源:西寧晚報

  西寧的夜晚,穹廬月光絹柔,坊間燈火星明。在游人如織的商業街外,城市書房開放到深夜23點,悄然吸引着人們紛至沓來。在這裡,人們靜靜度過慢時光,愜意地享受着那份與文化相伴的小確幸。

  古城&小學5年級學生小任放學後,都會在家門口的古城&書房讀書。在她的影響下,媽媽也愛上了閱讀,尤其是夜讀。“在孩子帶動下,我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尤其是開放延時後,更適合我了。現在忙完家裏的家務和孩子的作業,我就會去讀一會兒書。”小任的母親説。

  在海湖新區文匯園小區,居民劉先生每天外出活動時,會到小區文明實踐站有聲圖書館讀書墻前,拿出手機掃一掃,然後戴上耳機聽書,“現在年齡大了,看字比較吃力,聽書是一個好選擇。”據了解,社區依託網絡&&的有聲內容,設立為民服務資金,建立涵蓋經典名著、中醫養生、心理健康、青年榜樣等10余個板塊1萬多本書籍的有聲圖書館讀書墻,由物業公司定期更新圖書。

海湖新區文匯園小區居民拿手機掃碼聽書。來源:西海都市報

  “城市書房的閱讀方式變了,但核心沒變,讓老百姓想讀書、能讀書、愛讀書。”市民顧女士説。

  “讀書”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設。據了解,西寧市已建成標準化城市書房22家,農家書屋903個,日均服務讀者數萬人次,成功構建起覆蓋城鄉的“15分鐘品質閱讀圈”,覆蓋全年齡、全職業的終身學習網絡,為城市文明注入持續發展的知識動能。

  角色三:公共客廳——交匯孕育思想 凝聚城市精神共同體

  精神文明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建設。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其成效體現在人民精神生活的豐盈上,在群眾文化獲得感的提升中。

  城市書房怎樣吸引市民?城西區五峰書院負責人介紹,2017年起,位於城西區的12個五峰書院城市書房,積極與相關部門合作,在與讀者互動上下工夫,邀請市民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作家作品推薦會等活動,“必須讓城市書房活起來”。

幾何書店內舉行的讀者分享會。受訪者供圖

  西寧城西區推出“先生請出山”、西閱講堂等特色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作家名人開展經典導讀、文化講座、創作分享會;城東區依託打造“書遇城東”品牌,拓展線上線下渠道,吸引群眾參與;城中區推出“流動書攤+”免費閱讀,把圖書送到群眾身邊;城北區深耕“我在城北讀書”“小北愛閱讀”等品牌活動,聯合轄區企業,帶動各鎮辦、社區(村)舉辦閱讀活動,植根基層、深入群眾。

讀者可以在幾何書店借閱西寧市圖書館圖書。鐘奕 攝

  突破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更多城市書房線上同步直播閱讀活動,讓無法到場的讀者通過智能終端實時參與互動,網絡搭建了廣闊無垠的&&,文化交流的火花隨時綻放。

  這些活動既保持文化深度,又具備社交廣度。“不再局限於傳統閱讀,而是通過城市書房&&,廣泛傳播本土文化,創造更多互動場景,以匯集人們的文化認同,增強城市的凝聚力。”林耕説。

 角色四:創新引擎——驅動文化生産方式變革

  現代化人民城市應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城市。一直以來,西寧將城市閱讀空間建設作為培育城市文明的重要抓手,力求在文化的滋養涵育下,推動城市風貌和群眾面貌不斷改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在幾何書店深處,設備齊全的“影棚”免費提供給內容創作者使用。林耕創辦的《阿們聊》(青海方言意為“怎麼啦”)文化漫談節目在幾何書店自媒體賬號上線。“用故事打動人心,歡迎有創作慾望的人來講故事,講高原上的故事。”林耕説。與FIRST青年電影展的合作,是幾何書店打造文化産業生態的重要一步。每年影展期間,書店成為青年電影人的交流場所,小型見面會、創作論壇、劇本簽售會等接連不斷。“我們給予年輕人自由生長的空間,他們回饋城市無限的創意。”林耕回憶,曾有位年輕導演在書店的活動中得到 啟發,創作出反映青海生態保護成就的短片。這種文化賦能,推動着書店從文化消費場所向文化生産基地轉型。

  隨着城市書房創新發展,不僅重塑着文化傳播的物理形態,更在深層改變着城市的文化生産邏輯。

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陶北村農家書屋的書畫室裏,村民在練習書法。張子琪 攝

  在城西區的城市書房、農家書屋裏,一場場“我是領讀人”“鄰里讀書會”等活動參與者眾多;在五峰書院體系各個城市書房舉辦的閱讀分享、書畫展、講故事比賽、好書推薦、詩詞大會等活動,推動廣大群眾從“閱讀參與者”轉變為“文化生産者”。

家庭親子閱讀分享活動。西寧市城西區委宣傳部供圖

  “我喜歡介紹青海的人文地理類書籍,既能獲取專業知識,又能得到創作靈感。”西寧市民賈先生是一名紀錄片創作者,城市書房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在採訪中,記者感到城市閱讀空間存在的價值,在於它再次向我們表明了精神文明建設無需宏大敘事——當藏文書法體驗者的筆尖劃過紙面,當作家和普通讀者真誠交談,當親子誦讀引發全場掌聲,這些微觀瞬間匯聚成的,正是城市文明的真實模樣。(採訪報道組:王曉寧)

【糾錯】 【責任編輯: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