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圈子”平等和 大範圍“不公”
此漫畫水印部分內容為:2017年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
文/《環球》雜誌記者 宿亮
編輯/胡艷芬
美國多地民眾5月1日舉行大規模游行集會,抗議特朗普政府在經濟、移民、教育、稅收等多方面的政策。
當天,首都華盛頓特區、洛杉磯、紐約、丹佛、芝加哥和費城等地均有大規模抗議活動。其中,紐約市當天有上千人參加了游行集會,抗議內容包括聯邦政府遣返移民、漠視司法程序正義等。在洛杉磯市中心,約5000名民眾集會抗議特朗普政府相關政策“欺壓本地勞工、驅逐外來勞工”。
特朗普上&執政已過百日,這期間美國各地已多次發生抗議活動。抗議人群遍佈全部50個州。尤其在華盛頓,抗議活動已經常態化。
曾經靠“美國夢”敘事吸引全球人才匯集的世界最強大國家,光環正在褪色,並遭遇“不合法”“不平等”的質疑。
“偽平等”由來已久
1783年5月,北美殖民地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與北美英軍總司令蓋伊·卡爾頓私下會面,就後來被稱為北美獨立戰爭的戰事最終細節進行溝通。那時,英軍失敗已不可避免,殖民地與英國的和談基本結束。留給華盛頓和卡爾頓的,是如何體面地停火和撤軍。
雙方釋放戰俘、接管英軍哨所……一切看上去都很順利,直到卡爾頓收到華盛頓的一封信。華盛頓在信中質問卡爾頓,為什麼不把戰爭中逃往英軍陣營的大批黑奴還給殖民地,甚至在紐約還用船把他們運走?華盛頓認為,這種做法完全不符合雙方即將達成條約的“文字和精神”,因此要求對方配合自己,“以防今後再發生黑鬼(Negroes)或其他美國殖民地居民財産被帶走的情況”。
幾天后,卡爾頓回信告訴華盛頓,自己已經下令不能帶走美國殖民地居民的財産,但在紐約登船的“黑鬼”,“是我抵達紐約前就已經宣告自由身的”,如果不讓他們登船,這些“黑鬼”也會想盡辦法跑掉,他們的主人也將得不到賠償。
當然,卡爾頓並未完全説實話。因為在紐約登上英國輪船的前黑奴並沒有航行自由權,其中大部分是被英國人用來充實其他殖民地勞動力的。
華盛頓和卡爾頓作為軍事主官,並不需要考慮政治問題,所以他們的想法都很實際,通信集中在“黑鬼”和“財産”這兩個關鍵詞上,説明他們只是把黑奴當成牛馬一樣的生産資料,當成一種所有物,而不是與他們平等的人。
美國政府渲染“平等”“自由”價值觀的時候或許忘了,這個國家從萌芽至今,“平等”只是一種帶有種族屬性的平等,一種帶有階級屬性的平等,一種偽平等。
隱疾:“小圈子”裏的平等
在美國人至今引以為傲的“國父”中,有一位名叫帕特裏克·亨利的政客憑藉一句“不自由、毋寧死”為人所知。據説,當他在弗吉尼亞殖民地會議上喊出這句話時,殖民地議員們深受觸動,同意派軍隊參與獨立戰爭。
當時,亨利為了説服對向英國開戰猶豫不決的議員,在演講中跪下,模仿身披枷鎖的奴隸高聲喊道:“生命如此珍貴,和平如此甜蜜,以至於要用鎖鏈和奴役來換取?……我不知道別人會怎麼做,但對我來説,不自由,毋寧死!”
