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王永前 吳振東
“板凳書記”“小棉襖書記”“百寶箱書記”“博士書記”“智多星書記”“繡花針書記”……在上海市普陀區宜川路街道,這裡的社區書記大多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綽號。書記的綽號,也是社區的“暗號”,每當有人喊出自帶親切感的綽號,居民們就知道,辦事員來了、知心人來了。
“板凳書記”:相信真誠
趙家花園居委會辦公室,進門處的書架吸引了記者注意,除常見的黨務類書籍外,幾本關於溝通技巧、心理方面的書也被翻出了褶皺。“説話是門藝術,學無止境,懂點心理學也很重要,對社區工作大有幫助。”杜佳敏從繁忙事務中抽出身來,對記者説。
杜佳敏語速很快,但親和力強,臉上總挂着微笑。平日裏,只要沒急事,她就和居民圍坐一起,既聽民聲,也把最新政策宣傳出去。過去,她出門都會隨身帶着一張小凳,現在居民習慣了,總會專門留出一張給她。
在她先前工作的宜川三村,不少居民破墻自搭陽&,拆違任務艱巨。面對一戶情緒激動、拒絕溝通的人家,她搬了板凳坐在屋外,一等就是一個多鐘頭。最終,她得到這戶人家的信任和支持,拆違工作得以完成,“板凳書記”的綽號也就叫開了。

“‘不講理’的背後,往往是他們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社區工作就是要為居民想盡辦法解難,前提是真誠相待、以心換心。”杜佳敏説。
杜佳敏在工作中有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比如,“罵不還口”——有的居民脾氣衝,但不論什麼緣由,就算自己受了冤枉,杜佳敏也絕不頂回去,“一旦頂起來,兩方勢如水火,我就沒有退路了,再做工作就難了”。又如,少些“等會兒再説”——面對居民訴求,她不説“你回去等消息”之類的話,而是立刻起身上門了解情況。如果手頭確有急事,也一定約好上門時間,不讓對方失望而歸。再如,辦公桌抽屜裏總備着煙和茶葉。“我自己不抽煙,但遞支煙、泡杯茶,總能讓他們急事緩説、煩事不怒”。
有人把手機裏有多少居民的微信,作為社區工作幹得好不好的一項“指標”。在杜佳敏這裡,一戶人家加上兩三個微信也不稀奇。由於社區熟人多,總是走幾步就停下來和居民寒暄,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忍不住“吐槽”媽媽:“和你一起出門,挺煩。”
“雖然女兒嘴上‘吐槽’,但心裏對我的工作非常認可。”杜佳敏説,有天接到學校的電話,老師告訴她,孩子在班上介紹了“我的媽媽”,她説,“媽媽是一名社區工作者,小區裏的人都認識她,我為我的媽媽感到驕傲!”
