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7月23日電 七月高原,碧空如洗。“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團的足跡,縱貫青海東北至西南,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遼闊疆域探尋文明發展的脈動。這片高原腹地,正以赤誠紅、生態綠、民生金、夢想藍為經緯,編織出一幅精神鑄魂、生態築基、治理惠民、民族共融的壯闊文明畫卷。
赤誠紅:精神高地的血脈傳承
游客參觀原子城紀念館。新華網 劉娜 攝
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內,928件革命文物靜述歷史——手搖計算機的齒輪咬合過核彈公式,“596”主題長廊銘刻着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歷史。這座全國唯一一個核武器主題紀念館,自2009年開放以來,慕名到館參觀學習的群眾達446余萬人次,成為“兩彈一星”精神的活態課堂。
向西500公里,格爾木將軍樓公園的鑄銅群雕講述着另一段傳奇:慕生忠將軍帶領築路大軍,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蹟。作為格爾木市面向公眾開放的城市宣傳窗口、歷史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公園成為青少年學習黨史知識、繼承革命傳統的重要課堂,也是增強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
紅色基因的傳承,更在廣袤鄉村找到新時代坐標。門源縣大溝腦村黨支部書記朱發山在地震來襲時只對自己家人喊出“自己注意安全”便衝向救災一線。海晏縣達玉五穀村,依託地理優勢和紅色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原子城紅色教育資源,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一系列紅色教育,讓紅色信仰沉澱為日用不覺的鄉村溫度。
生態綠:守護與重生的高原實踐
克土沙區護林員們在養護樹木。新華網 劉娜 攝
在海晏縣克土沙區,4000公頃沙地上青海雲杉林挺立如綠色長城。這是三代人接力40年的戰績。從“沙逼人退”到“林進沙退”,他們創新技術,讓沙化土地從148.6萬畝銳減至92.6萬畝,局部林草覆蓋率達85%。“望綠亭”旁還建有防沙治沙展館,以海晏克土治沙精神為落腳點,以防沙治沙歷程中的事件、人物、物件為素材,全方位、立體化、全景式生動講述防沙治沙的故事,打造環湖北岸防沙治沙精神展示高地和生態建設實踐課堂。
生態守護的路徑向自然教育延伸。祁連山腹地的仙米國家森林公園科普館,1650平方米展廳為公眾提供走進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的渠道和&&,讓廣大群眾在親身感悟中更加直接全面地了解國家公園政策理念,了解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激發生態保護自覺意識,增強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內驅力和行動力。
而在長江源頭第一鎮——格爾木唐古拉山鎮,生態移民村長江源村的重走總書記調研路活動,已將“垃圾不落草原”寫進新村規。
綠色更是致富密鑰。門源&&花海蜂業有限公司建設了以“青海高原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蜜蜂精神”相融合的“&&花海精神”省州黨建示範基地。打造&&花海“甜蜜黨建”服務品牌,做好“研學”科普教育引導服務,為國家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713戶農民通過土地託管年增收747萬元,金黃花海與雪山銀峰,共繪綠水青山變現的工筆畫。
民生金:治理繡花的溫暖答卷
西寧市12345熱線大廳,工作人員3分鐘完成訴求分揀。這場“有訴必應馬上辦”的政務革命,將19條熱線歸口管理,52萬件訴求響應率100%。
更精妙的治理藏在街巷煙火中。為解決“佔道經營”投訴不斷增多這一問題,西寧市城市管理部門採取“管而不死、放而不亂、治而有序”的治理策略,與區級部門合作,創新推出“商業限時外擺”和“潮汐攤位”等新模式,避免“一刀切”管理方式,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和擺攤無序的問題。
鄉村善治則靠“小機制”激發“大能量”。湟中區蘇爾吉村通過“一約四會”強化村民自我管理,修訂《村規民約》明確婚喪簡辦標準。黨員幹部帶頭踐行,村幹部主動參與村民紅白事,引導群眾摒棄大操大辦陋習,並實施紅黑榜制度,鮮明對比新舊風尚,推動移風易俗常態化,文明新風落地生根;海晏縣達玉五穀村探索推出“黨建積分超市”項目,結合“善行義舉榜”,將農牧民群眾好人好事的事跡以及參與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時長納入積分管理,依據累計積分進行商品兌換,從而持續壯大志願服務隊伍,進一步增強群眾參與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的積極性,推動志願服務常態長效。
夢想藍:多元交響的未來和聲
星園路社區內,居民一起學習剁繡。新華網 劉娜 攝
崑崙山融雪匯成格爾木河,滋養11.9萬平方公里土地。在星園路社區,熱心的張姐將跳舞作為社區鄰里間增進感情的橋梁;每到節令,回族馬阿娘家的馓子香和李大姐家的果香,總會在樓道裏碰頭,成了鄰里間心照不宣的默契;“紅石榴志願服務隊”提供“上門辦”服務,讓多民族在“暖心圓”裏相嵌共生。
文化基因在血脈中交融。大溝腦村積極組建民間傳統藝術表演隊,通過傳統樂器表演、社火演出、秧歌表演等挖掘和傳承民間傳統藝術,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培育特色鄉村文化品牌,成功入選2024年全國冬季“村晚”示範展示點。
在原子城紀念館和將軍樓,講解員們深情講述“兩彈一星”精神和“兩路精神”,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多民族共沐精神洗禮。
以紅鑄魂,以綠築基,以金惠民,以藍聚力——在這片海拔3000米的高原大地上,青海正用四色文明經緯,為新時代中國書寫壯麗答卷。(“文明中國”採訪報道組:新華網 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