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堵城”:“摩的”的速度與激情
2017年5月27日,在泰國曼谷,一名“摩的”出租車司機檢查進水的車輛
文/《環球》雜誌記者 高博 陳倩慈(發自曼谷)
編輯/馬琼
在泰國首都曼谷,無論是城市主幹道,還是街頭巷尾的小路,隨處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摩托車。風馳電掣的摩托車大軍絕對是曼谷的一道風景線,行走在大街上,常能聽到摩托車“轟隆隆”加大油門“炸街”的聲音。
在曼谷路口等紅綠燈時,你會發現車流前面往往是成排的摩托車。待紅燈轉為綠燈,騎手們迅速加大油門疾馳而出,很快便消失在視線之中,這也是摩托車大軍最壯觀的時刻。對很多游客來説,在曼谷搭乘“摩的”,體驗一次“速度與激情”是一定要打卡的事情。
“騎摩托車出行一天能辦20件事”
在曼谷生活得越久,越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割裂”——馬路的一側是繁華的、充滿設計感的高端商場,但另一側很有可能是雜亂的電線桿和流動的小攤販;馬路上經常堵得水泄不通,汽車龜速前行,摩托車則在車流中見縫插針、極速飛馳……
曼谷是有名的“堵城”。在一些榜單上,曼谷是全球擁堵指數最高的城市之一,開車出門被堵在路上是常態。所以比起四輪汽車,機動性更強的兩輪摩托受到不少泰國民眾的青睞,曾有人調侃説,“在曼谷開車出行一天只能辦1件事,而騎摩托車出行一天能辦20件”。
泰國是全球摩托車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皮尤研究中心一項調查顯示,在人口近7000萬的泰國,有超過2200萬輛摩托車,約87%的泰國家庭擁有至少一輛摩托車。
這些摩托車擁有者中相當一部分是職業“摩的”司機,他們戴着頭盔,身着鮮艷的背心,載着乘客穿行在車流中。與其他交通方式相比,搭乘“摩的”主要優勢在於其速度和實用性。
52歲的曼谷“摩的”司機沙麥,從事這一職業20多年了。這是沙麥主要的收入來源。“我每天都會出車,乘客的出行高峰在早上,所以我們一般在早上7點前就開工,晚上10點左右收工。一天下來能掙七八百銖(1泰銖約合0.21元人民幣)。”沙麥説。
在曼谷,辨認這些“摩的”司機很容易,他們一般身穿橙色馬甲,胸前挂着證件,上面寫着他們的名字、車輛、駕照等基本信息。這些“摩的”司機一般聚集在地鐵、公交站、商場、公寓樓等比較固定、人流量相對較大的站點。
沙麥説,成為一名職業“摩的”司機並不容易,他們需要考取駕照,在交通運輸部門註冊認證,支付一定費用獲得許可後才能獲得橙色馬甲。
雖然很辛苦,但沙麥對於自己的職業充滿了自豪感。“這是一份頗具自由度和彈性的職業,曼谷經常堵車,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將乘客快速安全送達目的地。”沙麥説,“如果乘客不趕時間,並且距離短的話他們可能會選擇步行,所以只要選擇了我們,我們就要安全地將乘客送達。”
不過,大量摩托車和汽車混雜在一起,也帶來交通事故風險的提升。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泰國是全球摩托車事故最多的國家之一,有超過74%的道路交通事故和摩托車有關。這也增加了管理難度。為此,曼谷在一些主要路口採取延長紅燈時間的形式來控制交通流量,但這也導致部分路口常出現紅燈等待時間長達幾百秒的情況。
網約“摩的”服務來了
近年來,隨着網約車業務的發展,格拉佈公司(Grab)、博爾特公司(Bolt)、LINE MAN等在泰國比較火的網約車&&,嗅到了網約“摩的”服務的商機。
網約“摩的”這種模式,為泰國民眾短途出行帶來了便利。泰國青年汶頌家住曼谷市素坤逸區。他説,素坤逸這一帶小街巷比較多、路比較窄,傳統“摩的”一般停靠在人流量比較大的站點攬客,所以要打傳統“摩的”,一般需要步行一段距離走到站點才行。
