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背後的隱形力量

2024-10-29 09:40:48 來源: 《環球》雜誌

 

在美國芝加哥,哈里斯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言

/《環球》雜誌記者劉麗娜

編輯/胡艷芬

  “哈里斯就像一個提線木偶,有大約1000個(操縱者)在做決定,我可能認識其中大多數人。”107日,美國知名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在接受福克斯電視台主持人、媒體大V卡爾森採訪時公開曝料。

  提線木偶,又稱傀儡。馬斯克所指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傀儡説”,揭示了當前美國選舉政治的“表演時代”特徵。即便是實力超強的共和黨人特朗普,也要受背後力量的擺布與制約。

  長期以來,在美國選舉政治中,有5支社會力量具有強大的政治議價能力,其相應組織與關鍵人物歷來是大選雙方力爭的對象。《環球》雜誌記者將這些力量概括為5個字:“財、商、勞、智、教”,即以華爾街金融界為代表的財團界、工商企業界,以幾大工會組織為代表的勞工界,包括智庫、媒體和學者在內的知識界,以及宗教界。

  此外,還有所謂“深層國家”等錯綜複雜的隱形力量。每次大選,兩黨都會重點針對這些力量,進行深度社會動員,展開激烈爭奪。同時,這些力量也以滿足自身利益訴求為目的與競選人做交易,從而影響美國未來政策走向。

財團界:“肥貓”兩邊下注

  眾所周知,美國力量的一大支柱是金融業,其重要金融機構的掌權者被稱為華爾街的“肥貓”。有觀點認為,華爾街歷來是民主黨的重要票倉。不過,按照資本的邏輯,歸根到底,華爾街資本家押注的是政治得勢者。

  根據美聯儲最新數據,截至331日,美國大銀行(總資産規模在3億美元以上)總數為2146家,合計資産為22.16萬億美元。資産規模在1000億美元以上的超大型銀行(需要系統性風險監管的銀行)有29家(20213月底時為31家),資産超過5000億美元的“大不可倒”銀行有8家(合計資産約11.3萬億美元)。資産超過萬億美元的頭部四大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花旗銀行)總資産接近9.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3%,其中,摩根大通一家銀行總資産就達到3.5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印度2023年的國內生産總值(GDP)。

  近年來美國政府的宏觀政策利好華爾街大銀行。根據公開數據,2023年華爾街六大投資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富國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股票價格平均上漲18%,其中摩根大通股價漲幅達31%,成為最大贏家。

  被稱為美國金融界“影子總統”的華爾街大佬、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今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對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特朗普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是正確的”。他的這句話被解讀為對特朗普的審慎支持。而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期間,戴蒙曾明確説,特朗普無法連任。

  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在紐約出生長大,與金融資本關係密切。他在總統任期內曾以放鬆對金融業監管以及減稅等政策籠絡華爾街,今年以來的公開言論表明,特朗普對華爾街的立場沒有重大改變,他多次&&會繼續給富人減稅。

  民主黨方面更是歷來依賴華爾街支持。拜登政府延續了特朗普政府較上屆政府更為寬鬆的金融監管政策,過去三四年,美國金融業繼續繁榮,美聯儲監管的2000多家大銀行總資産增長約8%。從202111日到20241021日,在華爾街股票市場上,道琼斯工業指數從29982點漲至42931點,累計漲幅約43%,今年初以來的漲幅已近14%

工商界:分裂而又務實

  在美國工商界,對總統大選議程影響大的幾支力量包括硅谷科技界、能源業、軍工産業等。有分析認為,這次特朗普最引人注目的支持者不是“憤怒的藍領工人”,而是美國最成功的富人和硅谷精英。

  今年3月,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情咨文中呼籲對任何資産超過1億美元的個人徵收25%的富翁稅。他還&&要將公司所得稅率從21%提高到28%,並削減特朗普時代的富人減稅計劃,指責對富人的減稅措施導致聯邦債務膨脹。分析人士認為,民主黨給富人加稅的政策取向不利於其與工商界的關係。

  對於科技界,特朗普自2016年當選總統後就非常重視,對其採取恩威並施的手段。在任期間,他曾多次召開科技界大佬會議,請科技界支持政府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多次發起針對一些科技大企業的反壟斷行動。

  美國的科技巨頭很多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而加州被認為是民主黨的大本營,硅谷是“自由主義的堡壘”,但如今,很多科技精英對特朗普持開放態度。

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公告牌音樂獎頒獎典禮上,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開場秀上表演