“非要説我有什麼本領,那就是真誠、用心。拿聊天來説,要學會從居民的眼神、肢體動作中捕捉信息,不斷累積經驗。”杜佳敏説,自己有一個堅持了20年的工作法:每天晚上臨睡前花10分鐘復盤一天的工作,想想哪做得不夠好、怎樣去改進。“我相信,真誠可以訪得真情況,用心可以求得好辦法。”
“百寶箱書記”:有“颯”也有“柔”
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惲梅是居民們口中的“百寶箱書記”,群眾覺得她“啥都懂”“思路清”。
2018年春節前夕,惲梅得知小區裏74歲王阿姨的兒子小苗在前一年5月因病去世,喪葬費卻遲遲未拿到,原因是小苗去世前一個月剛從單位辭職,而王阿姨一家又不好意思向小苗前單位開口。惲梅曾在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工作多年,清楚這筆喪葬費必須發放。她積極奔走,不到一個月,就把拖了半年多的上萬元費用送到王阿姨手上。
“到了社區才知道,很多居民對政策不了解,遇到問題不知道找誰。社區工作首先就要在居民和政府間搭好橋梁,讓政策暢行在‘最後一公里’。”惲梅一頭短髮,身形看似瘦弱,但説話、做事透着一股“颯”勁。
“懂政策”是一“寶”,“能施策”也是一“寶”。建於本世紀初的中遠兩灣城社區,96個樓棟共有1萬多戶居民,是上海內環內最大的純商品房住宅小區。20多年過去,“高齡”電梯時不時“宕機”,給居民出行造成安全風險,但要“換梯”,又無現成案例可以借鑒。
“換電梯,屬於居民樓公共設施更新,應由居民自主發起、自主運作。”面對這項急難工作,惲梅主動牽頭組織,把這項工作當成推進城市治理共同體建設的一次契機。換梯小組投票選出;電梯安全評估産生的費用分攤方案,投票表決;不同品牌報價、效果不一,投票確定……如今,社區206部老舊電梯已推進換新192部,換新率達93.2%。
經過此項工作,惲梅的“百寶箱”裏再多一“寶”,即“樓事樓議—小型業主會”工作法:以樓組為基本單位,通過收集需求、共同研判、投票表決等規範的議事協商流程,提升全民共識與獲得感。
發起“讓愛不再流浪”的流浪貓治理項目、推動社區兒童樂園微更新、組織推進蘇州河岸線貫通工作……在一項項社區重點工作中,惲梅不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颯”,也有春風化雨的“柔”。她的“百寶箱”也在不斷解決社區急難、推動社區善治中漸漸充實。
“博士書記”:靠“專業”前行
行走在泰山二村,平整乾淨的路面、生機盎然的綠化、獨具特色的泰山風貌墻、整齊的停車位……小區面積不大,安逸舒適的環境讓人身心愉悅。
一身利落穿着的“博士書記”馬寧迎面走來,有幾分科研工作者的模樣。作為上海首位擁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居民區書記,“頭銜”對於她,是壓力,也是期許。
10多年前,馬寧居住的商品房小區,臟亂差問題頻出,居民需求常常得不到及時回應,她看在眼裏,乾脆起而行之,從普通居委幹部做起,逐漸成長為頗具個性的書記。“既然做了,我就要做出個樣子來!
居民們發現,馬寧的工作多少帶着科研工作的嚴謹感。在推進泰山二村房屋加裝電梯、停車位擴容等社區事務過程中,她充分發揮“社區雲”&&作用,將規劃設想、實施方案、遇到的困難等通過工作筆記的方式詳細記錄下來,一一在“雲端”分享。近兩年來,她撰寫發布100余篇“社區動態”,尤其受到社區年輕人歡迎。
與一些擅長“嘎訕胡”(閒談)的居村書記不同,馬寧更喜歡單刀直入、就事論事。小到義診服務、社區活動,大到加裝電梯、調整綠化、增設充電樁等,只要社區裏會發生、居民想知道,大事小情都能在“社區雲”裏找到書記的“解題思路”。馬寧希望,將泰山二村打造成“全透明”社區,讓社區治理與居民需求更緊密地結合,把理性思維、合作精神帶入社區,努力做到團隊齊心,人人參與。
2023年,泰山二村成功實現物業費調價,雖只是上調2毛錢,卻是居民對社區治理現狀的肯定。“就像做科研要挖掘團隊中每個人的潛能,小區如果沒有居委、業委、物業‘三駕馬車’協同,就什麼事也幹不好。”馬寧一方面帶動社區團隊“做強”業委會,選定黨員、專業人士參與業委會工作;一方面給物業“上規矩”,將商品房小區標準清晰的物業管理模式應用於老舊小區,推動服務升級。
基層治理有千種方法,“小巷總理”也有千般模樣。當社區書記的標籤在街巷弄堂間口口相傳,人們看到的不僅是幹部的畫像,更是一套基層治理範式的成形。宜川路街道總結運用“一線育才法”,這裡的社區書記、基層幹部堅持“用腳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征程上留下了鮮明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