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意圖撤軍不撤“影響力”

2025-03-04 15:21:04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11月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土倫港的軍艦上介紹法國新國家戰略

文/孫紅

編輯/黃紅華

  法國和塞內加爾兩國外長近日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兩國將成立聯合委員會,負責法國駐軍今年年底前撤離塞內加爾並向塞方歸還基地事宜。除此之外,2月20日,法國正式向科特迪瓦移交在科基地,在科法軍撤離,僅保留約百名士兵執行培訓任務。

  近年來,法國在非洲多國的駐軍遭“驅逐”,在非軍事影響力大打折扣。除軍事領域外,法非政治、經貿、文化領域合作也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法國加快調整對非戰略,突破殖民歷史對法非關係的束縛,以期維持在非洲的戰略利益和影響力。

撤軍順應歷史潮流

  軍事合作一直是法非關係的支柱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通過與新生獨立國家簽署防務協定和軍事合作協議,在非洲多國建立軍事基地,維持大規模駐軍,歷史高峰期駐軍人數達2萬人。法國也依靠在非軍事力量介入非洲國家內部事務,1964至2014年,法國在非洲發起了至少52次軍事干預行動,法國也因此獲得“非洲憲兵”稱號。2013至2022年,法國又成為薩赫勒地區反恐的主要外部參與者。

  與其他西方國家相比,法國在法語非洲地區的駐軍規模、基地數量和軍事行動能力都佔據明顯優勢。也因此,法國長期充當美西方對非安全事務的“話事人”,在歐盟和聯合國安理會涉非安全事務上握有極大主導權。

  法國對非政策過度“軍事化”的傾向,導致法非經貿、人文等領域合作發展相對緩慢。事實上,法國和非洲對法非軍事關係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在這波“撤軍潮”之前,法國政界和智庫已出現要求減少對非軍事干預的聲音。2017年1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布基納法索發表的政策演説中提出要改革法非關係,減少在非軍事存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報告指出,法國在非軍事基地已從“戰略資産”轉變為“政治和戰略負擔”。法國在薩赫勒“新月形沙丘行動”中每年軍費支出超過10億歐元,近60名法國士兵在非洲反恐戰爭中犧牲,法國民眾對在非軍事行動的支持率明顯下降。

  2020年以來,非洲政治生態發生顯著變化,非洲國家愈發認識到,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在非反恐多年,卻陷入“越反越恐”的困境,非洲國家也沒有在西方國家援助下實現真正的發展。薩赫勒國家馬裏、布基納法索過渡政府率先要求法國撤軍,與法國政治外交關係也降至冰點。地區其他國家也掀起一股“反法”浪潮,民眾紛紛呼籲擺脫法國的“新殖民主義”控制。

  在此背景下,法國被迫加快調整在非軍事部署。2023年2月27日,馬克龍發表演講,宣布將對法非關係進行“深刻調整”,在軍事領域將“明顯減少”並重組在非駐軍,將在非部分基地轉型為軍事培訓機構並由非洲夥伴接管。2024年2月,馬克龍任命博克爾為總統非洲特使,就調整在塞內加爾、科特迪瓦、加蓬、乍得基地和駐軍問題與四國進行協商。2024年11月25日,博克爾向馬克龍提交最終報告,據法國媒體透露,此份報告建議法國減少在非洲的駐軍,從當時的2300人減少到600人左右,其中包括塞內加爾、科特迪瓦、加蓬各100名駐軍,乍得300人。

非洲國家態度堅決

  事實上,非洲要求法國撤軍的態度十分堅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捍衛國家主權獨立。正如上文提到的,非洲國家政治領導層迭代加速,新領導人愈發重視主權獨立,尤其是法語非洲國家對於法國與非洲長期存在的“特殊關係”及法國對非洲事務的“干預”&&不滿。塞內加爾總統法耶稱“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承接外國軍事駐紮的同時宣稱獨立”。

  二是維護政權安全。馬裏、布基納法索、尼日爾三國領導人均是通過軍事政變上&,認為法國對其懷有敵意,尤其是尼日爾2024年7月政變後法國曾支持地區國家對尼日爾進行軍事干預。

