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視角下的穩定幣風險與機遇
這是2024年7月 29 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美國財政部大樓
文/劉琳
編輯/胡艷芬
一句話可以概括穩定幣與RWA之間的關係——穩定幣為RWA(現實世界資産)交易提供“鏈上貨幣”,RWA為穩定幣提供“鏈下資産支撐”。如果説RWA給人們帶來萬種資産皆可上鏈的預期,那麼美元穩定幣,則為這一預期落地運轉提供了一大現實案例。
在經過一系列政治角力後,《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簡稱《天才法案》)最終&&。當地時間7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該法案,美國聯邦層面首個穩定幣法律由此誕生,意味着美國首次正式確立數字穩定幣的監管框架,也讓一直“在野”生長的穩定幣在美國金融舞&登堂入室。
一邊連着美元債務等資産,一邊連着鏈上世界,美元穩定幣意義遠不局限於其本身。美元債務作為諸多主權國家和金融機構在現實世界中的最重磅資産之一,它的代幣化,可視為RWA的一個大型“試點”——
通過觀察美元穩定幣的發展走勢,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RWA是如何將鏈上資産與現實世界鏈結的,以及一項RWA産品會對錨定物産生怎樣的影響,又會順着這個錨定物給現實世界的金融格局帶去哪些變化。
那麼,美國作為穩定幣最活躍的地區,為什麼會在近期推出監管政策?被業界認為影響深遠的《天才法案》傳遞了哪些重要信息,會為全球金融體系帶來哪些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又將如何應對?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穩定幣本身,也是觀測RWA運行邏輯和發展前景至關重要的窗口。
來龍去脈
穩定幣是加密貨幣的一種。加密貨幣通過算法生成,採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形式,持有者按算法更新數量。
與加密貨幣圈裏最著名的比特幣不同,穩定幣價格相對平穩,與法定貨幣(如美元)或大宗商品(如黃金)挂鉤,結合了加密貨幣的技術優勢與傳統通貨的信用力。
美國政府快馬加鞭構建穩定幣框架,原因之一在於穩定幣的快速增長。從2014年出現至今,美元穩定幣經歷了爆發式增長。USDT、USDC兩個幣種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産品。全球最大的Web3.0(第三代互聯網)安全公司CertiK於7月發布的《Skynet2025年上半年穩定幣全景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穩定幣市場持續擴張,供應總量達2520億美元。在幾乎無政府監管狀態下的快速擴張,引發了政策警覺。
另一個促使美國政府發力的更為關鍵的因素是美債困局。6月公布的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日本、英國、加拿大等美債主要持有國在同步減持美債。
這種局面下,美債希望通過“自給自足”的方式保住市場。《天才法案》規定,獲得聯邦或州政府許可的金融機構可合法發行穩定幣,非金融科技公司可通過合規金融實體參與發行。有美國媒體報道稱,目前幾家美國大型銀行、支付&&Zelle、優步公司等多家機構正在商談發行聯合穩定幣。
根據《天才法案》,這些發行機構被要求強制實行“100%儲備制度”,也就是説,所有發行的穩定幣,必須以1:1比例持有美元現金或美國國債作為儲備支持。更直白地説,人們購買穩定幣也是在間接購買美債。這一規定打着防範金融風險的旗號,為美債帶來了開闢市場之實。
風險轉移術
忙於建立虛擬世界規則的美國,實則打的還是現實世界的算盤。
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美元穩定幣USDT發行商泰達公司(Tether)目前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已達1200億美元,超過持有1114億美元美債的德國,成為全球第19大美國國債買家。此舉左手發債、右手輸血,通過“鏈上”循環,形成了“發幣即購債”的閉環。
渣打銀行預測,穩定幣每年將吸納4000億美元美債,若2030年左右穩定幣規模達到約2萬億美元,將有1.6萬億美元流入美債市場。
“全球財務官”網站評論,錨定美元資産的穩定幣當初只是加密貨幣體系中一個相對小眾的細分領域,上述法案的簽署意味着它已蛻變成舉足輕重的金融勢力,正以驚人的速度成為美國國債最為主要且增長最快的買方之一。
如果穩定幣能夠“穩定”發展,那麼隨着其規模擴大,美債在世界範圍內的需求也將穩定住,甚至不斷擴大,那麼美國的利率水平等經濟關鍵指標,也將繼續保持對全球資本市場和各國經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值得關注的是,法案設立了穩定幣破産保護機制,要求發行機構將用戶資金與公司運營資金分離,一旦發行方破産,用戶資産享有優先清償權。也就是説,穩定幣的發行機構是有可能破産的,這是擺在桌面上明説的事。然而,這一條款與“100%儲備制度”放在一起,頗耐人尋味。
穩定幣發行機構通常將儲備資金投入美債或其他資産,而非保留現金。那麼,一旦穩定幣增速停滯,很可能引發美債流動性風險,導致擠兌。以USDT作一假設,一旦市場恐慌引發擠兌,大量穩定幣持有者急於把穩定幣兌回美元,那麼USDT為尋求美債資産立刻變現,只能立刻拋售1200億美元美債,這很可能引發債市崩盤。同時,USDT會面臨因資産無法及時變現而破産的風險。如果此種情景真的發生,那麼類似2008年的雷曼危機或再度上演。屆時,美債風險就從美國政府轉嫁到了發行機構和全球穩定幣持有者身上。
另一個需要警惕的因素是,美國市場的做空機制較為發達。穩定幣潛在的爆盤風險,無疑會給一些做空機構或個人無限的想象空間。不排除會有機構或個人將市場向崩盤方向引導,通過做空來獲得巨大利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期間,因做空次級債産品而大舉發家的機構和個人就不勝枚舉。
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認為,美元、美債遭遇全球信任危機,資金不斷外流,強制穩定幣挂鉤美元、美債,確實可以起到吸引市場買入美債,從而緩解美國政府債務危機的作用。從本質上講,《天才法案》的實施,實則將債務壓力從主權基金轉向全球散戶,個人應十分審慎購買穩定幣。
如何面對穩定幣的“兩面”?
