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日電(荊克 程丹 李晏) “三茶”統籌是指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為推動茶文化的弘揚、茶産業的提升和茶科技的進步,日前,“尋找‘中國好茶’三年行動計劃”首站走進雲南大益茶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益集團”),探究“三茶”統籌發展的“大益”樣板。
8月17日下午,由大益集團主辦的“茶致無界·以納萬千”——茶和天下文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圖為大益集團品牌文化長廊。(大益集團供圖)
中國茶美學與茶科技發展中心主任、“中華茶文化大使”董曉欣等“尋找‘中國好茶’三年行動計劃”團隊成員近日在大益集團副總裁李佔文等陪同下,深入大益集團布朗山萬畝茶園和企業園區參訪,實地調研大益微生物研發中心,與大益集團董事長張亞峰座談交流。董曉欣指出,“行動計劃”旨在深入挖掘中國茶葉的獨特魅力,通過科技加持提升茶葉品質,弘揚茶美學,展現中國茶文化的深厚底蘊。未來三年,將聚焦茶産業標準化建設、茶科技研發創新、茶文化國際傳播三大核心領域,不斷發現“走向世界的中國好茶”。作為“行動計劃”的首站,大益集團以茶文化為靈魂,以茶産業為基礎,以茶科技為內生動力,走出了茶産業和綠色生態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三茶”統籌發展的榜樣和示範。
“品讀世界,讓天下人盡享一杯好茶的美妙時光”
文學有大益,品牌有大益,茶文化在“大益”一以貫之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亮麗名片。大益集團將茶文化融入企業發展的血脈之中,在做好茶産業、驅動茶科技的同時,不遺餘力地推廣茶文化,探索茶文化的更大格局與更深境界。
為更好地將中國的茶文化和當代文學結合起來,提升大益集團的文化形象和品牌價值,2016年5月,大益集團創始人吳遠之先生創辦了“大益文學院”,團結了一批有創造力的青年作家,推出了《大益文學》期刊,打造了文學創作的新型&&和陣地。《大益文學》內容涵蓋小説、非虛構作品、譯文等多個欄目,特別是非虛構作品與茶相關的內容,豐富了當代文學的題材,展現了茶文化的魅力,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和茶文學的發展。
茶葉只是茶的身與形,茶文化才是茶的靈和神。為了充分體現中國茶、中國茶文化的魅力,大益集團成立“大益茶道院”,創立“大益八式”為核心的“大益茶道”,舉辦了各類茶會活動。同時合作開設大學茶道課程,資助高校開展茶哲學、茶美學等領域研究。此外,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和學習中國茶文化,大益集團還探索了虛擬現實(VR)技術在茶道教學中的應用。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更為茶文化的海外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着“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大益集團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通過品質卓越的茶産品,傳遞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加深與世界各國尤其是南亞、東南亞國家在茶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為了培養茶文化交流的新生力量和友誼使者,大益集團專門設立了“大益優秀國際學生獎學金”,資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來華優秀留學生,鼓勵他們在專業學習之餘,研習中國茶文化、傳播中國茶文化,成為茶文化弘揚的橋梁和紐帶。
大益集團還將“成就於社會,奉獻與社會”這一理念融入産品、服務和企業責任行為中,於2007年成立大益愛心基金會。十餘年來,大益集團所屬動海茶廠帶動近30萬茶農脫貧致富、以茶興業。同時大益愛心基金會在扶貧幫困、助學育才、志願服務、鄉村振興等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累計投入資金上億元,在踐行茶文化中致力“茶公益”。
資料照片:大益集團在動海縣的自有生態茶園。(大益集團供圖)
“茶是上天賜予的一片靈葉,為人類帶來福祉”
渠道有大益,市場有大益,茶産業在“大益”一脈相承
大益集團的前身是動海茶廠,籌建於1938年,並於1940年正式生産。大益集團作為中國茶産業的領跑者之一,秉持“惜茶愛人”的核心價值觀,奉行“茶人尊嚴”的行為準則,發揚“茶者仁心”的茶道精神,歷經八十餘年的辛勤耕耘,已經發展為以普洱茶為核心,貫穿科研、種植、生産、營銷與文化全産業鏈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擁有涵蓋茶、水、器、道及保健等多元化産品布局,其生産規模、銷售額、利稅及品牌綜合影響力領先於同行業,在全國開設2000余家大益茶授權專營店,銷售渠道遍佈國內及東亞、東南亞等地區。
資料照片:茶農在大益集團生態茶園採茶。(大益集團供圖)
大益的生産源頭,位於普洱茶核心産區、世界茶樹發源地——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境內。為了保證普洱茶原料的豐富與優質,保證茶園的綠色生態和標準茶園建設,大益集團自2004年就開始普洱茶源布局。目前大益集團擁有巴達山、布朗山兩個自有萬畝生態茶園,200余個初制所遍佈各大茶山,60000余噸連續不間斷的年份原料,形成大益集團特有的資源貯藏優勢。
巴達山、布朗山兩個基地始終遵循傳統的農耕種植方式,採用全人工除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等管理,産出了一批批生態、健康、綠色的茶葉。
