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多為報親恩
游客在泰國曼谷臥佛寺游覽
文/楊舟
編輯/胡艷芬
身在泰國,總會看到大大小小的各個寺廟和穿着橘黃色僧袍的和尚,長期以來佛教已深深浸入到泰國的文化傳統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由於泰國的上座部佛教目前只接受男性出家,久而久之,在漢語、英語乃至泰語的社交媒體上,都出現了“泰國男人必須有一段時間出家嗎?”的討論。
概而言之,男性出家在泰國被視為一種善舉,是為父母和家人積功德之事,而不是一種義務,但社會文化通常會驅使男性選擇短期出家。近年來,僧人特別是高僧的不道德行為被頻頻曝光,使泰國佛教如今面臨着嚴重的“信仰危機”,不過,尚不明確這是否會造成更多男性不再選擇短期出家。
出家也講條件
佛教自誕生起,主要分成三大體系: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泰國大部分民眾信奉上座部佛教。三大體系雖然在具體的修習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佛教各體系、宗派均非常重視出家,且對出家設有門檻,從來不是所有男性都可以出家的。
根據泰國佛教大學摩訶朱拉隆功大學一篇題為《大城時期的出家》的論文,在泰國大城王朝(1351-1767年)時期,僧侶眾多,但也有規定:“雙性人”、弒父弒母者、奴隸、被逮捕者等均不可出家。
到了現代,綜合泰國媒體的報道,出家依然設置了條件,逃犯、逃避公務、因嚴重罪行被判入獄、有傳染病、殘疾、雙性人、跨性別者等禁止出家。且只有20歲以上男性才能出家為僧。
雖然存在一定門檻,但在現代已無階層之別,貧富貴賤均可出家,且在社會文化的驅使下,不少20歲至25歲的泰國男性選擇短期出家,長的可達數月,短的僅1日。泰國僧侶管理機構近年來則試圖將“短期出家”規範化。
2018年,負責泰國國家僧侶管理的僧迦委員會宣布,出家7天太短,不足以學習佛法,擬規定“短期出家”應為15日或30日,隨後形成決議通知全泰各寺。泰國政府設立的佛教辦公室據此在2022年還推出“短期出家15日和30日”手冊,其中還包含了出家期間的課程表。
兩名僧人走出泰國曼谷雲石寺準備去化緣
出家的核心是為父母盡孝
在中國大眾的觀念裏,出家是為了“普度眾生”。但在泰國,出家的核心意義是為父母和家人做功德,這一點體現了漢傳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差異。
用泰語搜索“出家的意義”,反饋的信息大都是報父母之恩。儘管出家並非義務,但兒子出家,父母的“功德”會大量增加,成為佛門親屬,逝後可入天堂。因此,兒子出家成為了“孝子”的選擇。每當有男子選擇出家,都會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父母親友出席,僧人為出家者剃度。
此外,在泰民族主義者的敘事中,出家還多了一層愛國的含義。許多泰國民眾認為,佛教與泰國社會相伴相生,是民族和國家的寶藏,因此出家也是在傳承傳統文化,盡一個泰國人的義務。
要為社會垂范的泰國王室男性均會選擇出家。1956年,當時在位的普密蓬國王在近30歲時出家15日,泰王一襲僧袍的形象被泰國民眾深深銘記。現在的哇集拉隆功國王也在1978年身為王儲出家15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泰國上座部佛教分為更注重傳統和儀式的大宗派和更注重佛教經書學習的法宗派,由於法宗派對佛法的學習更為嚴格,大部分“短期出家”都是在大宗派寺廟進行。
(作者單位:中國環球廣播電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