既然美國急於搭建穩定幣發展框架是為解美債近渴之憂,那麼在沒有債務危機需要化解的情況下,是否就可以靜觀其變、獨善其身?從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行動上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穩定幣之所以可以為美元債務“引流”,核心原因在於其確實具有較大的流通量。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或地區不具備控制貨幣的供給以及為貨幣提供價值支撐的能力。這為美元穩定幣提供了空間。
一位長期負責非洲線路的導游&&,現在非洲不少地方的攤販交易都用穩定幣支付。當地由於戰事頻發、政局動蕩、惡性通脹等原因,傳統貨幣可能反而缺乏信用,這讓USDT等幣有了需求。有外國媒體報道,在尼日利亞、阿根廷等通脹高企國家,民眾將40%儲蓄轉為USDT。
除了可以替代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主權信用,便利性、低成本也是美國穩定幣具有較大流量的原因。雖然穩定幣在最初設計時是作為加密資産間的交易媒介,“但其在跨境支付結算等場景中的應用潛力正在逐步被重視和發掘。”曾剛&&。
不同於重投資的比特幣,穩定幣重交易,核心功能是支付。對於跨境貿易商而言,如果向銀行申請跨境支付,需提交合同/報關單,進行幾個工作日的審核,路程和時間成本都較大,而跨境支付使用穩定幣結算,可省掉這些步驟。同時,它還能繞過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而SWIFT資金流轉的時間通常需要3到5天,手續成本也較高,還無法追蹤資金的中轉過程,但通過區塊鏈交易則可實現“點對點”交易。對於個人交易支付來説,維薩(Visa)信用卡交易通常按3%的比例收取費用,穩定幣結算成本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有數據顯示,穩定幣正在快速搶佔SWIFT結算市場。2024年,全球共有大約8.9萬億美元的跨境支付用穩定幣達成,佔SWIFT的比例接近40%。USDT等幣的勢頭,加上美國政府為其賦予的信用背書,二者結合相當於為美元增加了一套數字延伸系統,從而使美國可以更多地滲透至全球資本流動、金融科技格局,甚至形成數字貨幣美元化的效果。
意大利財政部長於日前發出警告,美元穩定幣可能“排擠”歐元。如果不對穩定幣加以限制,美元的影響力將更多地侵蝕他國的主權貨幣體系。
曾剛&&,穩定幣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屬於美元霸權衰落的背景下美國延續對全球金融體系控制的一環。其短期可拉動美債需求,長期或拓展儲備資産、催生新機制,推動貨幣體系向多元資産支撐轉變。
面對如此形勢,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採取行動。歐盟、日本、阿聯酋、巴林等已發布有關穩定幣的監管政策;近期,韓國政府正完善《數字資産基本法》以推動監管改革,該法案將為韓國穩定幣發行開闢法律通道。8月1日,中國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合規的香港穩定幣有望在今年底前正式落地。
總體來説,各國和地區監管機構普遍強調,面對穩定幣,必須保持審慎態度。原因在於,穩定幣雖以“穩定”命名,卻可能因儲備資産不足、發行方缺乏透明度、與法定貨幣脫錨等問題,引發流動性危機甚至系統性風險。加之,部分穩定幣還可能被用於規避資本管制、洗錢或規避制裁,這使其監管挑戰更為複雜。
因此,許多國家和地區選擇在發展與防範之間尋找平衡。既承認穩定幣在提升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金融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又通過設立資本金要求、儲備透明度規則、審計義務、跨境流動限制等方式,盡量將潛在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國家,穩定幣既可能為經濟帶來新機遇,也可能衝擊本國貨幣主權與金融穩定。
正確和安全使用穩定幣的路徑,需建立在明確的法律框架和可執行的監管機制之上。這包括由央行或權威機構制定統一標準,要求發行方具備充足、可驗證的儲備資産,確保用戶隨時可以等值贖回;建立跨境監管合作,防止監管套利;並通過公眾教育與技術審查,提高市場參與者對風險的認知。唯有如此,才能在利用穩定幣優勢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其帶來的系統性與合規風險,讓創新在可控的軌道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