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後妻有:用藝術為老去的鄉村減齡
這是8月1日在日本新潟縣拍攝的大地藝術節田間作品《為了許多失去的窗戶》
文/《環球》雜誌記者 程靜 胡曉格 歐陽迪娜(發自東京)
編輯/馬琼
向來被視為高雅之物的藝術,在與鄉土文化結合後,常常擺脫陽春白雪的印象,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本新潟縣、中國的江西浮梁縣等地,由於各類藝術家們的進駐,有些暮氣的鄉村再次顯示出活力。
隧道盡頭的峽谷倒映在水鏡中,被稱為“光之隧道”。這是中國建築師馬岩松在日本新潟縣十日町“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呈現的常設作品,其利用廢棄混凝土隧道改造而成,吸引了大量游客來打卡。
開始於2000年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已經舉辦到第九屆,今年的舉辦時間是7月13日至11月10日。作為以藝術激活鄉村的模範樣本,它帶動了日本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地方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熱潮。
用藝術激活經濟
位於東京西北方向兩個多小時車程的新潟縣主要産業為農業,為應對老齡化和人口流失帶來的鄉村凋敝,新潟縣出生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在地方政府資金支持下創立了大地藝術節,每3年舉辦一屆,在越後妻有地區760平方公里的鄉間設置各類藝術作品並舉辦活動,希望借助藝術的力量讓衰退的農村再顯生命力。
前不久,《環球》雜誌記者與大約300名游客搭乘主辦方巴士參觀了藝術節。
據非營利組織越後妻有裏山協動機構介紹,今年藝術節共有311件作品展出,其中包含200多件過去製作的永久作品。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利用當地資源,將裝置藝術融入農田、森林和村落,展現與大自然共生的理念。
記者了解到,雖然新潟縣常住人口下降趨勢並無明顯逆轉跡象,但藝術節的舉辦促進了包括游客、志願者以及一些藝術旅居者在內的人員流動。游客的到來,讓多條瀕臨停運的電車和公交線路得以繼續運營。依託藝術節&&開發的新潟縣大米、米酒等特色産品,也使相關産業實現了創新發展。
據介紹,截至2023年底,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節直接觀眾總計約500萬人,新潟縣十日町地區每年的觀光游客達到300萬人次。藝術節累計拉動經濟增長達數百億日元(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當地的旅館、餐飲、交通、農業、手工製造等産業因此獲益。
“在地性”是鄉建之本
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藝術家們受邀入駐,沉浸於當地生活,與居民深入交流,從而深刻理解地方文化精髓,並據此創作出與當地文化緊密交融的藝術作品。藝術節着重彰顯藝術的“在地性”,以此重塑鄉村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這被認為是大地藝術節成功的關鍵。
越後妻有地區地震頻發,藝術家內海昭子的作品《為了許多失去的窗戶》是一扇挂着窗簾的窗框,矗立在一座小山丘上。站在特設的觀賞&上,可以通過這扇窗眺望鄉村的四季風景,而“失去的窗戶”象徵着無數地震中損毀的窗戶,它不僅是對地震災難場景的一種隱喻,也承載着人們對於地震的深刻記憶與情感。
許多曾經廢棄的住宅和學校也因藝術家的改造煥發了新生。2005年,真田小學因為只有3名學生而面臨被撤銷,當時村落正在為如何利用校舍而苦惱。日本繪本畫家田島徵三了解到這一背景後,以真實存在的3名學生為主人公,用漂流木、果實為材料在真田小學再現了這所學校師生們的生活。
像這樣的藝術改造項目在越後妻有地區有很多。與《環球》雜誌記者同日參觀的室內設計師黃煌坦陳,由於預期過高,藝術節的一些作品並不如想象中驚艷,“但我們看的並不是藝術本身,我們看的是當地的文化。”這才是大地藝術節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支撐藝術節的不只是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還包括當地居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一些本地居民還作為合作夥伴,與藝術家攜手共同完成作品。日常運營中,村民還積極加入志願者團隊幫忙打理餐廳、宿舍、展覽空間,還有熱心人負責游客的組織與接待工作、為大家提供導覽服務。
