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兵南加勒比海牽動的博弈

2025-09-25 15:05:42 來源: 《環球》雜誌

 

9 月 1 日,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在首都加拉加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講話

文/楊建民 李俊霖

編輯/吳美娜

  美國8月初以“涉嫌通過犯罪組織向美國輸送毒品”為由,懸賞5000萬美元緝拿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同月末又以“打擊拉美販毒集團”為由在委內瑞拉附近加勒比海域部署多艘軍艦,加劇美委兩國關係緊張。

  馬杜羅9月1日説,美國企圖通過軍事手段對委“極限施壓”,8艘總計攜帶1200枚導彈的美軍戰艦以及一艘核潛艇正在“瞄準”委內瑞拉,該國正面臨近100年來“最大威脅”。委內瑞拉國防部長帕德里諾·洛佩斯9月8日&&,美國對委內瑞拉的軍事威脅史無前例,但委內瑞拉人民對此無所畏懼。

  自2025年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以來,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政策迅速“泛安全化”,將打擊毒品走私、非法移民及跨國犯罪置於區域議程的核心。此輪政策調整的關鍵一步是,在今年2月將包括委內瑞拉的“阿拉瓜火車”和薩爾瓦多的“野蠻薩爾瓦多人”(MS-13)等在內的8個拉美犯罪組織定性為“外國恐怖組織”。此舉為美國後續更激進的干預措施提供了所謂的道義基礎與法律依據,標誌着美國開始將地區犯罪問題上升至國家安全威脅的高度。

2018 年 11 月 30 日,美國邊境巡邏人員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美墨邊境墻附近進行訓練

地區軍事緊張態勢不斷升級

  在此背景下,美國對委內瑞拉馬杜羅政府的政策在短短數月內經歷了從短暫接觸到極限施壓的戲劇性轉變。儘管2025年初曾有特朗普特使理查德·格雷內爾與馬杜羅會晤並促成囚犯交換,但外交接觸的窗口迅速關閉。美國政府旋即吊銷了美國石油公司雪佛龍在委內瑞拉的運營執照,徹底轉向經濟與政治的全面施壓。

  為給軍事行動鋪路,美國將打擊目標“個人化”,直接對準馬杜羅。美國不僅公開指控其為販毒集團“阿拉瓜火車”的領導者及軍方販毒網絡“太陽集團”的頭目,更於8月7日將抓捕他的懸賞金額翻倍至5000萬美元,斥其為“全球最大的毒品販子之一”。

  伴隨外交施壓,美國在南加勒比海域展開了自1989年入侵巴拿馬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集結。這支以“打擊販毒集團”為名的龐大艦隊,包括超過4000名作戰人員、三艘“宙斯盾”級驅逐艦、三艘兩棲攻擊艦、一艘核潛艇及P-8反潛巡邏機等尖端裝備,極大加劇了地區軍事對峙的緊張氛圍。

  軍事高壓態勢最終在9月2日演變為直接武裝衝突。特朗普宣布,美軍當天在南加勒比海襲擊了一艘據稱“從委內瑞拉出發的運毒船”,擊斃11名“被確認”是黑幫團夥“阿拉瓜火車”的成員,這是美國首次動用武力直接打擊拉美販毒集團。

  美國的單邊軍事行動迅速點燃了地區衝突的導火索。馬杜羅政府怒斥其為“極限施壓”,並動員民兵力量作為回應。9月4日,委內瑞拉空軍出動兩架F-16戰鬥機飛越美軍“傑森·鄧納姆”號驅逐艦上空,五角大樓定義其為“高度挑釁”行為。為進一步鞏固軍事優勢,美國已下令向波多黎各增派10架F-35戰鬥機,以強化其禁毒行動的空中力量。種種跡象顯示南加勒比海地區的軍事緊張態勢正不斷升級,地區和平與穩定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8 月 31 日,委內瑞拉國防部長帕德里諾·洛佩斯(左)在首都加拉加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講話

一場複合式地緣政治風暴

  美國在南加勒比海的軍事部署反映出其對拉美戰略的深刻調整。美國旨在通過重塑安全敘事、聚焦關鍵資源、排斥域外大國等戰略轉變,試圖重掌其在西半球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

  首先,重塑安全敘事,重推“新門羅主義”。特朗普再度上&後,新政府以“新門羅主義”為綱領,徹底摒棄前任政府的“柔性接觸”,借“禁毒反恐”之名,行“地緣威懾”之實。

  特朗普政府刻意將拉美的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等問題,與美國本土的國家安全直接挂鉤。這種做法不僅為美國在其“後院”採取高強度的軍事和政治干預提供了“合法性外衣”,更將軍事威懾和政治施壓包裝成“保護美國本土安全”的必要之舉。

  這種敘事的核心在於它有意模糊跨國犯罪與主權國家之間的界限,將某些被美國認定為“敵對”的政權,如委內瑞拉的馬杜羅政權,直接描繪成與跨國毒品集團勾結的“流氓政權”。通過標籤化的安全敘事,為美國對這些政權進行軍事和經濟制裁尋找依據。