  在美國科技界對本次大選影響最大的當屬“超級人類”馬斯克。就在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克還公開&&,“非常清楚,我不會向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捐款”。然而到10月,馬斯克開始表明立場,高調參與特朗普的選舉集會,並提出前所未有的在搖擺州公然懸賞“拉選票”行動。有評論認為這是赤裸裸地賄賂選民,但依據美國現有法律,似又無法將其定罪。從某種程度上講,馬斯克一人就是一股強大的背後力量。

  能源業方面,根據美國《時代》周刊今年4月的一篇文章,特朗普將繼續支持傳統的化石能源業,石油、天然氣等産業選民會繼續作為其票倉。相比之下,拜登努力支持的新能源業目前在美國的力量仍無法與傳統能源業抗衡。

  軍工業方面,特朗普任內沒有發動戰爭,而民主黨政府目前參與的俄烏和中東兩大戰事,刺激了美國戰爭經濟,軍工業訂單供不應求。這從另一方面表明,軍工業對本次大選的影響有所減弱。無論誰上&,都不會影響未來一段時間的賺錢機會。

勞工界:政治議價力有所下降

  新冠疫情以及通貨膨脹因素,使美國的勞工組織一度增加了政治議價籌碼。無論是在任的民主黨,還是挑戰者共和黨,都在全力拉攏美國各大工會等勞工階層的組織。

  2023年秋天,美國工會舉行了為期46天的激烈罷工,一時間對拜登政府造成很大壓力。當年926日,拜登抵達密歇根州,參加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舉行的罷工,訪問了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927日,美國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發表聲明説,美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總統現身罷工糾察線的場景。

  今年3月,拜登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演講,提到了UAW主席肖恩·費恩。這被認為是民主黨政府向美國勞工界示意要關注他們的利益。

  9月,美國波音公司和國際機械師和航空工人協會(IAM)舉行罷工,涉及3.3萬名工人。這是波音近16年來爆發的首次大規模勞資衝突。101日,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30多個碼頭的數萬名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漲薪,反對港口機械設備自動化。

  勞工是美國民主黨的關鍵選民群體。在美國大選日益臨近的時刻,白宮雖有權力阻止工人罷工、避免更大經濟損失,但始終慎於出手干預。《紐約時報》報道,兩年前,拜登因援引法律阻止鐵路工人罷工而激怒工會活動人士,因而在此次干預罷工問題上更趨保守。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把美國勞工面臨一些挑戰的問題甩鍋給中國,企圖轉移壓力。比如,民主黨政府今年提高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産、半導體以及鋼鋁、港口起重機、個人防護裝備等産品的加徵關稅,並對中國造船業採取貿易保護措施。

  特朗普則表達了比民主黨政府更激進的遏華貿易政策。據美國《財富》雜誌網站25日報道,他在今年2月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説,如果自己贏得大選,就會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60%甚至更高的關稅。

知識界:傾向明顯但影響力式微

  媒體、智庫、學術界、娛樂界也是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重要力量。有關統計顯示,教育水平越高的群體,尤其是自由派知識分子整體上反感特朗普,認為他是“反智”的代表。

  在美國主流傳統媒體中,除了福克斯電視台是特朗普的“忠粉”外,多數媒體和媒體人傾向於反對特朗普。

  美國知識界尤其是大學文科領域,更是幾乎一邊倒支持民主黨。據美國Semantic學者集團20217月發布的一項研究,針對30個州的116所社區大學的12372名教授進行的黨派傾向調查顯示,支持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比例為8:5.1,表明在社區大學層面,民主黨更受歡迎。

  根據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米歇爾·朗伯特近年做的一次調查,在66所美國頂級大學的人文社科學院擁有博士學位的5197名全職教授中,壓倒性多數傾向於支持民主黨,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比例為12.7:1;在約一半的受訪大學中,共和黨的這一數據甚至是零。

  不過,所謂主流媒體和自由派知識界儘管“嘴巴大”,無奈人數少,在一人一票的投票中,尤其是新媒體崛起的背景下,其政治影響力也在減弱。

  在娛樂界,910日,美國知名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霉霉”)對哈里斯的助選,帶動了大量年輕人和女性的選舉熱情,引來支持特朗普的馬斯克嘲諷。而馬斯克與斯威夫特在社交媒體上的論戰,甚至被解讀為本次總統選舉的“決定性之戰”。