在中國,基於日本大地藝術節模式,瀚和文化創始人孫倩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和江西景德鎮市浮梁縣分別發起了“藝術在樵山”“藝術在浮梁”項目。
2021年起,在江西省景德鎮浮梁縣臧灣鄉寒溪村史子園組,散佈在茶園間、舊屋裏和田野上的藝術品,共同獻上了一場名為“藝術在浮梁”的展覽,讓原本少有人問津的百人小村,變成門庭若市的“沒有屋頂的美術館”,每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藝術家駐村創作、村民以各種形式參與,共同借助浮梁的茶,千島湖的水、稻米等意象,講述因新安江水庫修建而移民建村的歷史,再現已經淹沒在水底的故鄉。
孫倩&&,藝術是講述當地故事的介質、工具和途徑,應把大地藝術節首先定義為一項系統性的地方文化工程。藝術節的基本邏輯是通過“為地域策展、在地化的藝術創作、在地長期發展”等一系列舉措,實現推動“以文化藝術帶動地域振興”的目的,“本地文化力強度,才是形成吸引力和長期價值的根本”。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向勇認為,中國地域遼闊,各地鄉村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稟賦各異,中國的本土藝術鄉建正在探索實踐包括日本大地藝術節模式在內的多元化路徑。而不管是何種形式,都應該注重藝術與鄉村文化的融合,尊重和理解鄉村的傳統文化和民俗信仰,警惕因過度重視藝術性而忽略了其功能性。
探索鄉村藝術生命可持續之道
儘管擁有較大影響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仍面臨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不穩定和運營挑戰等諸多課題。
該藝術節發展初期資金主要來自於新潟縣地方振興資金補助計劃。2006年補助計劃到期後,藝術節主要依賴來自日本文化廳的資金補助、地方居民的稅金以及一些企業贊助。儘管有多個資金來源,但由於文化廳補助每年需要申請且獲得的資助金額不確定,企業贊助的金額和持續性也難以預測,因此藝術節資金支持並不穩定。
據越後妻有裏山協動機構介紹,三年一屆的藝術節在舉辦期間的運營通常能夠盈利,但非藝術節期間游客數量較少,影響了整體收入。藝術節每年需進行作品維護,還要維持一支大概由50人組成的運營隊伍,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壓力。交通不夠便利、餐廳過少等游客反饋的問題,也由於經費問題無法立即得到解決。
孫倩透露,目前落地中國的大地藝術節主要由政府資金支持,期望能夠隨着藝術節品牌價值的增長探索出由社會資本參與甚至主導藝術節的可能性。
資金之外,由於藝術鄉建涵蓋藝術展示、鄉村治理以及産業融合等多個維度,人才和運營機制也是藝術節能夠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由於缺乏足夠的志願者和專業人員,藝術節的準備和執行工作常常面臨巨大壓力。裏山協動機構透露,由於海外游客大幅增加,包括英語、中文在內的各語種導游人才明顯不足。
在經歷了一段運營困難期後,2008年,越後妻有裏山協動機構這一非營利組織應運而生,將越後妻有藝術節3年展期間創作的藝術作品、設施和項目作為一個全年項目來運營。其主要任務不僅包括三年一度的藝術節,還包括藝術品的日常維護、組織展覽、研討會等活動、組織耕作和商品銷售、經營餐飲和住宿設施,以及宣傳推廣等工作。
向勇認為,中國有條件探索以多方主體協同合作為基礎的“鄉建共同體”模式:政府負責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包括研究機構、高校在內的社會組織通過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方式為鄉村提供智力支持和資源對接;企業作為投資者和運營者利用自身資金、技術和市場優勢參與鄉村項目的開發和運營;當地居民作為鄉村主體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只有可持續地將這些資源統合在一起,綜合運用政府撥款、企業捐贈、市場消費營收等多元收益,才能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