  美國此次在南加勒比海的軍事部署,以“打擊毒品走私”為名,但行動範圍和部署的軍事力量,如驅逐艦、巡邏艇和特種部隊,都明顯超出單純的執法範疇,更接近進行一場針對特定國家的“武裝巡邏”。近期美國在巴拿馬運河與墨西哥灣問題上的強硬姿態,也是如此。

  其二,強化意識形態對立,在政治上“拉右打左”。美國正重拾冷戰式的意識形態對抗,以塑造符合其利益的地區政治版圖。一方面,通過“極限施壓”升級對委內瑞拉、古巴、尼加拉瓜等左翼政權的圍堵,將其描繪為與跨國犯罪勾結的“流氓政權”,以催化政權更迭;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某些國家的極右翼政府和極右翼政客,並通過“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企圖以此為支點,撕裂拉美左翼陣營,瓦解區域一體化進程。

  特朗普執政團隊中,以國務卿馬可·魯比奧為代表的鷹派人物主導着對拉政策的制定。他們將顛覆拉美左翼政權視為核心目標,強力推動對其全面制裁、施壓和干預。不過,這種強硬路線在現實中也同時充滿了矛盾,魯比奧與秉持“美國優先”的格雷內爾之間存在顯著張力。例如,在嚴厲制裁的同時,滿載委內瑞拉被驅逐者的航班仍獲准降落;美企雪佛龍的運營許可雖被吊銷,其開採的委內瑞拉原油卻仍持續運往美國。這種內在矛盾也為委美博弈留下有限空間。

  其三,聚焦關鍵能礦資源議題,維護美國能礦安全。美國在南加勒比海的軍事行動背後,是其對能源與關鍵礦産控制權的深層焦慮。在石油方面,美國出於增強石油出口競爭力的考慮,有意打壓委內瑞拉石油産業。通過制裁限制委內瑞拉,削弱其政權穩定性。同時,在委內瑞拉與圭亞那的領土爭端中,美國選擇力挺圭亞那,不僅因為美企埃克森美孚在圭亞那有巨大利益,更是希望通過地緣杠桿,進一步擠壓委內瑞拉的能源空間,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能源主導權。

  除了傳統常規能源石油外,美國高度重視關鍵礦産資源,尤其是鋰、稀土金屬等戰略礦産的開採與供應。這些能礦資源在全球能源轉型和高科技産業中佔據着至關重要的位置,美國有意通過加強對拉美的干預,確保其在全球能礦資源競爭中佔據主導地位。正如玻利維亞總統阿爾塞在參加美洲玻利瓦爾聯盟(ALBA)特別視頻會議時所言,美國“失敗的國際禁毒戰爭”背後隱藏着“控制拉美、掠奪自然資源”的真實意圖。

  此外,排斥域外大國,加緊控制拉美。在分析人士看來,美國的軍事集結,其戰略矛頭不僅指向區域內對手,更是一場旨在遏制域外大國影響力的地緣示威。特朗普政府此次高調的軍事部署,意在通過展示絕對的軍事優勢,明確其不容挑戰的地區霸權。

  儘管美國軍事姿態咄咄逼人,但其直接軍事入侵委內瑞拉的可能性依然較低。一方面,當前美國部署的兵力尚不足以支撐一場高強度的地面戰爭;另一方面,美國國內對發動新戰爭缺乏政治意願。因此,當前的軍事行動更傾向於一種“武裝威懾”,是極限軍事施壓。

  一場以安全為名,融合了意識形態對抗、資源爭奪與大國博弈的複合式地緣政治風暴正在西半球醞釀。其最終産生的影響,不僅使美國在全球格局劇變中重新收緊對“後院”的控制,還可能將整個拉美拖入新一輪的動蕩與分化之中。

5 月 1 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革命廣場,一名兒童手持國旗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集會游行

“拉右打左”惡化地區大環境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對拉美地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長期的。

  在政治方面,美國的干預深度撕裂並重塑了拉美的政治生態。其“拉右打左”的策略急劇放大了地區內部的意識形態對立,導致拉美長期追求的區域一體化進程遭遇重挫,地區碎片化與陣營化趨勢愈發明顯,整體安全與互信環境持續惡化。

  在經濟方面,美國的干預直擊拉美國家經濟主權的核心。通過經濟制裁與地緣施壓,美國正在從根本上削弱這些國家利用自身稟賦實現自主發展的能力。與此同時,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阻礙了區域經濟的開放與合作,壓制了拉美整體的經濟增長潛力。

  更深層次上,外部干預的溢出效應正在毒化拉美各國的國內政治生態。美國的介入導致拉美多國國內議程被地緣政治綁架,民粹主義與政治極化加劇,從而嚴重擠壓了理性對話與社會和解的空間,使區域整體的民主鞏固進程面臨倒退風險。歸根結底,特朗普政府的對拉政策是一套系統性的“發展遏制”戰略。它不僅在拉美製造了深刻的對立與動蕩,還給拉美左翼執政國家探索替代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和自主發展道路的歷史進程帶來嚴峻挑戰。

  (楊建民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李俊霖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