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國理政紀事|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18 09:22:32
來源:《瞭望》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字體: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産業。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旅游價值。

  安徽省持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突出“五大文化”特色涵養徽風皖韻源頭活水,布局“一區三圈四帶”實現全域旅游全域出彩,強主體、興業態、拓市場加速夯實支柱産業,以旅彰文為築牢文化自信根基貢獻安徽力量。

  2024年,安徽全省國內旅游人次、國內旅游花費同比增長7.4%、10.8%,入境旅游人次、國際旅游收入同比增長94.8%、124.1%。

  如果説以雄奇景觀聞名的山水資源是安徽文旅的天然“流量”入口,那麼“五大文化”則以鮮明的文化辨識度,構築起兼具徽風皖韻與時代氣息的人文高地,成為支撐文旅産業長遠發展的“留量”引擎。

  安徽以地域文化為核、自然生態為底,加強區域聯動,構建“一區三圈四帶”協同發展機制,努力打造全國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

  “以皖南為樣板破題,以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從生態、文化、産業融合多維度探索實踐,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

  安徽在省級層面組建休閒度假、醫療康養、創意經濟、體育賽事、會展服務、文化服務6個實體化專班,使“文旅部門主導”轉向“産業主動對接”,變“文旅+”為“+文旅”。

  2025年1~8月,安徽全省文旅産業招引落地項目1374個,總投資額1827.5億元,文旅行業固投同比增速達36%。

  “游客們來此看徽州古建、品中華‘和韻’,也讓世界文化遺産成為對外傳播中國哲學思想和治理智慧的重要窗口。”

  上下是山水,左右是人文。安徽之“徽”,誠如其形,山川形勝和人文氣質共襄美好。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産業。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旅游價值。

  &&《關於推進“五大文化”研究實施工作方案》,印發《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安徽省持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突出“五大文化”特色涵養徽風皖韻源頭活水,布局“一區三圈四帶”實現全域旅游全域出彩,強主體、興業態、拓市場加速夯實支柱産業,以旅彰文為築牢文化自信根基貢獻安徽力量。

  如今的安徽,底蘊深厚、板塊聯動、區域協同、業態多樣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加速起勢:2024年,安徽全省國內旅游人次、國內旅游花費同比增長7.4%、10.8%,入境旅游人次、國際旅游收入同比增長94.8%、124.1%;“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文旅落地項目2716個,登記投資額4361.75億元,文旅行業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速達30.8%。

  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説,安徽深入挖掘安徽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文化、科技、教育、藝術、旅游等深度融合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百戲入皖·星耀合肥”戲曲主題活動開幕現場(2025年9月28日攝)。新華社發(葉柏海攝)

  “五大文化”涵養徽風皖韻

  長江東去,淮河奔流,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安徽特有的地域文化。

  展開安徽文化版圖,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黃梅戲文化構成的“五大文化”交相輝映。如果説以雄奇景觀聞名的山水資源是安徽文旅的天然“流量”入口,那麼“五大文化”則以鮮明的文化辨識度,構築起兼具徽風皖韻與時代氣息的人文高地,成為支撐文旅産業長遠發展的“留量”引擎。

  保護為先、活化為要,安徽堅持價值研究、全面保護、有效利用相結合,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突出的文化特色轉化為文旅産業發展動能。

  重研究挖內涵,增強安徽文化的歸屬感。8月的馬鞍山,省內外專家學者、文旅企業代表齊聚第三屆長江文化論壇(安徽),共同探尋長江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方向。論壇現場,省內長江流域9市先後亮出長江文化建設“成績單”。

  2025年4月,安徽省委宣傳部印發《關於推進“五大文化”研究實施工作方案》,圍繞“五大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部署開展整體性、系統性、應用性研究,深入挖掘其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安徽統籌全省社科、文旅、教育等資源,以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為核心,在7所高校設立分中心,在黃山學院設立市級徽學研究院,成立長江文化研究院、淮河文化研究院、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與黃梅戲文化研究院,為加快構建“五大文化”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強化&&支撐、夯實研究陣地。

  通過實施徽學研究提升工程、黃梅戲曲本典藏工程等,安徽已出版一批高質量徽學著作,整理2600件(套)徽州文書,編纂大型文化典籍《安徽文庫》等,以工程引領進一步彰顯文化遺産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重保護活利用,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識。位於淮北市的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北宋青白釉抱鞠童、唐代三彩獅子抱柱等萬件文物,生動再現運河千年繁華;位於馬鞍山市的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造型精美的玉鷹、玉豬龍等玉器,彰顯長江流域史前文明的獨特魅力;宿州市博物館,53米長的大運河地層剖面“壁畫”,讓游客得以近距離觸摸運河文化厚重底蘊……

  長江入皖八&&,大運河攜徽越千年。安徽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持續探索文化遺産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方法。

