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誰在現實上鏈

2025-08-19 14:04:06 來源: 《環球》雜誌

行人經過新加坡萊佛士坊金融商業區(2023年9月4日攝)

文/《環球》雜誌記者 宿亮

編輯/胡艷芬

  RWA(現實世界資産)開始成為金融領域熱詞。其背後是區塊鏈技術從加密原生領域向更廣闊的傳統金融和實體經濟滲透的風潮。這個看起來還有些生僻的詞彙,預示着哪些現實世界的變化?

  RWA作為一種金融數字化創新可能是一種重大機遇,也可能是某種幻覺或風險。讓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示例。

  假設某城有1萬個充電樁,以RWA的形式進行融資,把充電樁運營收益權數字化、通證化,完成投資確權,就可能實現一個有趣的結果:當充電樁每向外輸出1度電,投資者都可獲得“鏈上分紅”。

  這描述了一個RWA“上鏈”的過程:收益權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化→發行通證→投資者通過持有通證獲得收益分配權。而隨着越來越多的資産形式參與其中,RWA領域正涌入更多實踐者。

“上鏈”的充電樁

  為什麼從充電樁説起?因為在它背後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基礎設施行業——充電産業。放眼全世界,與充電産業一樣,既面臨海量需求,又面臨融資門檻高困境的産業還有很多。

  要在短時間內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需要更多中小運營商加入龐大的充電樁市場。充電樁盈利周期一般是5年到7年,其對運營商的現金流要求很高,而中小運營商通常難以在傳統金融體系中獲得銀行系統貸款。如果想要在海外融資,運營商面臨的門檻就更高,融資周期也更長。

  在透明、合規的理想情況下,RWA有望解決充電樁融資問題。具體可以如此操作:&&通過大數據找到日均使用率高的充電樁,錨定5年收益,由專業審計機構完成資産盡調、收益評估和法律確權。通過實時採集充電樁數據並把這些數據“上鏈”,生成不可篡改的數據憑證,構成“資産鏈”;通過交易&&發行收益權代幣,面向機構融資,構成“交易鏈”;最後,收益權代幣持有人的回報以美元穩定幣等數字代幣計價,每天返還到投資者的賬戶。

  在RWA代幣化架構下,投資者可以看到一個個充電樁每天實際輸出的電量和産生的收益,與通過信用評級投資企業的傳統方式相比,這個過程可縮短融資周期,減少中介費用。

  從充電樁這個案例,可以大致理解RWA的邏輯:把原本只能在線下流通、交易門檻高、流動性差的資産,通過區塊鏈技術“代幣化”,變成可以在“鏈上”自由流轉、拆分、交易的數字資産。

全球實踐

  在全球範圍內,RWA已成為熱門話題,不少大型投資機構和技術企業投身其中,快速發展,同時又開始面對監管的問題。

  在新加坡、瑞士等鼓勵金融創新的小型經濟體,RWA發展較為迅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與不少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資産代幣化試點項目,內容涵蓋資本市場多個産品和幣種,並啟動了房地産代幣化項目;瑞士也於幾年前&&了區塊鏈法案,支持證券性資産在瑞士數字交易所等上鏈交易。

  在美國,以全球最大資産管理公司貝萊德為首的投資機構已成為RWA發展的重要推手。它們以國債和貨幣市場基金等傳統資産為錨定物,合規門檻高,底層多用以太坊等公鏈。貝萊德2024年3月發行代幣化基金BUIDL,讓投資者能夠在數字&&投資美元國債及回購協議等資産,並以代幣形式獲得每日收益分紅。今年5月,BUIDL資産市值曾突破28億美元,目前也達到近23億美元規模,成為全球RWA賽道的“領頭羊”。

  同樣在今年5月,美國新澤西州與區塊鏈初創企業Balcony合作,對超過37萬份房産所有權記錄進行了數字化和代幣化,所記錄的房地産價值估計高達2400億美元。該項目旨在實現房産登記系統的現代化,並為未來基於區塊鏈的交易奠定基礎。

  美國除了有私募股權代幣化,還出現了住宅的數字化、代幣化等試驗。

  2024年底,歐盟加密資産市場相關法規全面生效。此前,歐盟已嘗試在一定額度內進行數字資産測試交易與結算。其中,法國、德國、盧森堡和斯洛文尼亞等歐盟成員國相關領域的發展較為迅速。斯洛文尼亞2024年還發行了歐盟首例主權數字債券。

