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拉美軍事布局,美國恐適得其反

2025-02-07 14:07:31 來源: 《環球》雜誌

 

2024年12月20日,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和平花園”公墓,衛兵在“全國哀悼日”活動上鳴槍,悼念在35年前美國入侵時遇難的同胞

文/季澄

編輯/黃紅華

  西班牙《起義報》近期刊登題為《華盛頓在拉美的軍事威脅》一文,披露美國在過往幾年發動對拉美國家的外交-軍事攻勢,美國在拉美的軍事基地數量,以及在該地區開展多樣化軍事行動的頻次均呈顯著遞增態勢,致使拉美乃至整個西半球面臨來自美國的軍事威脅和潛在入侵風險。

  美國近年來在拉美展開的一系列軍事布局,已經讓拉美國家對美國在“大國競爭”視閾下重拾“門羅主義”,強化對拉美軍事干涉與控制深深憂慮,激起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強烈反對。

加快推進體系化軍事布局

  憑藉在歷史和現實地緣政治中累積的有利條件,美國在拉美長期享有“強大且可靠”的軍事存在。然而,為應對新一輪“粉紅浪潮”(指20世紀末以來拉美多國普遍由左翼政黨執政的現象)對其在拉美主導地位的“衝擊和侵蝕”,美國開始着手以軍事基地建設為依託,以兵力的動態化運用為重點,加快推進“分散化、多元化和體系化”軍事布局,以實現“形散神聚”的資源配置效果。

  首先,兼顧“穩存量”和“促增量”,打造覆蓋整個拉美地區的軍事基地群。

  數量龐大的軍事基地是美國向拉美投射力量的硬核資産。截至目前,美國在拉美共有約76個軍事基地。此外,美國還在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荷屬阿魯巴島和庫拉索島、古巴(關塔那摩灣)等地保有數量不等的軍事基地。這些基地通常比鄰拉美重要陸地或海上交通線,被視為美國不願、也不能捨棄的軍事樞紐。

  在確保存量的基礎上,美國試圖利用拉美局部地區右翼政治力量處在相對活躍期的“契機”,進一步擴充軍事基地數量和實際使用權限。2024年4月,美國時任南方司令部司令勞拉·理查森與阿根廷總統哈維爾·米萊共同宣布,美阿兩國將在阿境內的烏斯懷亞市建立聯合海軍基地。同年,在拜登政府的施壓下,厄瓜多爾新任總統丹尼爾·諾沃亞承認厄美兩國此前簽署的《部隊地位協議》依然有效,允許向美國開放加拉帕戈斯群島,用於艦船靠泊、訓練和演習等活動。

  拉美基地群的存在和擴張,將與西向的夏威夷基地群、東向的歐洲基地群,以及北向的阿拉斯加基地群形成呼應之勢,共同撐起一張以美洲大陸為主幹,同時串聯三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廣域軍事安全網。

2024年12月31日,巴拿馬民眾在首都巴拿馬城參加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25周年紀念活動

  其次,以深化與拉美主要國家聯演聯訓為抓手,強化在拉美地區的動態兵力運用。

  雙邊層面,美國在2024年5月相繼與巴西、阿根廷展開聯合軍演。在與前者的演習中,美軍F-35戰機成為首架飛越巴西領空的第五代隱身戰機;與後者,兩國海軍演練了戰術編隊航行、防空反潛,以及人員和物資轉運等科目。

  多邊層面,美國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思路,邀請墨西哥、巴西、哥倫比亞、智利等6個拉美國家參加“環太平洋2024”海上聯合軍演,其中巴西是首次受邀參加。而作為重啟在拉美海上任務的重要環扣,美國海軍“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編隊實施“南方海域2024”行動,在2024年4月至6月間對厄瓜多爾、阿根廷、秘魯等國家展開密集港訪,並邀請所在國軍官登艦參觀交流。

  為實現美軍“平衡兩極”(北極和南極),加快推進南極地區軍力建設步伐的主張,美國海軍積極參與在哥倫比亞、巴西和秘魯等國舉辦的為期2年的極地破冰訓練交流項目。此外,美國陸軍第10山地師、海軍陸戰隊第1師等作戰單位擴大與智利和阿根廷關於聯合開展高寒山地訓練的頻次和規模,以提升美軍極地作戰能力。

  第三,以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為幌子,渲染與拉美國家外交關係中的“軍事化”色彩,借機擴大在拉美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

  經秘魯國會批准,由美國陸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約600名軍人組成的“安保部隊”,於2024年11月攜帶武器裝備進入秘魯,並按計劃部署在利馬、皮斯科和奇克拉約,以便為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提供“行政、後勤和安全”支持。秘魯政府還授權美軍可在不超過原定駐留期限的前提下,根據任務需要適度延長駐留時間。美軍的行為引發包括秘魯本國在內的各界人士對東道國主權和獨立性遭受侵犯的質疑。

  而在委內瑞拉與圭亞那圍繞埃塞奎博地區的領土爭端進入階段性激化之際,美國重操“借力打力”慣用伎倆,重申其對圭亞那主權的堅定支持。美國南方司令部更是以“強化安全夥伴關係,促進區域合作和互操作性”為由,與圭方舉行聯合空中演習,並承諾與圭國防軍繼續就防災減災、空中和海上安全等議題開展合作,妄圖借此延伸在拉美的軍事觸角。