  一方面,紮實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安徽科學設定“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主體功能區,有序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五大工程建設,滾動實施506個重點項目,累計發行專項債10.37億元,在推動長江安徽段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的同時,打造可觸摸的風景,讓長江文化變得可見、可感、可親。

  另一方面,安徽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列入文化強省建設重點項目清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保護規劃》,在保護好大運河安徽段歷史原貌和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實施柳孜運河遺址環境綜合整治、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保護展示等項目,讓大運河文化在生態保護與文旅發展的良性互動中持續釋放價值。

  重傳承巧發展,致力以文化賦能旅游提質。竹簾入池,一撈一提之間,一張薄如蟬翼的濕宣悄然成型,前來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宣紙製作技藝”的孩子們興致勃勃。今年以來,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漢唐紙坊景區已累計接待研學游客6.5萬人次。

  推動文化遺産活態傳承,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研究制定政策建強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4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動10個項目列入2022年全國非遺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認定79家省級非遺工坊,讓原本陳列在“展&”上的非遺技藝,有機嵌入旅游場景。

  安慶市以“戲”為核,串聯黃梅戲博物館、嚴鳳英故居,推齣戲曲主題旅游線路;通過建設産學研綜合體、設立專項資金、&&保護條例等舉措,為黃梅戲傳承發展蓄能。

  “守文脈之魂,強産業之基。‘五大文化’是為安徽文旅融合打底、賦能的核心力量。”安徽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洪永奇説,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源頭活水,打造更多具有“五大文化”標識的文旅融合新業態、新場景,將為構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能。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游人如織(2024年11月2日攝)。陳諾攝/本刊

  在合肥紫雲山(包河)文化創意産業園,學生在合肥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加科技研學(2025年5月23日攝)。新華社發

  境外游客在黃山風景區的迎客松前自拍留念(2024年9月12日攝)。新華社發(施亞磊攝)

  “一區三圈四帶”促全域出彩

  初秋時節,阜陽市潁上縣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群鳥翔集,盡顯生態之美,成為正在打造的2760多公里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環線上的璀璨明珠。

  作為皖北文旅融合發展圈和淮河文化旅游帶建設的重要一環,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環線將串聯皖北地區39個縣(市、區)沿線和周邊,推動區域文旅資源從分散走向聚合。

  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加快合肥都市科創文化休閒旅游圈、大別山紅綠交融文化旅游圈、皖北文旅融合發展圈建設,打造長江、淮河、新安江、江淮運河文化旅游帶……安徽以地域文化為核、自然生態為底,加強區域聯動,構建“一區三圈四帶”協同發展機制,努力打造全國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

  因地制宜,強區域旅游特色提全域發展能級。合肥紫雲山(包河)文化創意産業園內,合肥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沉浸式實驗室、元宇宙實驗室、數字人實驗室等文旅新場景,僅2025年暑期就接待游客超萬人次。2024年,合肥科創科普游的省外游客佔比從5%提升至17.5%。

  合肥建立跨部門聯席會議機制,依託人造太陽、量子科技等豐富科創資源和前沿&&,成立全國首個城市級場景公司,聯動培育270個科創科普游基地,串聯94家基地打造精品線路,促進科創資源向科普研學資源加速轉化。

  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獨特、市場體量較大——發展全域旅游,安徽手握四張“王牌”。與此同時,城鄉資源不均、區域發展失衡的短板也不可回避。

  “要破題,必須用好資源稟賦,各展所長、優勢互補,推進差異化發展。”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周明潔説。

  皖南突出徽風皖韻,充滿鄉愁的古村落令游客駐足流連;合肥突出科創特色,讓研學師生沉浸式體驗量子科學魅力;大別山深挖紅色資源,紅色研學與綠色生態相映成趣;皖北勾畫生態美景,旅游大環線串聯起散落的文旅珍珠……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深耕特色優勢,協同共進打破地域壁壘,各美其美夯實發展根基。

  如今的安徽,全域旅游布局初步落地見效:建成7個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53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等級民宿數量躋身全國第一方陣,西遞村、小崗村獲評“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示範區多維探索,點上破題促面上開花。涵蓋7市45縣的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範區,是安徽發展全域旅游的“排頭兵”。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會同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編制《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範區“十四五”建設發展規劃》,明確“一核一圈一軸一帶一廊多點”空間發展格局,錨定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精準發力。

  “以皖南為樣板破題,以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從生態、文化、産業融合多維度探索實踐,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處長凌勇峰説。

  安徽在該示範區開展鄉村休閒度假綜合功能區建設“三師聯創”試點,打通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鏈條,推動村莊資源整合組團式、集聚式發展;設立1.8億元示範區建設專項資金、首批10億元文旅産業投資基金;發布《2025杭黃廊道沿線重大産業項目》,涵蓋生態修復、文旅融合等領域,總投資超千億元。