  不少歐洲國家在房地産代幣化上做了很多嘗試。在德國,黑蝠鲼資本合夥公司(BMCP)曾將柏林一處豪華住宅區約20%的股份代幣化,募集資金240萬歐元;西班牙代幣化&&Reental將82處房産代幣化,總資産價值超過5700萬美元。

  英國也通過“沙盒試驗”(指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所實施的監管沙盒機制,旨在讓金融科技創新在受控、安全環境中進行測試)等方式推動基金類資産代幣化。2023年推出的電子貿易相關法案中,還明確提到推動貿易與資産數字化。

  在亞太地區,RWA也有了實質性的發展。2021年,泰國一家機構曾就曼谷一棟辦公樓的部分股份發行過2.4億枚代幣,每枚代幣售價僅為10泰銖(約合2.2元人民幣),代幣化資産總額達7000萬美元;在印度,迅速崛起的古吉拉特邦國際金融科技城(GIFT City)發行了Oryx項目,將價值約5000萬美元的商業房地産代幣化;今年6月底,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發表《香港數字資産發展政策宣言2.0》,明確提出推動現實世界資産(RWA)代幣化和穩定幣發展,將香港建設為數字資産領域的全球創新中心。

  在中東地區,今年1月,迪拜大型地産開發商達馬克與區塊鏈&&MANTRA簽署高達10億美元的協議,將達馬克擁有的房地産與數據中心資産代幣化上線MANTRA區塊鏈,該舉措標誌着中東地區在RWA領域邁出實質性合作步伐。

  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等都在嘗試房地産代幣化,不少酒店、度假村、商業房地産項目、住宅等發行了代幣。在阿根廷,區塊鏈&&的廣告在公交車、建築物和其他公共場所隨處可見。

  在非洲,南非、肯尼亞、尼日利亞等國也在房地産領域推出了相關RWA計劃。加納、烏干達、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國還把RWA視為吸引投資的重要手段。

  綜合來看,RWA在全球正呈現兩種發展趨勢。在發達國家,數字化資産逐步進入金融投資領域,傳統基金、債券面臨新一輪數字化、代幣化發展機遇;在發展中國家,RWA幫助重資産類項目融資,為傳統意義上難以獲得投資的標的探索出更高效的融資模式。與此同時,各國都在探索如何有效監管,以應對RWA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未來的想象空間

  RWA發展的背後,是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區塊鏈、智能合約、數字身份驗證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使資産上鏈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和結算效率顯著提升,降低了交易成本。這些底層技術的發展,使RW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去中心化金融&&結合,成為虛擬&&的現實資産支撐,減少加密貨幣等純“鏈上”資産波動性帶來的風險。

  不少人在談到RWA的實際應用時,會提到“所有權碎片化”。這種基於區塊鏈的代幣化數字資産的出現,確實滿足了很多現實需求。例如,在全球利率波動和傳統資産回報下降的背景下,RWA讓投資者可直接投資房地産、債券、應收賬款、商品等實體資産,從而獲得相對穩定且多元化的收益。

  與此同時,房地産、基礎設施等傳統的非流動性資産,通過代幣化的方式,可以把巨量投資劃分為一個個小份額。個人不僅可以投資以往只有機構大投資者才能參與的項目,還可以在市場上交易那些小份額。無形之中,投資者基礎得以擴大,市場活躍度也隨之提高。

  應當指出,RWA漸成風口不僅是因為其能吸引中小投資者參與進來,更重要的是貝萊德等大型機構進場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和示範效應。頭部資産管理公司、銀行、金融科技企業紛紛布局RWA相關業務,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並進行合規性背書,從而吸引更多資本進入該領域。

  RWA的快速發展,也給各國和地區的政府帶來合規和監管方面的難題以及更多挑戰,也倒逼各國制定數字化資産和證券型代幣監管框架,為産品發行和交易提供更多確定性。

  分析人士認為,隨着越來越多的資産形態加入RWA,未來的金融規則有可能被改變。這種改變或許蘊藏着機遇,但也可能帶來風險。比如,資産“上鏈”往往給普通投資者造成“透明化”的幻覺,然而事實上,並非真的“透明”。儘管代幣在鏈上可追蹤,但底層資産的變化(比如房産貶值、債務違約)未必能及時反映在鏈上。此外,機構投資者通常能獲取底層資産的盡調報告、財務數據、法律文件,而普通投資者更多只能依賴&&提供的有限信息。更不用説,RWA屬於新興領域,不同司法區監管標準不一,可能出現灰色地帶或監管空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