  美國智庫界多數為兩黨分別操控,在特定時機成為選戰工具。10月,一本名為《卡馬拉·哈里斯的成就》的書登上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書的內容基本為空白,意在嘲諷哈里斯缺乏作為。幾乎與此同時,資深美國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在其新書《戰爭》中披露,特朗普自20211月離開白宮以來,一直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保持着密切&&,甚至已經交談了7次。有評論稱,此書引發了公眾對特朗普“通俄門”的擔憂。

  在流媒體、新媒體、社交媒體領域,美國人的政治傾向則千差萬別。據統計,美國年輕人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平均超過4小時;美國一些政客極力打壓的TikTok,擁有1.7億美國用戶,這使得社交媒體成為兩黨大選爭奪的新戰場。特朗普今年3月在一次表態中反對扼殺TikTok,這背後既有資本力量的影響,也表明特朗普有意討好普通選民。

宗教界:基督教福音派力圖重塑美國價值

  特朗普贏得2016年美國大選,基督教福音派的支持功不可沒。在今年的總統大選中,福音派繼續將特朗普作為代言。

  222日,特朗普在國際基督教媒體大會上發表題為“讓信仰和家庭重新成為美國生活的中心”的演講。他強調,美國正在被激進的左翼政治階級摧毀,他們已經變得傾向共産主義、馬克思主義甚至法西斯主義。一位研究美國宗教問題的資深專家指出,特朗普所指的“共産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並非指中國,而是譴責像美國參議員桑德斯那樣的所謂“白左”,這些人相信經典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價值。

  該專家&&,基督教福音派自詡代表着美國精神的關鍵內核,他們認為民主黨在價值觀上已經崩壞,而特朗普領導的共和黨更能幫助他們“奪回”國家。特朗普認為,美國社會撕裂的原因是丟掉了基督教的價值觀。如果沒有基督教價值觀,美國體系就會徹底癱瘓。美國的衰落是道德和精神支柱的垮&。隨着移民和人口結構變化,基督教原則崩潰,美國將無法再同化新移民。

  美國歷來是個高度宗教化的國家。但根據美國蓋洛普公司20214月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只有47%的美國民眾&&他們是各種宗教場所的成員。這是自80多年前蓋洛普開始記錄該項調查數據以來,這一比例首次降至50%以下。但也有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的美國受訪者&&,他們仍相信上帝或其他更高的力量。只有大約4%的美國人稱自己是無神論者。

  2016年,外界普遍認為有約81%的美國白人福音派投票給了特朗普。美國公共宗教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白人福音派在美國人口中的比例已經從2006年的23%降至2020年的14%。不僅如此,該研究所的研究還顯示,在所有可識別的美國宗教團體中,白人福音派最老齡化。隨着其影響力逐漸衰弱,可能會增加相應重要政治人群的焦慮。

  受訪專家認為,特朗普想重建美國信仰的目的很難達到。不過,能夠得到基督教福音派的再度支持,對他的競選仍有重要幫助。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説,他擔心今年美國總統選舉時會發生“內戰”,由於價值觀的激烈衝突,雙方在選舉結束後互不承認選舉結果,導致美國內不可設想的暴力衝突。

“深層國家”:暗黑能量繼續聚集

  “深層國家”是美國的一股特殊的政治力量,用於描述在&面下發揮巨大影響力的政治勢力。國際關係學界認為,冷戰期間,美國為對抗蘇聯形成了綜合外交、軍事、經濟、情報等各方面的勢力;冷戰結束後,這股勢力要為自身的存在尋找理由,便持續對外樹敵,形成了強大的隱形力量複合體。

  在2016年大選前後以及總統任期內,特朗普誓言抽幹華盛頓的沼澤,即所謂“深層國家”。他曾多次説,“深層國家”是美國政治的大敵,而他本人要堅決與之做鬥爭。吊詭的是,在今年的選戰中,特朗普對“深層國家”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在公開言論中,特朗普不再把矛頭指向這股“暗黑力量”。有分析稱,這表明特朗普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與“深層國家”達成了交易。美國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近期在中國北京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時公開&&,這次美國大選最後的贏家將是“深層國家”,這是由美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綜合看美國大選背後的各種隱形力量,基督教福音派明確支持特朗普;主流媒體和自由派知識界大多數反對特朗普;其他幾支力量並沒有做出明確選擇,而是兩頭下注。透過隱形力量的多棱鏡,美式民主的虛偽和複雜性從不同側面折射出來。時至目前,美國大選結果固然值得關注,“米爾斯海默預言”更值得深思。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