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 劉玉龍 閆鵬 翟卓)“十四五”時期,我國資本市場迎來一場深刻的制度變革與結構優化。從新證券法施行,到新“國九條”發布實施,從北交所揭牌開市,到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得到全方位重構,多層次市場體系更加完備,市場功能不斷健全。
回顧這五年,資本市場錨定服務實體經濟,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道路上穩健前行,呈現出吸引力與包容性雙提升的嶄新局面。
構建“四梁八柱”政策體系,新上市公司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九成
資本市場是改革的産物,並在改革中發展壯大。
2018年11月,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宣告如春雷乍響,開啟了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的序幕。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上市鳴鑼,標誌着註冊制從藍圖走向現實。“十四五”期間,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先後在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試點,2023年4月10日推廣到全市場。
“註冊制改革的核心是還權於市場,以信息披露為中心,把企業價值的判斷權交給投資者,實現了資本市場准入制度的根本性變革。”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這一轉變顯著提升了資本市場的效率和吸引力。
2024年4月以來,以新“國九條”為核心的“1+N”政策體系發布實施,系統性重塑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開啟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時代。
綱舉目張,改革破冰前行。“支持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實施意見和科創板“1+6”改革等政策文件接續推出,為資本市場注入前所未有的制度活力,一批現象級的科技企業和創新産品相繼出圈。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新上市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90%。目前,A股市場戰略性新興産業公司數量佔比已超過50%,特別是一批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形成集聚效應。
註冊制不僅提升了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允許未盈利企業、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紅籌企業等登陸資本市場,更重塑了市場生態。新股發行定價更加市場化,23倍發行市盈率的“隱形天花板”被打破,新股上市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市場博弈更為充分。隨之而來的是優勝劣汰機制加速形成,“十四五”期間,共有207家公司平穩退市。
“十四五”期間,以新證券法實施為契機,監管部門對相關法規制度進行系統“立改廢釋”,期貨和衍生品法、私募基金監管條例等一些歷經“十年磨一劍”的法規發布實施,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法治體系進一步健全。
外資持有A股市值3.4萬億元、269家企業境外上市……過去五年,我國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也穩步推進,“朋友圈”越來越大。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袁闖&&,當前,股市穩中有升,更加注重投資者回報的市場生態進一步形成,越來越多國際資本看好中國市場前景、“做多”中國資産。
市值突破百萬億元、股債融資57.5萬億元,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量質雙升
“十四五”期間,多層次、廣覆蓋的市場體系更加完備,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市場功能不斷健全。
今年8月,A股市場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
“資本市場規模實現歷史性突破是市場投資者信心回暖的重要體現。”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説,今年8月以來,A股市場單日成交額先後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資金面流入成為行情向上的重要推動力量,其中居民財富向金融資産加速配置趨勢明確。
總市值突破100萬億元的背後,更重要的是市場結構正發生深刻改變。
從資金端看,近幾年“引長錢、促長投”的改革效果加快顯現。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壓艙石”效應持續強化。
從資産端看,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1/4,明顯高於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産行業市值合計佔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當前的24家。
在長江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劉勁看來,我國一批現象級的科技企業和創新産品頻頻亮相、碩果纍纍,是今年以來A股半導體、計算機及通信設備、自動化設備、電子及電子元件、工業金屬等公司股價領漲的重要原因。受此影響,相關板塊表現強勁,帶動市場情緒整體上行。
從市場微觀基礎看,上市公司主動回報投資者的意識也明顯增強。這五年,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合計達到10.6萬億元,相比“十三五”增長80%以上,相當於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資金額的2.07倍。
投資者、資金以及上市公司的結構優化,帶動資本市場加快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服務實體經濟效能量質雙升。近五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到57.5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到31.6%。交易所債券市場産品日趨豐富,公募REITs、科創債、資産證券化等創新品種加快發展。全市場期貨期權品種達到157個,廣泛覆蓋國民經濟主要産業領域,同時還設立了廣期所,更好地促進綠色發展。
持續凈化市場生態,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回顧“十四五”的五年,外部輸入性風險挑戰風高浪急,國內部分領域風險“水落石出”,資本市場作為各類風險交匯地和敏感帶首當其衝。
為此,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成為監管機構的重要任務。政策“組合拳”協同發力,“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經受住多輪外部衝擊帶來的嚴峻考驗,市場韌性和活力不斷增強,有力支持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以改革促穩定方面,新“國九條”發布以來,中國證監會會同相關方面相繼&&了60余項配套規則,不斷深化發行、上市、並購重組、交易、退市等關鍵領域基礎制度改革創新,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為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打下制度基礎。
在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方面,監管部門嚴把入口和出口“兩道關”,深入開展財務造假專項懲治,推動穩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加力活躍並購重組。今年前8個月,上市公司累計披露資産重組1234單,其中重大資産重組152單,同比分別增長40%、150%,引導更多的資源要素向新質生産力方向集聚。
——持續凈化市場生態。堅持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十四五”期間對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處罰2214份,罰沒414億元,較“十三五”分別增長58%、30%。
——強化穩市政策合力,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其中,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工具,支持中央匯金公司發揮類“平準基金”作用,推進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等舉措,在應對外部衝擊的關鍵時刻有力穩定了市場預期,有效防範了市場大幅波動和系統性風險。
“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製圖: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