2021年4月20日,得知肖萬被控的謀殺和過失殺人等三項罪名全部成立後,民眾手舉 “黑人的命也是命”標語的旗幟聚集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法庭附近
這段演説非常精彩,但也有些尷尬。亨利是大地主,也是奴隸主。美國歷史學家喬恩·庫克拉在為帕特裏克·亨利寫的傳記中記載,亨利18歲結婚時就從妻子的嫁粧中得到了奴隸,也曾進行過奴隸交易。在1799年去世時,他仍擁有67名奴隸。儘管亨利在政壇上反對奴隸國際貿易,但他所在的弗吉尼亞州本土出生的奴隸就有很多,弗州一度成為北美重要的奴隸貿易基地。
亨利和華盛頓有一個共同的遭遇,就是他們各自掌控的奴隸中,都有人在逃脫後加入英軍。對華盛頓和亨利來説,對英國宣戰或許是為了“自由”,但對他們的奴隸來説,加入英軍也是為了獲取“自由”。很難想象,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是否也激勵了自己的奴隸造反。
美國建國後,十余位總統在任時同時也是奴隸主。儘管美國憲法宣揚自由平等,但並沒有阻止美國精英政客役使奴隸。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後,美國聯邦政府一度設在賓夕法尼亞州最大城市費城。當時,隨着費城貴格派掀起漸進式廢奴運動,賓夕法尼亞州通過法律,規定奴隸在這個州居住滿6個月就能獲得自由。有意思的是,為保護住自己的“財産”,身為美國總統的華盛頓讓妻子每隔半年就帶着身邊的奴隸離開賓州。華盛頓在給秘書的信件中特別要求對方要嚴格保密,説明他很清楚這件事不道德。
華盛頓在女奴奧娜逃亡後,還企圖利用政治關係和人脈,追回逃奴。更無法擺上&面的是,包括華盛頓在內的北美政治精英不可能不知道奴隸制與他們宣傳的價值觀完全相悖,也不是完全意識不到奴隸制遲早會被廢除,但一旦涉及自己的“財産”,就會捨棄道德。
如今距離費城的“自由鐘”不遠的地方,就是華盛頓總統的辦公地點,也是他的蓄奴所。不少人在得知這段歷史後,不由得被其中的諷刺意味弄得五味雜陳。
事實上,美國白宮正是由奴隸建造完成的。建設過程中,白宮設計師詹姆斯·霍本用200多名奴隸參與建設。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非洲裔妻子米切爾·奧巴馬就曾感慨:“我每天早上都從一個由奴隸建造的房子裏醒來。”
早期的美國總統也從不拒絕攜帶大量奴隸進入白宮居住。安德魯·傑克遜入主白宮時帶了95名奴隸。在關於奴隸制的爭議日趨激化的1840年代,時任總統詹姆斯·波爾克還專門在白宮新增了包括13名兒童在內的19名奴隸,甚至為避免爭議把這些奴隸的所有權放在親戚名下。
“人類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如此解讀“平等”,但其中涉及的“人類”,實際上卻是個極小的精英政治圈子,完全不包括非洲裔奴隸、原住民等等非白人居民。
痼疾:大範圍的不公
加利福尼亞州非洲裔居民保羅·奧斯汀及其妻子特妮莎-泰特·奧斯汀,2016年在舊金山郊區買下一棟1960年代的房子,購入價是55萬美元。入住後,他們花40萬美元重新裝修,2019年一家評估機構為這棟房産估價145萬美元。
2020年,這對夫妻因為需要抵押再融資,再次找到評估機構,但這次,估價還不到100萬美元。他們心生疑惑,找了一位白人朋友假扮房主並用朋友的照片裝飾房間。“房主”的種族身份改變後,同一家評估機構給出了148.5萬美元的估價。兩次評估僅隔幾週時間。
奧斯汀夫婦將評估機構告上法庭,稱對方的評估結果是“種族歧視的直接産物”。
根據北加利福尼亞州公平住房倡導者組織的説法,讓白人朋友假扮房主幫非洲裔房主在評估或交易住宅中獲得更公平的待遇,是非洲裔美國人常用的做法。2021年房地美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非洲裔、西班牙裔美國住宅被低估值是“通常情況”。
從美國人口普查的結果看,當前美國非拉丁裔白人在總人口中佔比已從1980年代的80%降至2020年的不足60%。有研究顯示,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Z世代”是白人佔比超過50%的最後一代人;2010年後出生的“阿爾法世代”將是以其他族裔為主的一代人。
儘管人口占比不斷增加,以奧斯汀夫婦為代表的少數族裔在美國社會中獲得的機會、享受的權利並沒有增加。某種程度上,非洲裔、拉丁裔、亞裔等少數族裔在美國遭遇的不平等待遇與蓄奴時期的差異只是程度上的,而非本質上的。
從財富積累上看,奧斯汀夫婦的遭遇只是美國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貧富分化的一個體現。當下,美國人中最富有的1%擁有約35%的財富,最富有的10%擁有約70%的財富,其中絕大多數是白人。此外,美國的勞動收入基尼系數是0.5,而財富基尼系數高達0.8,表明財富不平等狀況遠比勞動收入不平等更嚴重。基尼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之一。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趨向平等,一般認為大於0.5表明差距懸殊。換句話説,在美國高通脹衝擊下,工資收入的提高並不足以改善低收入者、少數族裔經濟不平等的狀況。
從教育上看,美國少數族裔面臨的不平等是結構性的。美國歷史上,少數族裔無法獲得教育機會,政治精英還曾經通過“反識字法案”阻止非洲裔奴隸獲得知識。教育體系中的種族隔離被取消後,美國社會仍保留着隱形的種族偏見,讓少數族裔難以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在教材方面,美國教育堅持“白人至上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有意忽略歐洲之外的文明,在教學中邊緣化原住民、非洲裔和亞裔學生。有研究顯示,少數族裔的代表性在教育內容中嚴重缺失,導致根深蒂固的種族自卑感,讓非白人學生對學校感到失望,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影響學術和職業潛力。