坐落於西雙版納州府景洪西南110公里的巴達山基地,比鄰1700年樹齡野生茶樹王-巴達大茶樹。該地平均海拔皆在1700米以上,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樹生長季節終日雲霧繚繞,所産之茶皆具高山品質,“色、香、味”均屬上乘,是“大益”普洱系列産品獨特原料的主要産地之一。於1988年建成投産的布朗山基地,建於動海縣最大的用材林場——布朗山林場內,西鄰著名旅游景區打洛。茶園周圍數十公里均為材林以及闊葉林區,屬典型的生態茶園。基地現有豐産茶園萬餘畝,所産之茶“毫多體壯”且無污染,是“大益”普洱茶品質的強力保證。同時,布朗山基地為動海茶廠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種植備案基地,先後獲得南京國環有機認證中心的有機認證、農業農村部良好農業規範認證(GAP)。
除了上述兩個自有産權的原料基地外,遍佈各茶區的緊密合作型基地以及密布各鄉鎮和村寨茶葉初制所和收購站,也是大益茶優質原料來源的重要保證。
資料照片:大益集團企業園區。(大益集團供圖)
大益集團始終不忘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在茶園管理上確保茶葉的有機品質和生態平衡,賦予茶葉更高品質和更多價值。自2004年改制轉型以來,大益集團建成了佔地面積700余畝的現代化工廠,明確了以企業優勢帶動茶農增收致富的戰略方向。2005年至2023年,僅大益集團的核心企業——動海茶廠(動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收購毛茶原料約16.6萬噸,收購資金約74.3億元,上交當地稅收約36.7億元,不僅為當地茶農提供了穩定的收入,為地方經濟增添了活力,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的動力。
目前,作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産權示範企業、全國“工業圖強”企業的大益集團,擁有全球有效商標1174件、有效專利149件、出版與登記著作權246件,擁有多個榮譽與稱號。作為現代化的茶業生産型企業集團,大益集團成為名副其實的普洱茶標杆企業,成為中國茶行業的頭部企業。
“不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更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衡量”
創新有大益,升維有大益,茶科技在“大益”一往無前
普洱茶製作技藝(大益茶製作技藝)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其最為關鍵的技術為研配技術與發酵技術,這是大益集團茶品工藝價值的核心,為普洱茶行業的發展制定了標準,為現代普洱茶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進一步推進科技賦能,2013年,以“大益博士後工作站”為基礎,大益集團在昆明市金牛路7號(“大益七號院”)成立微生物研發中心,該中心每年可得到大益集團銷售收入3%-8%的研發經費投入。2018年,大益集團與中國微生物領域頂級專家合作的“鄧子新院士工作站”在“大益七號院”正式揭牌,大益集團成為中國首家同時擁有博士後工作站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普洱茶企業。
“大益七號院”立足於普洱茶微生物資源的挖掘、保護、開發與利用,開發系列健康普洱茶産品。從2011年開始,“大益七號院”採用高通量測序、大數據分析技術、純培養技術、色譜層析技術、波譜檢測分析技術等手段,對40餘年“大益酵池”微生物進行研究,歷經5年,揭示了普洱茶渥堆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消長規律,掌握了適宜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因子,實現了優勢、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養。2016年5月,大益研發團隊成功創制“微生物制茶法”,2018年,研製而成“益原素”,並陸續推出相關産品,為亞健康等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資料照片:大益集團微生物生態與分子室。(大益集團供圖)
大益集團創始人吳遠之曾&&,“‘微生物制茶法’是大益對中國茶産業特別的貢獻,它奠定了大益集團在全球茶業發展史中的地位”。
大益集團擁有完整的研發體系和嚴密的知識産權管理體系,2014年被評為“雲南省創新型企業”和“雲南省科技小巨人企業”;動海茶廠技術中心實驗室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認可證書”。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大益集團擁有有效商標1151件,其中國內商標證書809件、國際商標證書商標342件;擁有175件有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47件,實用新型專利22件,外觀設計專利106件。除此之外,大益集團還獲得151件著作權登記證書。
9月24日,大益集團董事長張亞峰與“中華茶文化大使”董曉欣等“尋找‘中國好茶’三年行動計劃”團隊成員交流。(大益集團供圖)
茶有益,茶有大益;時間賦予茶價值,空間賦予茶韻味。正如大益集團董事長張亞峰所説,“歷經八十余載風雨,大益始終堅守‘實業報國’的家國情懷與初心,不斷追求卓越與創新。在成功轉型的近二十年裏,大益更是匠心獨運,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走出了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融合發展的大益之路”。“大益”是名字,也是不變的靈魂,在普洱茶世界,很多的人、很多的故事、很多的價值都和大益密切相關、血脈相連,“三茶”統籌發展的“大益”模式必將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