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的“關稅魔咒”

2025-04-17 07:00:00 來源: 《環球》雜誌

 

4月7日,行人經過日本東京的一處電子股指顯示屏。因投資者擔憂美國“對等關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日本東京股市7日全線下跌

文/《環球》雜誌記者 宿亮 劉晨 宋盈

編輯/胡艷芬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宮簽署兩項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貿易夥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對某些貿易夥伴徵收更高關稅,此舉引發國際社會多方批評和反制……一週後,在美國東部時間4月9日,特朗普又突然決定延緩執行針對部分貿易夥伴的高額關稅政策。儘管如此,美國啟動的“關稅戰車”並不會徹底停下來,全球分析人士紛紛警示,美國將再次陷入“關稅魔咒”之中。

  所謂“魔咒”,指的是美國此前多次加徵關稅,導致美國內矛盾激化、經濟蕭條,甚至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穩定。回溯歷史,美國政府在遭遇困境時屢屢訴諸保護主義,企圖借此提振本國經濟、維護自身霸權,但幾乎每次都以損人害己、代價慘重收場。

“可憎的關稅法案”

  美國西南海濱城市查爾斯頓是三河交匯之地,在河口沙洲盡頭有一座五邊形的要塞矗立水中。1861年4月,邦聯軍炮轟這座名為薩姆特堡的要塞,打響了美國內戰第一槍。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座純軍事用途要塞有個誤解,認為它是聯邦政府海關收取關稅的地方。之所以有這樣的誤傳,是因為美國內戰與高關稅有解不開的淵源。

  內戰時期的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以支持廢奴出名,但他還有另一項政治主張:高關稅。甚至有歷史學家認為,支持高關稅才是林肯當選總統、引發內戰的主要原因。

  19世紀初,美國經濟陷入嚴重的結構性矛盾。在東北部,新興工業資産階級迅速成長並與英國形成競爭關係,希望通過高關稅保護本土産業;在西南部,棉花出口支撐了規模龐大的種植園經濟,種植園主主張與英國開展自由貿易。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結構性矛盾遠遠超越了是否同意蓄奴帶來的道德矛盾,是當時導致美國社會南北分裂更為顯性的矛盾。

  林肯來自美國西北部,其家鄉並沒有捲入關稅之爭,但東北部能提供給他選票和財富支持,這讓林肯在從政生涯中逐漸傾向於工業資産階級的政治立場。

  事實上,美國建國後,北方工業資産階級一直在嘗試通過加徵關稅來保護本土工業,也一直與南部種植園主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1828年,美國再次立法上調平均關稅稅率至25%,被南部稱之為“可憎的關稅法案”。林肯上&的1861年,聯邦政府推動通過《莫瑞爾關稅法案》,再次提高關稅,終於讓以南卡羅來納州為首的南部農業州忍無可忍。

  美國獨立前,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稅收,爆發了“波士頓傾茶事件”。《查爾斯頓信使報》曾這樣形容當時的局勢:“茶葉已經倒入海中。”這點燃了獨立戰爭的導火索;而發生在查爾斯頓三河入海口的薩姆特堡之戰,也成了美國內戰的起點。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廢奴的道德訴求引發內戰只是一種“神化”,經濟才是美國南北分裂的關鍵,其核心就是聯邦政府開徵高關稅。內戰後,壓制了南方的美國聯邦政府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高的關稅壁壘,1864年關稅平均稅率達到47%,成為高度貿易保護主義的象徵。

  1897年,共和黨人威廉·麥金萊入主白宮。他在任上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簽署《丁利關稅法》,大幅提升羊毛、棉紡品、絲綢和糖等商品的關稅,將美國進口關稅平均稅率提升至52%。這直接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大漲,消費者開支大幅上升,並加劇了全球貿易的緊張局勢。

  所幸,麥金萊執政後期理念發生很大轉變,變成開放貿易的支持者。他在1901年的演講中&&,“商業戰爭無利可圖”。

銀行家“跪求”取消的政策

  1930年6月,多名美國産業巨頭頻繁&&美國白宮,就一項法案與時任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把這項法案稱為“一項愚蠢的經濟政策”。為了阻止胡佛簽署這項法案,銀行家托馬斯·拉蒙特形容自己差點向胡佛“下跪”。

  最終,不顧1000多名經濟學家聯名反對,胡佛還是簽署了這項當時引發美國內部強烈不滿的法案,即《斯穆特-霍利關稅法》。這項法案大幅提高了2000多種輸美商品的稅率。