  示範區內,創新實踐遍地開花,在為全域旅游發展輸出新範式。

  鼓勵創意産業集聚發展。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培育徽文化文禮空間、徽州魚燈體驗等新業態,打造豐溪竹筏、秘境觀光列車等“小快靈”項目,延長游客動線。

  培育特色民宿新地標。寧國打造“古樹認養+民宿權益”綜合體,績溪將廢棄小學改造成書院民宿,廣德依託溶洞資源發展洞穴民宿……在宣城市,2000余家各類民宿讓村落變身近悅遠來的桃花源。

  支持低空經濟新場景。池州平天湖風景區新增無人機配送、夜間燈光秀,今年上半年旅游收入3.24億元;九華山風景區推出直升機低空游覽項目,單月最高接待量1536人次。

  推動旅游交通聯動發展。安徽交控集團立足“服務區+文旅”,推動高速路網與文旅資源深度融合。例如,改造後的G3京&高速呈坎服務區新增互通立交、自助繳費道口,車輛駛出高速後僅需行駛1.5公里即可抵達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景區,較改造前縮短25公里,實現“快進慢游”。

  打造高品質生態旅游度假區。銅陵市永泉農莊在修復廢棄礦山生態基礎上興建特色農莊,依託原始森林與優質溫泉打造養生基地,規劃康養小鎮,形成“游、看、吃、住”四位一體度假模式,為生態旅游發展提供範本。

  2024年,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範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6752億元,同比增長6.1%;接待國內游客3.6億人次、實現國內游客花費4814.53億元,同比增長7.7%和10.9%。

  “點上破題,面上開花。通過進一步總結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範區建設的經驗、找到全域旅游發展的規律與方法,將以點帶面激發全省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安徽省社科院城鄉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儲昭斌説。

  聚能起勢育壯支柱産業

  夜幕降臨,走進位於馬鞍山的長江不夜城,全長375米的“千里長江畫卷”光影璀璨,長江沿線11個省區市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民俗文化等立體呈現,游客可以“一站式”感受長江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開街以來,這一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已接待游客超千萬人次。

  立足文旅産業發展新態勢,安徽突出項目牽引,夯實産業硬支撐,將文旅産業打造成為支柱産業。

  “百業+文旅”“文旅+百業”,新業態釋放融合效應。安徽在省級層面組建休閒度假、醫療康養、創意經濟、體育賽事、會展服務、文化服務6個實體化專班,使“文旅部門主導”轉向“産業主動對接”,變“文旅+”為“+文旅”。

  “體育+”“戲曲+”“康養+”“民宿+”“冰雪+”……千行百業與文旅有機融合,正在激發安徽的文旅産業活力。

  為促進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安徽省體育局會同多部門建立完善賽事經濟發展推進、完善賽事評估、完善社會力量辦賽激勵、完善體育人才培養等4項機制。

  在江灣競速、在古村穿行……依託山水人文資源,黃山市2024年舉辦參賽人數300人以上、且由縣級及以上政府主辦的規模賽事193場,以“參賽即游城”模式帶動旅游消費超18億元。

  為紀念徽班進京235周年,“百戲入皖·星耀合肥”戲曲主題活動於9月底啟動。合肥推出“戲曲+”一體化優惠套餐,觀眾憑演出票根可免費游覽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等標誌性景點,實現“白天看景、晚上看戲”。

  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的宣城市廣德市突出“康養+旅游”。廣德是國家級生態縣,森林覆蓋率近60%,當地積極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憑藉康養資源每年吸引游客超100萬人次,成為長三角居民休閒度假優選地。

  “‘百業+文旅’‘文旅+百業’延伸文旅産業鏈,推動文旅産業從單一形態向綜合鏈群升級,有利於創造體驗消費、二次消費等新價值。”安徽大學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東和説。

  主攻休閒度假強化項目牽引,夯實産業發展硬支撐。在六安市霍山縣,由1.8億元社會資本打造的大別山滑雪旅游度假區,正讓山區“冷資源”迸發“熱動能”。作為安徽規模最大的高山戶外滑雪場,這裡聚合溫泉、森林資源形成旅游矩陣,實現冰雪、漂流、溪降等業態四季銜接,是安徽以項目建設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安徽建立省市縣領導&&重點文旅項目機制,明確分年度滾動推進100個牽動性項目建設、招引100個重點項目,2025年1~8月支持發行文旅專項債項目91個,發行金額26.48億元。

  黃山市是項目驅動文旅升級的“探路者”。自2024年起,該市通過建立省級、市級、招商引資重點項目“三張清單”,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投産一批”的良性循環。