這是2021年12月4日拍攝的在馬里加奧巡邏的法國士兵

  三是外交夥伴的多元化。長期以來,法國一直是法語非洲國家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安全合作夥伴。但近年來,以俄羅斯、土耳其等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加大對非軍事安全合作力度,為非洲國家提供了更多選擇。如在法國撤軍後,馬裏、布基納法索、尼日爾等均與俄羅斯加強了合作。法國國會在2023年的一份報告中提到,法國已不再是非洲“唯一的依靠”。

  非洲國家驅逐法國“駐軍”凸顯非洲維護主權完整的決心,極大削弱了法國在非洲的軍事影響力。

法國加速調整對非戰略

  撤軍是法國與非洲國家互動博弈的結果,是法非關係深刻變革的縮影。在撤出非洲軍事力量已成定局的背景下,法國正在加速調整對非戰略,以維持其在非洲的戰略影響力。

  軍事上從“硬介入”到“軟塑造”。隨着軍事基地的關閉和駐軍的減少,法國直接軍事介入非洲的能力被大幅削弱,在國際涉非安全事務治理中的話語權也必然大打折扣。不過這也有助於法國摘掉“非洲憲兵”的帽子,改善法國國際形象。法國通過加強對非洲國家的軍事培訓、裝備合作,可繼續影響塑造非洲國家的安全觀念和國防軍事體系。與此同時,依託吉布提軍事基地,在重大危機發生時法國依然可以快速響應,維護本國在非利益。

  政治上走出法語非洲,將目光投向整個非洲大陸。近年來,法國開始加大對英語國家的攻勢,南非、肯尼亞、尼日利亞等非洲英語區大國領導人成為馬克龍的“座上賓”。與法語非洲國家相比,法國發展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沒有“歷史包袱”,而且法國也看重英語非洲國家相對穩定的營商環境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法國積極參與非洲抗疫、減債、危機斡旋等事務,將自身塑造為北方國家與全球南方的“橋梁”。如2021年5月,馬克龍在巴黎主持非洲經濟融資峰會,呼籲國際社會加大對非疫苗和減債援助。法國還積極參與斡旋非洲熱點問題。法國還是最關注剛果(金)東部衝突的西方國家,曾多次與剛果(金)與盧旺達兩國領導人通話,並促成兩國領導人會晤。

  經濟外交超越援助思維。法國是非洲重要的援助國,過去二十年,法國在非洲的經濟影響力受到新興經濟體的極大挑戰,其在非洲進口的市場份額從2000年的11%縮水至2023年的3.2%。為扭轉這一趨勢,法國連續幾任總統都提出要推動對非“經濟外交”,超越傳統援助思維,為法國企業赴非投資提供更強力的政策支持。馬克龍第一任期曾提出多個支持法非經貿合作的倡議,第二任期再度明確法國將在非洲實現新的“經濟雄心”,將動用國內和歐盟資源拉緊法非經貿合作紐帶。如法國將在歐盟“全球門戶”框架下加強與非洲的基礎設施項目合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在對非投資、企業本土化經營方面擁有極大優勢。法國是非洲第二大投資國,2023年對非直接投資存量達540億美元,僅次於英國。法國企業在非設立了約2500家公司,道達爾、波洛萊、法國電信等公司對非洲能源、港口、物流、電信等領域深耕多年,憑藉語言文化、法律制度等紐帶在北部、中部和西部非洲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由於歷史因素,法國與非洲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歷史根基,法語目前仍是非洲21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在全球3.43億法語使用者中,超60%居住在非洲。法國在殖民時期在非洲強制推廣法語教育,非洲許多國家的教育體系甚至直接沿用法國模式。法國還通過“法語國際組織”強化法國與非洲的文化紐帶,通過在非洲設立的法國文化中心、研究機構等影響塑造非洲國家的精英節能。很多非洲國家的領導人有過在法國留學或接受培訓的經歷。如今法國仍是非洲學生海外留學的首要目的地,202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赴海外留學的學生中有14%選擇法國,202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赴法留學人數同比增長9%,凸顯法國高校對非洲仍具有較大吸引力。

  近年來,部分非洲國家掀起“文化復興”浪潮,要求去除本土文化中的殖民符號,如阿爾及利亞、馬裏等國都在推行阿拉伯語和本土語言教育,逐步降低法語對本土教育體系的影響。儘管如此,法語和法國文化的烙印在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這也恰恰體現了法國對非文化滲透的複雜性。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非洲研究所副所長)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