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熱觀中國AI新機遇

2025-03-04 15:22:39 來源: 《環球》雜誌

 

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大皇宮拍攝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現場

文/《環球》雜誌記者 李彥南(發自羅馬) 張兆卿 丁英華(發自布魯塞爾)

編輯/劉娟娟

  2025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作為世界兩大重要經濟體,中歐在經貿往來、新能源綠色發展、數字應用、人文交流等領域深化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歐洲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前沿技術突破增添發展新勢能

  歐盟委員會202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為促進歐盟經濟發展、提高自身競爭力,歐盟應當加強研究、創新和持續投資新技術。如今,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技術領域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熱潮,從政府到企業,從投資、應用到合作,人工智能領域熱度不斷上漲。不久前在法國巴黎舉行的2025年人工智能行動峰會上,中國、法國等十多個國家簽署有關人工智能的國際聲明,承諾以開放、包容和合乎倫理的方式開發人工智能技術。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網絡和數據安全研究室博士研究員林穎認為,中國在生物技術、5G與6G、納米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均已有新突破。中歐可重點加強上述領域合作,不僅能夠互利互惠,還能進一步深化雙方科研人員交流,助力各自技術進步。

  年初以來,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的出現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熱議。與美國人工智能企業OpenAI研發的ChatGPT相比,DeepSeek的獨特優勢在於通過改進算法有效節省了算力;其次,DeepSeek公開項目源代碼,這意味着其他研發機構在研發人工智能大模型時都可以將DeepSeek作為基礎。隨着DeepSeek異軍突起,一些歐洲智庫專家&&,中國企業的發展經驗能為歐洲企業以有限算力和較低成本研發先進的人工智能模型提供可借鑒之路。

  林穎認為,在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人工智能正在為國際人工智能社區帶來更多合作可能。歐盟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和倫理審查方面擁有成熟的立法與經驗,而中國在快速規模化和商業落地上具備優勢,通過開放生態下的技術交流,中歐可在人工智能標準和規範制定上實現優勢互補,通過相互分享技術標準和監管經驗,可為全球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更穩固的規則基礎。

“新三樣”在歐洲:從出口到出産

  作為中國新能源技術的代表,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被稱為中國外貿出口“新三樣”。如今,中國新能源産業不僅展示出自身強大韌性,同時為歐洲發展提供良好機遇。

  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已在在歐洲市場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24年,歐盟仍是中國電動汽車的最大買家。與此同時,許多中國車企紛紛加快在歐洲設廠、實現産業鏈本土化的步伐。例如,比亞迪在匈牙利投資建設新能源乘用車工廠,預計2025年底正式投産;蔚來在匈牙利建設能源歐洲工廠;奇瑞在西班牙的合資工廠已有車型下線……

  專家認為,歐洲電動汽車企業高度關注中國市場的規模和潛力,而中國也期待在供應鏈領域與歐洲加強對接,並吸引更多歐洲投資,這種相互需求推動雙方在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的緊密合作。歐洲汽車産業有望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吸收借鑒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先進技術和創新理念,加速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産業轉型,進而提升整個歐洲汽車産業的發展活力與競爭力。

  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中國製造的鋰電池在全球市場同樣具有強大競爭力。近年來,中國鋰電池出海逐步從全球出口邁向全球製造,得益於歐洲&&鼓勵新能源産業在本土落地的政策,中國鋰電池企業加速海外設廠步伐。以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為例,其在德國建設的工廠已投入運營,在匈牙利的工廠預計今年投産,在西班牙的合資工廠預計2026年底投産。

  歐洲還是中國最大的光伏組件出口市場。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中國銷往歐洲的光伏組件總規模達到94.4吉瓦。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組件出口市場快速發展為全球各國實現綠色能源目標作出貢獻。歐洲尋求提高能源安全,對清潔、可負擔的電力需求日益增長,而中國光伏組件出口恰好滿足了其發展需求。

  互為主要貿易夥伴和投資對象的中國和歐盟,已經形成高度依存的經濟共生關係。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24年中歐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7858億美元,同比增長0.4%。投資合作方面,近年來中歐雙向投資流量持續增長,顯示良好勢頭。按照中方統計,2024年中歐雙向投資存量達2600億美元。

跨文化交流呈現新趨勢

  科技、經貿、投資合作的穩步推進為中歐雙方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而人文交流的深化正為加深雙方理解信任架起橋梁。

  2023年底,中國宣布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等多國公民實施短期免簽政策,極大簡化了歐洲民眾赴華手續,降低了出行成本。隨後,中國進一步擴大免簽“朋友圈”,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對包括保加利亞、黑山、馬耳他等9國公民實施免簽,並將免簽停留期限從15天延長至30天。

  隨着簽證政策的優化和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帶動,海外游客赴華熱情持續升溫。這不僅推動了中歐商貿往來,也大幅拓寬了文化交流、旅游探訪、學術互動的渠道,讓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能夠親身感受中國蓬勃發展的現實圖景。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共接待來自175個國家和地區的入境游客逾343萬人次,同比增長6.2%。

  國內社交媒體領域的中歐跨文化交流也呈現出新趨勢。受TikTok可能被封禁的影響,不僅美國用戶,歐洲用戶也大量涌入中國社交&&小紅書,越來越多的博主開始學習普通話、演唱中文歌曲,甚至玩起中國流行梗,與中國網友展開頻繁互動。小紅書的評論區逐漸成為一座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橋梁,充滿友好互動、幽默碰撞和新鮮體驗。

  中歐文化交流正以蓬勃之勢向戲劇、音樂、影視、動漫等多元領域縱深拓展。2024年,首個國産3A游戲《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全球銷量突破2800萬份,帶動國風游戲風靡國際市場。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熱映,海外預售火爆,進一步點燃全球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熱情。從春節慶典到唐裝漢服,從茶道琴棋到中國影視、游戲,中華文化正成為歐洲民眾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也在潛移默化間改變着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