  “我們突出産業思維,從産業角度謀劃文旅工作;突出市場邏輯,用市場力量推動項目落地;突出全球視野,布局新興業態。”黃山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汪峻介紹,2025年1~8月,全市休閒度假康養旅游省、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2.838億元,完成年度投資佔比77.05%;開工項目23個,開工率達85.19%。

  強化項目牽引,帶來文旅板塊火熱態勢。2025年1~8月,安徽全省文旅産業招引落地項目1374個,總投資額1827.5億元,文旅行業固投同比增速達36%。

  游客在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踏青賞景(2024年4月7日攝)。新華社發(施亞磊攝)

  以旅彰文托起文化自信

  鑄客大鼎的紋飾訴説着國泰民安的願景,鄂君啟金節見證着楚地商貿的智慧,張成造剔犀雲紋漆盒歷經千年光亮如新……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安徽博物院成為游客感悟文化的熱門地。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安徽充分發揮旅游的載體作用,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旅線路設計、展陳展示、講解體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人、以文潤城,引導人們增強文化認同、傳承善治之道、築牢精神家園。

  依託熱門旅游地弘揚中華“和”“禮”之道。每逢節假日,桐城市六尺巷日均客流達2萬人。這條百米小巷承載着中國人的“禮讓”智慧,已成為桐城基層社會治理的精神密碼。

  當地&&《桐城市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方案》等,建成中華禮讓文化陳列館、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展陳館等,開設“禮讓家風文創空間”等,提煉“謙和禮讓”文化符號並融入文創産品,將“和文化”深度融入全域文旅規劃體系,實現“和文化”從“文旅地標”到“化風育人”的價值延伸。

  安徽將多個熱門旅游地建設為弘揚“和文化”的教育場所,貫古穿今的善治智慧以及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隨游客流動其中。

  在世界文化遺産地西遞村,游人常駐足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夫第”前。當年宅子主人為方便鄰里通行,主動裁墻讓道,形成了徽派建築中“作退一步想”的獨特形態,也留下徽州傳統文化中“內修外和”的禮讓之道。

  2025年1~8月,黟縣接待游客1477.7萬人次,入境游客7.09萬人次。“游客們來此看徽州古建、品中華‘和韻’,也讓世界文化遺産成為對外傳播中國哲學思想和治理智慧的重要窗口。”黟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程丹説。

  “以文潤城”推動城市發展與文化傳承共進。商湯命部下捕獵“網開三面”,老子留下“上善若水”哲思,華佗埋下“心懷蒼生”仁德伏筆……在亳州,3000多年的文化積澱孕育出“厚德”精神。如今,198位“中國好人”、700多位“安徽好人”與“亳州好人”的事跡融入好人大道文旅動線。

  當地在城市核心公共空間魏武廣場打造“好人長廊”,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地標設“亳州好人”專題,在主城區宋湯河景觀帶、花戲樓周邊街區繪製好人彩繪墻……“我們以文脈串聯名城、名人、名産,讓‘厚德’成為可見可感的城市文明標識。游客們在行走間即可觸摸城市文明底色。”亳州市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余萌青説。

  安徽鼓勵各地深挖本土歷史文化資源、提煉精神文化標識,在發展文旅産業的同時傳承千年文脈。

  馬鞍山通過連續舉辦36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擦亮文化名片,打造長江採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當涂李白文化園等文旅地標,由“鋼城”轉型成“詩城”,年吸引游客超4000萬人次。

  淮南借力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淮南武王墩一號墓的發掘,在緣煤而興的工業城市打造“楚風漢韻 山水淮南”的城市新形象。

  “文化底蘊和底氣,是文旅目的地破圈昇華的關鍵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元素,是城市發展最持久的競爭力。”李東和説。

  用好紅色資源,守護精神家園。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安徽霍山縣落兒嶺鎮,草木葳蕤的峽谷裏突然騰起硝煙,一陣陣激烈的槍炮聲在山谷間回蕩。在大型實景劇《大別山傳奇》演出現場,年輕游客白欣語説:“看到數十名戰士無畏地衝向敵人的場景,感覺自己身處抗戰現場。”

  安徽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旅游價值,持續提升31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推出86個“大思政課”項目,建設近百個紅色村鎮(街區)和一批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範區,將江淮大地上的紅色地標打造成游客追尋的精神坐標。

  金寨縣的革命博物館和紅軍廣場成為熱門紅色研學目的地;阜南縣蒙洼莊&從昔日“洪水走廊”蝶變為王家壩精神教育基地;鳳陽縣小崗村2024年接待游客62萬人次,游客們漫步“當年農家”景區,重回“大包乾”歷史現場,感悟改革精神……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安徽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安徽將在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全域旅游、打造支柱産業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全方位塑造“皖美如畫”文旅新形象。(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菁 楊玉華 劉美子)

  (《瞭望》2025年第42期)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