“現在格拉布、博爾特等網約車&&推出了網約‘摩的’服務後,我在手機上下單後,網約‘摩的’司機會直接開到小區門口,這比以前走到站點打傳統摩的方便多了。”汶頌説。
網約“摩的”服務也為當地百姓提供了靈活的就業機會。不僅是出行,人們選擇訂餐、同城快遞等服務時也經常選擇網約“摩的”。一些受訪司機&&,網約車&&還會給他們提供頭盔、統一工裝等,他們只需找個涼快的地方,打開手機等待訂單。以前,他們往往要在烈日下長時間停在站點等待乘客,網約“摩的”&&出現後效率大大提高。
汶頌告訴《環球》雜誌記者,以往“摩的”司機還沒有實行規範化管理,司機和乘客之間時不時會發生衝突,不少乘客也擔心有安全問題。網約“摩的”出現後,一旦發生事故,司機和乘客在&&登記的信息將發揮重要作用。網約車&&提供的網約“摩的”服務增加了乘客和司機的安全感。
但對沙麥這樣的傳統“摩的”司機來説,網約“摩的”的出現也給他們的生意帶來不小的影響。沙麥&&,一些原先會選擇他們的乘客,現在通過格拉布、博爾特等網約車&&下單,網約“摩的”搶了他們不少客源,導致傳統“摩的”司機甚至會和網約“摩的”司機發生肢體衝突。近年,曼谷發生多起傳統“摩的”司機聚眾抗議網約車&&事件,有人建議政府考慮未來協調各方利益。
摩托車電氣化起步、加速
近年來,泰國政府大力擁抱電動汽車,計劃到2030年將該國電動汽車産量提高至汽車總産量的30%。同時,由於對多數泰國人來説,以摩托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短途出行方式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因此政府也大力提倡以電動摩托車替代燃油摩托車。
I-Motor是一家泰國本土電動摩托車品牌,目前在泰國擁有超過40家經銷商。I-Motor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電動摩托車與燃油摩托車的優缺點,他&&,電動摩托車環保節能,能減少空氣污染,電力成本通常低於燃油,維護費用也較低。但電動摩托車的電池成本高,導致整車價格高於燃油摩托車,同時由於泰國目前充電設施不足,充電站數量有限,目前的電池技術也尚未完全滿足長距離出行需求,這些都影響了用戶體驗。
對於電動摩托車等新技術産物,沙麥目前也持觀望態度。他&&,首先是對電動摩托車續航能力存在擔憂,“不像油車加油很方便,要是沒電了都不知道去哪兒充電”;其次,他個人更偏愛傳統摩托車啟動時的引擎聲,“電動的聽不見聲響”。
I-Motor公司負責人&&,目前I-Motor在泰國銷售兩種型號的電動摩托車,每月銷量200&左右。據統計,2023年泰國摩托車年銷量達180萬輛,雖然市場份額仍然較小,但該負責人相信,在泰國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增長雙重推動下,電動摩托車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前隨着泰國電氣化轉型正在加速,已經有中國的電動摩托車品牌嘗試進入泰國市場。2022年5月,中國電動車企業&鈴和泰國國家能源技術中心、泰國電力局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泰國摩托車電氣化轉型。此外,雅迪、極核等也在積極布局泰國市場。
I-Motor公司負責人&&,與電動汽車在泰國的發展相比,摩托車在泰國的電氣化剛剛開始,這意味着有相當長髮展的時間,也意味着未來拓展更大的市場。泰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泰國電動摩托車年産量達到67.5萬輛。
該負責人認為,為實現這一目標,泰國需通過規模化生産和技術革新,進一步降低電池和整車成本,從而提升電動摩托車的價格競爭力,同時,需增加充電站數量,推廣電池更換服務,來提升用戶便利度。此外,政府通過採取關鍵性措施,如提供購車補貼、實施稅收優惠等政策,進一步鼓勵消費者選擇電動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