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附近”的小劇場,對銀川人意味着什麼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娟娟
編輯/馬琼
銀川的炎炎烈日和遼闊天空映襯着西北人的熱情和豪邁。不久前的一個周末,《環球》雜誌記者來到這裡,奔赴一場小而美的聚會——自然之光戲劇節。
來之前,很難想象這會是一個怎樣的藝術活動。畢竟,關於銀川和寧夏,外界有太多刻板印象,戈壁荒漠、黃河落日、賀蘭山、剛剛申遺成功的西夏王陵、電影《大話西游》取景地之一的鎮北堡影城、滿街的羊肉……以及,文化沙漠。
當人們把目光投向那些宏大而光鮮的文化場域,像烏鎮戲劇節、阿那亞戲劇節、阿維尼翁戲劇節,它們總能吸引焦點,收穫很多的聚焦與掌聲,似乎天生就是主角……那麼,在一個不怎麼受關注的中國西部城市,一個戲劇節和一座小劇場,對於當地人來説,又意味着什麼?而我們這些外來者,又能從中收穫什麼?
周末的兩天時間裏,記者在戲劇節的主場地遙劇場觀看了兩場演出,都是伊朗劇作家南星·蘇雷曼波爾的《空格》。這部作品極具先鋒性與實驗性——每位演員演出前完全不知道劇本內容,且一生只有一次演出機會,每場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由&上一名演員和台下所有觀眾共同完成。這樣的表演形式在銀川會生發出怎樣的故事?
這是兩場截然不同卻都感人至深的演出。演員分別是銀川本土樂隊布衣樂隊的主唱吳寧越和斯斯與帆的主唱周帆,一個“強E”西北糙漢,一個“極I”南方靦腆女孩,舞&效果各有其妙。而更讓人動容的,是來觀看兩場演出的銀川觀眾。他們生動、善良、浪漫……與北京、上海的戲劇觀眾無異。
自然之光戲劇節劇目《空格》劇照(自然之光戲劇節供圖)
有一名叫竹間的觀眾,第一次來到遙劇場,一口氣看了一場演出、聽了4場論壇,整個周末幾乎長在了遙劇場,仿佛患上了“司湯達綜合徵”,目眩神迷。她在銀川一個社區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照顧獨居老人等。平時的她在周圍人眼中或許顯得有點另類——她喜歡徒步和喝酒,嚮往藝術和自由。在遙劇場,她找到了平時難遇的同溫層及心靈驛站。原來,這個心靈驛站就在“附近”——她是騎着“小刀”電動車來參加戲劇節的。
李思遙,遙劇場的藝術總監,也是自然之光戲劇節的發起人,雖然才30歲出頭,卻可以稱得上銀川戲劇界的“老炮”了。從2016年開始到現在的近十年間,銀川青年戲劇節、寧夏青年戲劇節、銀川群眾戲劇節、自然之光戲劇節……這些寧夏比較知名的幾乎所有戲劇節,都由他發起。
今年是自然之光戲劇節走過的第4個年頭。“推開窗,我們相遇”是李思遙為今年戲劇節設定的主題。他認為,“推窗”是我們的日常,指向我們對“外面”的期待和對“附近”的觀照。
遙劇場位於銀川一座商場外的小廣場上,這裡最多的是嬉戲的兒童以及他們的家長,它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附近”的小劇場。喧囂塵世中,它像一座孤島,又似一隻方舟。休閒的人很少注意到它,可一旦推門進去,便會發現一片新天地。
遙劇場的前廳是李思遙經營打理的咖啡廳“侍心”,他把這裡稱為“飲品研究所”,不僅有咖啡、茶飲、甜品供應,還有以制香、器皿、綠植等為元素的生活體驗,這裡還是藝術家與觀眾休憩、暢聊的空間。再往裏,就是遙劇場的小劇場。小劇場裏除了上演大量遙劇場自製劇目和海內外臻選特邀佳作,還舉辦工作坊、論壇、展覽、藝術家駐地創作等泛戲劇藝術活動,不斷拓寬銀川戲劇的邊界。
這次自然之光戲劇節期間,記者參加了4場論壇,其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由三位寧夏在地文藝創作者李思遙、吳寧越和馬慧娟擔任嘉賓的題為“我們和我們生活的地方”的論壇。他們真誠的自我剖析讓人動容,他們不避談“文化沙漠”,也不掩飾自己的困頓與理想。
自然之光戲劇節論壇現場(自然之光戲劇節供圖)
李思遙坦言,他當初在北京“卷”不動了回到銀川,做了十幾年戲劇之後,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強調銀川是“文化沙漠”了——以前強調是因為能夠獲得某種關注,而現在他總是以一種自豪的心態向外界介紹銀川,“銀川有很多文化”。
吳寧越從沒覺得銀川是文化沙漠,“銀川這個地方,是一個特別好的還沒被資本和流量統治的城市。大家依靠自身來發展,保持了很好的原生態的能量。”吳寧越強調的是一種極為質樸的文化特性,“當我到現在這個年齡看演出的時候,反而是那種每一首歌都在跑調、都唱不準的人,爆發出的能量,讓我極其感動。”
馬慧娟,被稱為“拇指作家”,她曾在田間地頭幹農活時用老式手機敲出了一篇篇散文、隨筆。那些帶着泥土清香的文字,成為寧夏不僅不是“文化沙漠”,反而具有獨特浪漫文化特徵的有力佐證。馬慧娟説,她從小就想逃離她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堅持讀書,在田間寫作,包括後來做的所有努力,其實都是為了逃離我原生的地方”。但當她這些年走遍大半個中國,再回望寧夏這片土地,無論是飲食、氣候,還是習慣,發現“除了這裡再沒有地方適合你”。她説,人只有在成長了之後,才能對自己的原生故鄉産生這樣一種依賴和情感,“你可能會在心裏跟自己説,哪兒都不去了,就留在這兒。”
李思遙曾經在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48小時V戲劇”單元以馬慧娟的故事為藍本,創作了一部短劇作品。他發現,寧夏本土人的故事是那麼鮮活和充滿力量。
這些年李思遙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屬於銀川人的戲劇?社區共創,是其中一個日漸清晰的答案。
自然之光戲劇節將“社區”作為核心關鍵詞,希望通過藝術激發社區活力,回應現代人普遍存在的“歸屬感缺失”“附近在消失”等問題。藝術家孫銘池帶領參與者進入銀川廢棄的工業園區、游樂園、某湖底隧道等“閾限空間”探險,並在活動之後共創生成互動展覽《銀墟·夢境》。李思遙發起“窩化劇場”社區共創項目,邀請遙劇場非職劇社成員,通過為期一週的共創,最終打通遙劇場和侍心咖啡廳,突破空間界限和傳統觀演關係,呈現一場特別的演出。
窩化劇場共創現場(自然之光戲劇節供圖)
遙劇場非職劇社由近50位來自銀川不同背景的非藝術從業者組成,經過近半年的合作,他們逐漸找回了“消失的附近”。觀眾竹間在遙劇場經歷了強烈的藝術衝擊後,迅速加入了非職業劇社。
自然之光照進遙劇場的窗,透過這扇窗,銀川人看見了戲劇的多彩世界,外來人也看見了鮮活生動的銀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