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國度”的另一面

2025-07-28 16:32:03 來源: 《環球》雜誌

4月13日,人們在泰國首都曼谷街頭參加潑水節慶祝活動

/《環球》雜誌記者 陳倩慈(發自曼谷)

編輯/胡艷芬

 

首都曼谷的高樓大廈,各具風情的一座座美麗海島、街頭巷尾人們的友善微笑……憑藉多樣化的旅游資源和友好的旅游環境,泰國成功躋身全球最受歡迎的旅游國家之列。

但光鮮的旅游形象的另一面,泰國也有摩天大樓下的破舊鐵皮屋、在擁擠車流間閃轉騰挪的摩的、高端商場附近辛苦營生的街邊小販……城市與鄉村、繁榮與貧窮、光鮮與困頓,在這片土地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繁華都市裏另有一個“家”

泰國短篇小説家阿希裏·覃瑪綽曾在其東南亞文學獎獲獎作品中這樣描繪曼谷一個特殊的“家”——這裡有母子三人棲身淌着污水的橋下:“這不過是廢棄的箱蓋和斑駁的白鐵皮拼接成的簡陋空間,白天頂着烈日,夜裏看得見星星,周圍卻儘是高樓。”

這樣的“家”在如今的曼谷仍然可見:孔堤區的一處高架橋下,簡陋的民居緊依運河而建,素坤逸、通羅、阿索克等市中心區域排放的污水在這裡匯集。附近居民大多是臨時勞工,在港口裝卸搬運貨物、在市場販賣小商品,或從事低端服務等,孔堤區也因此被視為曼谷規模最大的城市貧民社區之一。

據長居於此的西裏蓬介紹,她所在的子社區搭建在由泰國港務局出租的土地上,形成已有數十年,儘管有部分住戶經濟條件改善後陸續搬離,但現在仍居住着數百戶人家。人們大多蝸居在高架橋下狹窄的空間裏,共用老舊的生活設施,每日聽着車來車往的噪音入睡。

“我們有全城最貴的屋頂。”西裏蓬指向高架橋底厚重的混凝土結構,不忘幽自己一默。在她看來,住房問題始終是窮人生存的最大困境,卻從未被真正重視,貧困社區的人們一直面臨着被驅趕、住所被拆遷的威脅,很多人被迫搬離後,卻始終找不到可以安居的地方。

在曼谷市中心佔據最昂貴地段之一的倫披尼公園是泰國歷史最悠久的公園,每天接待數以千計的游客和市民來此休閒和鍛煉,公園內的許多角落經常可見睡在長凳或草地上的無家可歸者。調查顯示,他們無家可歸的原因主要是失業和家庭問題。

更多鮮明的對比存在於首都之外。當外國游客在清邁的五星級酒店裏欣賞當地特色手工刺繡裝飾品時,他們或許無從得知那些繡娘正在為慢性病醫藥費發愁。

在泰國清邁,一名女子在整理店舖

縮小貧富差距挑戰大

無論是曼谷的城市貧民還是外府(曼谷以外各府)的非正規勞工,他們的種種境遇只是泰國社會深層貧富差距的一個縮影。泰國政府多年來為應對這一社會痼疾&&了多方面的保障與支持政策,包括採取差異化的地區最低工資標準、職業培訓與再就業計劃、非正規就業保護機制,以及“國家福利卡”“數字錢包”等社會福利與現金轉移計劃,還有“東部經濟走廊”等區域發展政策。

這些政策設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泰國政府希望從工資保護、社會福利、教育培訓、地方發展等維度“多管齊下”解決問題,但實施效果參差不齊。近年來亦有不少批評聲音,認為相關政策執行力度不足、缺乏協調、不可持續,以致減貧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見,縮小貧富差距仍是需要泰國全社會共同努力去解決的長期挑戰。

世界銀行2024年發布的泰國貧困與公平簡報顯示,在貧困和不平等現象經歷了數十年的顯著改善後,自2015年以來,這一進展有所放緩。2015年至2021年,泰國的貧困率從7.2%下降到6.3%,國民消費基尼系數從36.2略微下降至35.1,國民收入基尼系數從44.5下降至43,而財富仍然高度集中,10%的人口握有75%的財富,使泰國成為全球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簡報還指出,經濟增長放緩和結構轉型停滯,使得泰國的減貧工作從主要依賴勞動收入轉向更多地依賴社會轉移支付。此外,人口老齡化和政策難以惠及最邊緣社會群體,對進一步減貧形成掣肘。

泰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NESDC)今年2月發布的一份社會狀況報告顯示,儘管泰國在2023年已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將多維貧困人口比例至少減半”的子目標,全國在當年仍有613萬多維貧困人口,另有約2400萬人口存在陷入多維貧困的風險,這部分人群主要分佈在東北和中部地區,主要面臨養老金無保障、垃圾處理不完善和資産保有不足等問題。

該報告同時強調,泰國不同地區的貧困狀況往往差異明顯,這意味着同樣的政策恐難以一體化解決多維貧困問題,需要根據地方特點靈活確定優先順序和制定綜合對策,並建議政府借鑒他國經驗,推廣使用多維貧困指數(MPI)分析定位目標群體作為預算分配依據,從而更精準地設計和執行下一階段的減貧政策。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