在機會獲取方面,美國奉行精英教育模式,脫離公立體系的私校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私校不僅收費高,而且不少還設置宗教門檻,更樂意招收信奉歐洲宗教倫理家庭的孩子。少數族裔家庭的孩子想要上私校難度很高。在這種體系下,孩子們在“起跑線”上就被拉開了距離。數據顯示,私校學生更有可能在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更有可能在職業生涯中獲得高收入。有研究認為,美國私立教育體系導致更大的不平等和低流動性,對少數族裔形成嚴重的“隱形偏見”。
從醫療保健上看,美國存在醫療系統費用高昂、醫保覆蓋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現象。這導致許多人,特別是少數族裔無法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在新冠疫情期間,醫療不平等帶來的影響更為顯著。美國醫學界通過“成年人過早死亡”來衡量疫情造成的衝擊。數據顯示,“過早死亡”的白人失去的平均壽命是12.5年、非洲裔是18.3年、拉丁裔是19.9年、印第安原住民高達22年。專家&&,這種差異與不同族裔可以獲得的醫療資源水平密切相關。
除上述以外,美國社會在公民權、司法、就業、文化等領域也都存在着嚴重的不平等,種族歧視、貧富分化、社會撕裂等固有矛盾也因此日益激化。
頑疾:不公平的“平等”
一幅刻意描畫的“美國夢”圖景總出現在媒體故事中,令追逐夢想和財富的人嚮往美國的各種機會。然而,長時間關注美國經濟社會的專家強調,美國或許是“機會之地”,但也是“不平等的機會之地”。
1965年,時任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參加霍華德大學的畢業典禮。他在演講中説,“你不能把一個多年來一直被鎖鏈束縛的人解放出來,把他帶到比賽的起跑線上,然後説‘你可以自由地與所有其他人競爭’,並且仍然理所當然地認為你已經完全公平了。”
約翰遜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是因為那一年美國西海岸城市洛杉磯爆發了騷亂。因不滿警察搜查,數千名非洲裔青年縱火搶劫和殺戮,造成數十人死亡。事後,約翰遜安排伊利諾伊州州長克納調查騷亂。克納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就業、教育、公共福利和住房等方面,當地存在着持久嚴重的不平衡。
幾十年過去了,情況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每隔幾年,美國主要城市就會發生騷亂,“佔領華爾街”“黑命貴”等反對不平等的運動一場接着一場。總體看,美國的不平等問題帶有濃重的種族主義色彩,但也超越了種族主義的局限,因為來自不同族裔的低收入者對各自處境的不滿持續加劇。
不少美國制度的擁護者頑固地強調,美國給予了不同群體同等發展機會,所謂失敗只是個人的失敗,不是制度的失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推廣了一幅漫畫,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解釋。在漫畫中,男人、女人、孩子和殘疾人同樣獲得了一輛標準尺寸的自行車,女人可以全速前進,男人必須努力蹬車,孩子的腳踩不到踏板,而殘疾人坐在輪椅上望著自行車不知所措。這幅漫畫生動展示了美國提供的所謂“平等”背後的不公。表面上,所有人獲得了一樣的機會,但結果卻明顯不公平。只有當獲得符合各自需求的不同尺寸、甚至特殊用途的自行車,漫畫中的人才可能實現同樣的行駛速度。但美國社會恰恰無法做到這一點。
為什麼做不到?華盛頓公平增長研究中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希瑟·布希認為,美國不平等“無處不在”的原因是政策制定者長期嚴重依賴市場來完成本應由政府完成的工作。布希&&,長期以來美國奉行保守主義經濟學,希望通過不受約束的市場來實現持續增長、改善民眾福祉。然而,經濟政策領域意識形態的存在反而將經濟風險從擁有更多財富和對衝工具的富裕階層轉嫁給了中低收入家庭。
為獲取更多選票,美國政府數十年來的減稅政策導致公共投資持續萎縮,反壟斷不力導致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勞資矛盾持續放大,更不用説顯性和隱性的種族和性別歧視帶來新的不平等。布希指出,美國的失敗政策,是過度追捧市場的錯誤經濟理念造成的,這種理念削弱了政府的能力,導致了美國社會財富分配的惡性循環,貧富差距持續拉大,而政府本應在市場結構優化等方面發揮明確和持久的作用。
建國時,以華盛頓、亨利、傑斐遜、富蘭克林等為代表的北美殖民地精英,並不是要創建一個自由公平的社會,而是要建立一個能夠更好維護精英階層利益的社會。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口中念著“不自由,毋寧死”,同時卻還在蓄奴。對於那時的政治精英來説,擺脫英王室的控制,實現財産最大化是他們的根本利益。
如今,奴隸制已被廢除多年,但種族歧視、社會不公和貧富差異不斷擴大充分證明,美國的民主不過是“精英民主”,公平也不過是“精英公平”。治理美國的是精英,而不是民眾,他們牢牢控制了美國政治和經濟,通過壟斷來聚攏財富,而政治不過是服務於精英利益的游戲,無論哪個黨派上&執政,其結果也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