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集體做多中國“科技紅利”
在位於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中科拜克(天津)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産人員在生物製劑車間工作(2月20日攝)
文/王豫剛
編輯/馬琼
“2025年將成為全球投資界重新認知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一年。”德意志銀行集團亞太區公司研究主管馬力勤(Peter Milliken)在一份報告中&&,中國的顛覆性創新力正重塑産業競爭格局,預計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將逐漸消失。
近期,摩根士丹利、瑞銀、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花旗集團、滙豐投資、德意志銀行以及法國巴黎銀行等機構也頻繁出現在A股上市公司的調研名單中。
“看多”正越來越多體現在行動上。在外資活躍的香港股市,2025年開年至2月27日,恒生科技指數以31.6%的漲幅領跑全球市場,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同樣漲幅較大。國際評級機構明晟(MSCI)中國指數也呈現穩健上漲趨勢,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關注。這些都反映了國際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價值的深層重估。
對中國價值新認知
2月以來,高盛、瑞銀、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紛紛開始重新審視中國企業,尤其是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的估值。
美銀證券分析師吳旖(Winnie Wu)等在最新研報中指出,深度求索(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性進展正推動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産價值進行全面重估,中國股市正從“可交易”轉向“可投資”。當前全球主要機構投資者對中國資産的配置比例尚處於低位,顯示未來存在顯著增持空間。這些機構不再像過去幾年那樣將中國資産僅視為短期交易工具,而開始重新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長期結構性機會,以獲取更穩健的投資回報。
德意志銀行最新發布的研報認為,中國在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已穩居全球領先地位,涵蓋服裝、鋼鐵、造船、電信設備、電動汽車等領域。中國知識産權的認可度不斷提升,並以空前的速度實現擴展。報告預測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將逐漸消失,盈利能力或因政策支持消費和金融開放而超出預期。
過去國際上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科技企業主要依靠模仿國外技術和規模優勢拓展市場。但隨着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領域不斷突破,這一認知正在發生巨變。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企業已從“跟隨者”轉變為“引領者”,深度求索、月之暗面等創新企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企業的技術突破不僅推動了國內産業升級,還為全球用戶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産品和服務。在機器人領域,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同樣取得了顯著進步。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更使中國成為全球綠色能源革命的重要推動者,在電動汽車和光伏技術領域佔據重要市場份額,並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
美銀證券研報認為,DeepSeek有潛力成為類似2014年阿里巴巴首次公開募股(IPO)那樣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其出現改變了中國科技股的敘事,有望激發新經濟企業集群效應,形成對經濟增長、就業和收入的廣泛樂觀預期,進而吸引全球長期資本回流中國市場。
這些技術創新和産業變革促使外資投行再次重新審視中國科技股的投資價值。隨着中國企業不斷在更多高精尖領域取得突破,其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角色愈發重要。對外資機構而言,投資中國科技股已不僅是選擇,更是又一次不可錯過的戰略機遇。
機構重估資産配置
多家機構研報指出,經過近幾年的調整,中國資産估值已顯著低於全球其他主要市場,尤其較美股更具吸引力。當前,美股估值處於歷史高位,而中國市場相對“便宜”。這種估值差異為全球投資者帶來獨特機會。隨着美聯儲加息周期臨近尾聲,全球流動性環境有望改善,資金或從高估值市場逐步流向低估值市場。在此過程中,中國市場的“估值洼地”優勢將更加凸顯,進而成為全球資本的關注焦點。
分析認為,中國市場較高的股息收益率,對於追求穩定收益的機構投資者無疑極具吸引力。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背景下,投資者正重新評估資産配置策略。中國市場憑藉高股息回報和長期增長潛力,為投資者提供了理想的風險對衝選擇。尤其在歐美市場波動加劇之際,中國市場的穩定性與發展潛力更顯彌足珍貴。
億萬富翁投資人大衛·泰珀,作為對衝基金投資者中著名的中國股票多頭,認為中國市場股票較美股被明顯低估。他在2024年9月下旬&&,美聯儲降息後他的一個重大押注就是全面增持所有與中國相關股票。言行如一,泰珀旗下Appaloosa管理公司的去年四季度持倉報告披露文件顯示,該對衝基金2024年四季度大幅增持了中概股和中國股票基金,截至12月底,其中國股票及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相關持倉在投資組合中的市值佔比已達約37%。
被譽為“逆向投資之父”的富達國際前總裁安東尼·波頓更在近期訪談中直言,目前市場上最具逆向投資價值的是中國市場。當前,全球幾乎所有市場都接近高點,而中國資産在低位。因此,投資中國無疑是最佳的逆向投資選擇,他很可能會賣出美國股票轉而投資中國資産。
全球最大上市對衝基金——英仕曼集團的多策略股票主管愛德華·科爾&&,中國股票極具投資價值,目前中國股票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加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潛力被低估,這兩大因素有望推動中國股市迎來投資反彈,成為今年表現最佳的市場之一。
根據高盛集團交易員報告,對衝基金凈買入中國股票的規模在2月中旬創下4個月來新高。
外資信心逐步增強
前期,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包括財政刺激、貨幣寬鬆和房地産市場定向支持等政策,不僅為經濟復蘇注入動力,也向市場傳遞出清晰而積極的信號。
在政策推動下,消費和服務業領域呈現明顯復蘇跡象。隨着居民消費信心逐步恢復,零售、旅游、餐飲等行業需求顯著回升,為整體經濟增長提供重要支撐。服務業活躍度的提升,不僅反映了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也進一步彰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這種基本面改善不僅讓國內市場看到希望,也為外資布局中國資産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年來,隨着國際局勢變化和地緣政治複雜化,部分國家提出産業鏈“去中國化”政策,試圖通過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從而實現“經濟自主”。儘管這些舉措對全球産業鏈格局産生了一定影響,但中國在全球産業鏈中的核心地位非但未被削弱,反而在新能源、半導體、高端製造等關鍵領域持續強化了優勢。這種不可替代性使得外資在進行全球資産配置時,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市場。
此外,中美關係沒有出現更劇烈惡化也為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注入積極因素,降低了投資者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地緣政治趨向穩定成為吸引國際資本的關鍵因素。而中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政策並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了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顯著提升中國在全球投資版圖中的吸引力。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華南美國商會2月26日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在華外商有意在未來數年拓展中國業務,把更多利潤用於在華投資。華南美國商會於去年10月11日至12月23日對中國南方地區的316家成員企業進行了調查,其中34%為美企,14%來自歐洲。調查結果顯示,受訪企業&&將從在中國獲得的利潤中拿出145.9億美元用於未來三到五年的再投資,這一數字比上次調查時增長了33.18%,凸顯了外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潛力重拾信心。
種種跡象表明,外資投行正轉向“看多”並“做多”中國資産。這一趨勢背後既有對短期市場因素的綜合評估,更在深層次反映出對中國在全球經濟中長期地位的戰略性認可。
(作者係北京合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