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置業: “買得起”不等於“真正擁有”
泰國曼谷街頭一角
文/《環球》雜誌記者 高博 任芊(發自曼谷)
編輯/馬琼
從曼谷到清邁,從芭堤雅到普吉島,伴隨着旅游業的繁榮、國際學校的興起,以及相對寬鬆的移居氛圍,不少人正逐漸從“游客”的身份轉向成為“業主”。這其中,將泰國作為“第二居所”選項的就包括不少中國家庭。
然而,許多買家成為“業主”才發現,定居畢竟不是度假,在泰國置業並不像想象中那麼輕鬆愜意,還要跨越諸多文化、法律和生活層面的“認知陷阱”。
走出“認知陷阱”
首先,度假濾鏡下的現實生活成本並不低。很多人第一次赴泰國旅行,會對當地的生活節奏與消費水平産生好感——陽光明媚、物價低、民眾和善、環境優美。他們往往會在度假的心情中快速萌生置業的想法,甚至匆忙中作出購房決定。
但真正定居下來後才會逐一發現:一些房産項目雖然環境優美,卻遠離市中心,交通不便,生活配套缺失;一些景區型住宅項目,在旅游旺季熱鬧非凡,一到淡季就十分冷清,基本的生活便利都無法保障。
還有不少房産存在建築質量不過關、物業管理混亂或費用高昂等問題,實際居住體驗與宣傳嚴重不符。一些買家最初被“房價不高”所吸引,很快卻陷入“居住不方便”“既租不出去又賣不出去”的尷尬與無奈。
其次,“買得起房”不等於“真正擁有”。這一認知偏差源於外國購房者對泰國法律的不了解。儘管在亞洲國家中,泰國對外國人購房的開放程度相對較高,但仍有諸多法律限制容易被購房者忽視。
舉例來説,中國人在泰國可以購買的“房産”,主要指的是“公寓”。泰國法律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因此個人只能購買産權清晰的公寓,且在整棟公寓中外國人所持産權比例不得超過49%,剩下51%必須出售給泰國籍人士。在實際操作中,有中國購房者在缺乏法律知識或未通過正規律師諮詢的情況下,盲目聽信開發商或代理商的宣傳,最終陷入産權不清或轉名受限的困境。
現實中更複雜的情形是,因為外國人不能直接持有別墅類房産,不少購房者轉而採用公司代持或“挂名”方式,雖能解決一時問題,但留下了巨大法律風險。
還有一些開發商口頭承諾“包租”“回購”或“高回報”,這些也都缺乏法律保障,一旦項目運營不善或市場發生變化,購房者往往無法追責。很多人直到真正想要出租、出售或過戶時,才發現自己當初缺乏全面了解,導致權利受限,難以操作。
第三,投資回報預期與實際收益存在顯著落差。部分外國人選擇在泰國購房是出於“投資回報”的考量。當地不少項目宣傳“高回報、包租三年、收益8%至10%”等,讓人誤以為在泰國購房既能自住又能賺錢。
現實情況卻是,泰國房産市場長期供大於求,各種價位的房源充斥市場,尤其是在曼谷和一些旅游熱點城市,價格競爭激烈,上漲空間有限。而且,泰國房産的實際租金回報率也並不高,出租房屋面臨管理成本高、租金回報低、空置率高等多種問題。
當前,泰國經濟增長疲軟、居民購買力下降,許多房産更是陷入“易買難賣”的困局。即便業主願意降價也難覓買家,導致不少房産長期“套在手裏”,既無法使用,又難以變現。
置業要慎之又慎
據記者了解,許多中國買家在購房之初,對泰國生活充滿美好想象,認為這裡物價低、環境好、人友善,是“養老天堂”或“陪讀聖地”。但真正開始長住,才逐漸意識到要克服很多現實困難。
雖然泰國社會整體對外國人友好,但在日常生活中,語言障礙仍是繞不開的難題。在泰國,行政部門辦事效率不高,銀行開戶、水電網絡安裝、車證辦理等辦理流程複雜且不透明;醫療資源雖豐富,但優質私立醫院收費高昂,醫療保險制度對外籍人士支持有限。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簽證問題。在泰國購房並不等於從此可以合法長期居留,多數外國人需要依靠陪讀簽證、退休簽證或通過設立公司等方式維持合法身份,手續繁瑣且政策時有變動。如果沒有提前規劃好,很多人在居住一段時間後便會發現,身份合法性、生活便利性以及文化融合度遠不如預期。
因此,如果將在泰國置業看作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而非做了一次交易,那麼在決定購房前一定要慎之又慎。
購房者首先應對自身真實目的十分明確——是為了孩子讀書、退休養老,還是投資回報?不同的目的將決定選址策略與房産的類型。其次,應盡可能延長考察周期,避免以短期旅游經驗判斷長居體驗。同時,有意願在泰國購房的外籍人士,盡量聘請當地合格律師參與交易流程,確保産權清晰、合同合法。
對於希望出租或轉手的購房者,更要評估所在區域的流通性、租賃需求以及物業管理情況。同時應提前規劃簽證途徑,避免入住後面臨身份不穩定問題。在這一系列操作中,理性判斷、長期視角、合法合規,是避免買房後後悔的關鍵。
對中國人而言,泰國是一個地理臨近、文化親和、生活成本低的國家,可以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但選擇置業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它涉及法律制度、生活規劃、財務管理、教育醫療等多個方面。從旅游到長住,從投資到定居生活,這些轉換也意味着認知的轉變。只有認清現實、理解制度、規劃路徑,才能讓“在泰置業”真正成為生活質量提升的好選擇,而不必擔心陷入困擾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