  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政策?時間要回到稍早美國人口中的“咆哮的20年代”。彼時,美國生産能力大幅提升,但大量産品找不到銷路。一些美國政客認為,只要徵收高關稅,就可以阻止外國商品進入美國,幫助美國企業在國內市場打開銷路。

4月9日,顧客在泰國曼谷的一個購物中心內挑選商品。亞洲開發銀行9日發布《2025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説,受貿易不確定性和美國加徵關稅等因素影響,預計亞太發展中經濟體2025年經濟增速為4.9%,2026年增速為4

  高關稅法案發起人之一、猶他州參議員裏德·斯姆特&&,世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了生命和財産的慘重代價,至今仍無法恢復商品購買力,以適應戰後十幾年間由於工業革命而催生的産能急劇增長。在這種思維下,高關稅成了一種“解決辦法”。

  1929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引發了經濟大蕭條。面對市場的急劇動蕩,政客們急需“做點什麼”來證明自己在“有效”治理國家。剛剛上任的胡佛儘管本身不同意提高關稅,但為了兌現競選時提高關稅保護農業的承諾,還是在1930年6月簽署了該法案。

  然而,美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斯穆特-霍利關稅法》還在立法程序中時,貿易夥伴就開始對美國進行報復。1930年,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等相繼對美國産品加徵關稅或尋找美國之外的交易對象。

  在法案的影響下,美國的進口額從1929年的44億美元驟降66%至1933年的15億美元,而出口額則從54億美元驟降61%至21億美元,降幅均超過GDP同期50%的降幅。美國經濟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陷入大蕭條。有分析指出,《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是造成那場經濟危機從美國一國向全球外溢的重要原因。

  以名義價值計算,針鋒相對的關稅升級讓全球貿易量在胡佛任內的短短4年間萎縮了三分之二;以實際價值計算,這一法案讓全球貿易萎縮了四分之一。這種惡性後果導致世界總需求減少,通貨緊縮壓力持續累積,全球經濟陷入迅速惡化的循環。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是一項嚴重的政策失誤,顯著加劇了大蕭條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從全球經濟的角度看,當時美國已是重要的債權國,而歐洲國家無法通過向美國出口商品換取美元來還債,導致金融條件惡化,銀行業倒閉潮持續,使大蕭條變得更加難以逆轉。

關稅壁壘問題是美國歷史的一部分

  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陷入經濟危機,通貨膨脹上升、財政赤字大增、大量黃金外流。為應對困局,1971年8月,時任總統尼克松在未與任何盟友協商的情況下,宣布暫停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同時為確保“美國商品不會因不公平匯率而吃虧”,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附加費。

  這種單邊舉措令世界驚愕,被稱為“尼克松衝擊”,導致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關係緊張,佈雷頓森林體系動搖,美元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市場陷入混亂,美國的失業率與通脹率持續上升。

  21世紀初,美國鋼鐵行業不景氣,時任總統小布什希望通過提高關稅保護本土産業。2002年3月,小布什政府宣布對10類進口鋼鐵産品加徵最高達30%的關稅,為期3年。

  這一政策給美國鋼鐵行業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但導致鋼鐵價格高漲,汽車、家電等下游行業成本飆升,相關企業苦不堪言。據統計,2002年美國因鋼鐵關稅流失約20萬個工作崗位,遠超當時美國整個鋼鐵行業的就業人數。

  歐盟、中國、日本等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先後對美國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最終,世貿組織裁定美國關稅違規,小布什政府不得不提前撤銷這一政策。

  正如法國《世界報》網站一篇評論文章所指出的,關稅壁壘問題是美國歷史的一部分,保護主義貫穿了整個美國政治史。

  如今,美國政府已公布的“對等關稅”等政策再次將美國推到了高關稅引發危機的邊緣。

  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歐文曾&&,美國1930年代的高關稅是“錯誤時間推出的錯誤政策”,其邏輯並非是經濟的,而是政治游説集團的既得利益。歐文説,歷史明確證明,高關稅保護國內産業從來都是事與願違,因為貿易夥伴的報復政策和全球貿易萎縮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一國獲得的局部利益。同時,歐文還強調,美國此前的高關稅政策是典型的“多輸”,缺乏國際協調和合作,任由各國採取單邊保護主義行動,導致了災難性後果。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