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初一,正是一季稻抽穗灌漿的時刻。地方志記載:“六月初一,農民以牲禮祈禱於五穀之神,謂之保稻。”6月25日,金華開發區湯溪鎮下伊村舉行了隆重的“保稻節”儀式,藉以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與此同時,首部原創文旅情景劇《活着的上山文化·湯溪傳》也在下伊村文化禮堂進行了首演。據了解,該劇以時間為紐帶,以湯溪區域萬年文明為脈絡,通過交織歷史傳説、民俗信仰與人文精神,為廣大觀眾展現了一部跨越古今的文化史詩。
一部跨越古今的湯溪文化史詩
晚上7點不到,下伊村文化禮堂裏已是座無虛席。隨着舞&聚光燈亮起,率先登場的考古學教授與學生小伊穿過金黃的“稻穀”,走向上山文化的考古發掘地,也開啟了《活着的上山文化・湯溪傳》的序幕。
一萬年前,湯溪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種下了第一粒稻米,開啟了人類稻作文明的輝煌篇章。演員們在祭祀的帶領下,躬身模仿萬年前先民播種的姿態,跳起了神聖的祭祀舞蹈,將上山文明“稻作曙光”的原始生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時空流轉,從春秋姑蔑古國的神秘統治,到明成化年間湯溪置縣,多元文化在湯溪沉澱。達摩祖師於九峰山面壁九載,並創白鶴功法,將自然哲思與民間信仰的碰撞詮釋得極具張力。當元代畫家黃公望登場,他執筆蘸墨的動作行雲流水,《九峰雪霽圖》繪盡山河靈韻,勾勒出湯溪“一山一水皆故事”的文化底色。
民俗傳承篇章中,湯溪的歷史名人接連登場。淑妃銀娘跪地奉茶的場景,演員眼含熱淚,將孝道演繹得感人至深,留下了銀娘省親的動人傳説;城隍老爺宋約聲如洪鐘,傳遞出清正廉明的官德風範。現代勞動模範陳雙田的扮演者扛起鋤頭,昂首闊步走向“希望的田野”,緊隨其後的豐收舞傳遞着豐收的喜悅與對土地的感恩。下伊保稻節則將歷史與當下緊緊相連,主祭人神情莊重,帶領村民們將傳承千年的保稻節祭祀儀式搬上舞&,為這場文化之旅畫上圓滿閉環。
而在每一幕中,學生小伊都會出現在舞&上,與達摩、黃公望等角色對話,以當代年輕人的視角叩問歷史,更以旁觀者與參與者的雙重身份,觀看保稻節在萬年前與現代的不同呈現,串聯起上山與下伊,詮釋了下伊保稻節就是“活着的上山文化”。
“萬年湯溪,下伊豐收了!”在主祭人的帶領下,全場觀眾用最地道的湯溪話喊出豐收的祈願。工作人員還為現場觀眾送出保稻節特製的“五穀祈福袋”,讓觀眾將祝福帶回家,活動也在五穀豐登的祝福聲中圓滿落下帷幕。
從史前稻殼到當代稻香,從九峰山雪霽到城隍廟煙火,全劇以“活着的上山文化”為內核,演繹着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既深植於萬年農耕基因,又綻放於今人對傳統的守護與創新。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湯溪文化的精髓,可親近、可共鳴、可流傳,打造讓更多朋友走進湯溪、品味湯溪、愛上湯溪的新文化盛宴,讓萬年稻香飄向更廣闊的遠方。”湯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晨&&。
讓上山文化活起來,湯溪故事走出去
湯溪於明成化七年設縣,為金華府八婺之一,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萬年上山文化青陽山、山下周、三潭山、上境等遺址均在境內發現,這些考古遺址充分證明,湯溪是人類稻作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萬年上山醞釀了萬年湯溪文脈,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下伊保稻節源於上山文化的稻作歷史,是金西農耕文化的傳承和延續。近年來,下伊村立足“稻”文化整體謀劃,與周邊村落抱團發展,建立共富聯盟,引進博物館項目,做足“稻文章”,打造可游可賞可玩的文化産業帶。
在下伊保稻節即將來臨之際,能否以一種創新的藝術形式,再現湯溪的文明起源與文化交融,打造一場走進湯溪、品味湯溪的新文化盛宴?幾個月前,湯溪鎮政府聯合第三方團隊討論研究,選擇情景劇這一藝術形式,以“讓上山文化活起來,讓湯溪故事走出來”為創作方向。
情景劇的每一幕劇本,工作人員都悉心打磨。沒有專業演員,當地村民、文藝愛好者們踴躍報名參加。飾演畫家黃公望的是厚大村會計范建通,為了還原了81歲的老翁形象,他精心勾勒貼合古稀老者的妝容,步履間刻意放緩姿態、微微佝僂身形,透出歲月沉澱的滄桑感。飾演達摩的下伊村村民蘇錦誼憑藉武術教練的專業功底,將角色演繹得剛勁有力,十分契合禪宗高僧的沉穩氣度。保稻節第五代傳承人伊根糧則本色出演,扮演下伊保稻節儀式上的主祭人一角,角色難度不大,但他表演得十分用心。
劇裏還需要編排祭祀舞和豐收舞兩支舞蹈。“祭祀舞注重莊重、神聖,豐收舞節奏歡快、熱烈,所以我在動作設計和隊形編排上進行了特別的設計,讓祭祀舞展現祖先對自然的敬畏,豐收舞融入農耕勞作的場景,展現勞模精神。”負責舞蹈編排的湯溪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方雪羚告訴記者。
參與排練的村民們來自各行各業,部分為零基礎人員,大家克服困難,風雨無阻地準時到下伊村排練。每次排練都會將內容錄製下來,後期回看時一遍遍摳動作,並及時進行調整、打磨,爭取將最好的狀態呈現在舞&上。
“文化傳承靠的是熱愛與堅持,希望通過我們的表演讓更多人了解湯溪、走進湯溪、愛上湯溪,欣賞湯溪十景,品嘗湯溪特色美食,讓湯溪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染現場的每位觀眾。”舞蹈演員伊愛芬説道。
歷時兩個月的排練,時長約90分鐘的情景劇《活着的上山文化·湯溪傳》首演即獲得了成功。新穎的呈現方式融合湯溪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從史前稻殼到當代稻香的傳承之路,演出結束後受到了現場觀眾的如潮好評。
本次活動還邀請了浦江、婺城等縣(市、區)文化特派員共同交流研討,為劇目優化提供寶貴意見。“從劇本打磨到舞&設計,從服飾道具到角色演繹,整個劇目都呈現的非常完美,在傳承與活化上山文化方面更具有積極意義,讓我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湯溪地方傳統文化,也感謝金華開發區提供的“互學互鑒”結親觀摩交流機會,為我們開展基層文藝創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浦江縣縣級文化特派員黃飚對劇目讚不絕口,“文化的傳承是一種精神的接力,你看這些參與演出的村民,他們在演繹祖輩故事時煥發的光彩,正是傳統文化激活當代精神的最好證明——那是一種從文化自信中生長出來的嶄新氣象。”
首演結束,巡演開啟,相信這場以時間為紐帶,穿越古今的文化史詩將帶給更多的人以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