背後暗含多重考量

  美國強化在拉美軍事布局,其意圖和動機已超越單純的軍事與安全範疇,是在“大國競爭”背景下通盤權衡考量的結果。

  覬覦拉美豐富的自然資源儲量,作為確保美國國防産供鏈安全,推動國防科技創新的重要物質支撐。

  2024年,美國國防部相繼發布《國防工業戰略》和《國防工業戰略實施計劃》,將確保國防産供鏈韌性,協調盟伴降低對潛在對手關鍵原材料的過度依賴,作為提升自身武器裝備製造能力的關鍵。拉美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尤其是對於國防生産至關重要的稀有金屬資源,成為美國優先爭奪的對象。已卸任的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勞拉·理查森曾在多個場合毫不隱晦地指出,“拉美地區的石油、黃金和銅等資源儲量十分可觀,且擁有全球31%的淡水資源儲備”。同時,“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三國的鋰礦儲量更是佔到全球已探明總量的60%”,“這與美國的國家安全和技術發展休戚相關,必須保持對拉美的密切關注”。

  美國對拉美在維護自身國家安全中的負面認知和消極情緒顯著上升,成為強化在該地區軍事布局的直接動因。

  在非傳統安全領域,近年來在國內右翼民粹主義和極端保守主義的推波助瀾下,美國愈發將非法移民、毒品走私和跨國有組織犯罪等困擾本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的主要源頭歸咎於拉美,這種“內病外治”的趨勢在2024年美國選舉季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傳統安全領域,美國對域外大國進入拉美,威脅其在該地區的主導優勢地位高度警覺。伴隨美西方在烏克蘭危機中持續加碼對俄羅斯全方位施壓和制裁力度,俄方將密切與加勒比地區國家的防務與安全關係,作為實施“外線非對稱制衡”戰略的有效選項。2023年7月和2024年6月,俄海軍艦艇編隊兩次訪問古巴,觸發美西方敏感神經並採取針鋒相對的反制舉措。在糾集法國、加拿大等國海軍跟蹤監視俄編隊行蹤的同時,美國不顧古巴政府的強烈反對,先後派遣“帕薩迪納”號和“海倫娜”號攻擊核潛艇強行進入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進行“武力展示”行動。

  “門羅主義”在“大國競爭”視閾下的回歸,是美國強化在拉美軍事布局的根本原因。

  美國前國務卿約翰·克裏曾在2013年宣布“門羅主義時代已告結束,美國將不再干涉美洲國家事務”。但事實上,經過粉飾和翻新的“門羅主義”仍大行其道,並逐漸形成以對內強化“干涉和控制”、對外加大“遏制與排擠”為主要特徵的“新門羅主義”。相較於舊版“門羅主義”將傳統歐洲列強作為主要警示對象,“新門羅主義”將域外大國作為重點排擠和打壓的目標。對此,美國軍方高官拋出他國“進入紅色20碼區”等奇談怪論,肆意歪曲抹黑他國在拉美的正常活動,逼迫地區國家選邊站隊,進而為美國在拉美重塑於己有利的排他性政治、經濟和安全架構鋪路。

逆流而動引發反彈

  距美國政府發表“門羅宣言”已逾200年,宣言中提出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允許歐洲染指”的思想,為美國公然干涉拉美事務,策劃併發動針對拉美國家的入侵,進而奪取西半球霸權提供了理論依據。

  歷史數據顯示,自美國建國伊始至2019年,美國在全球發動了約400次軍事干預行動,其中有34%發生在拉美地區;1898年至1994年,美國在拉美策劃並實施了至少41起政變,相當於每隔28個月一次。拉美因此一度淪為美國擴張領土、掠奪資源、操弄政治和軍事干預的“重災區”。整個拉美地區的歷史,也因此被視為一部與美國之間“干涉與反干涉”、“控制與反控制”的“抗爭史”。

  時過境遷,伴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作為“全球南方”重要板塊的拉美地區,其戰略自主意識、聯合自強意願和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已大大增強。

  面對美國以“應對非法移民、強化邊境管控”為由而對拉美部分國家展現出的敵視態度,洪都拉斯總統希奧瑪拉·卡斯特羅警告稱,該國或將考慮改變與美國在防務安全等領域的合作政策,甚至不排除要求美軍撤離在洪都拉斯境內的軍事基地。同時,針對特朗普政府對巴拿馬運河的覬覦之心,巴拿馬外交部長馬丁內斯-阿查近期重申該國總統穆利諾此前的立場,“巴拿馬運河主權是巴拿馬人民鬥爭史的一部分,是不可逆轉的勝利成果”,巴方將根據事態的發展和變化作出必要決策。

  由此可見,美國不再是能夠單方面掌控美拉關係走向的決定性因素,拉美也不再是美國護持全球霸權的“後院和屏障”。倘若美方仍抱殘守缺,執意從“門羅主義”的立場和原則出發來處理拉美地區事務,勢必遭到拉美國家強有力的政策反彈。

  (作者係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