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中國銀行業總資産位居世界第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3 07:24: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十四五”期間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中國銀行業總資産位居世界第一

字體:

  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産近470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規模連續20年位居世界第一……9月2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部門負責人介紹了“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

  有效穩定預期提振信心

  五年來,金融業取得了怎樣的發展成績?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大幅提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説,“十四五”時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綠色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特別是2024年9月以來,人民銀行&&了一系列貨幣金融政策舉措,有效穩定市場預期、提振信心,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介紹,目前,中國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産超過500萬億元,全球最大信貸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五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保險業累計賠付9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説,面對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對資本市場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

  風險防控能力持續增強

  “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業在風險防控方面表現如何?

  看銀行業保險業,不良貸款、資本充足、償付能力等主要監管指標穩中向好,均處於“健康區間”。五年來處置不良資産較“十三五”時期增加超40%。同時,行業抵禦風險的資本和撥備總規模超過50萬億元。“監管法制‘四梁八柱’加快搭建,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五大監管’得到全面強化。”李雲澤説。

  “金融監管是防範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防線’,要強化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能力建設,對金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潘功勝舉例説,有關部門推動地方政府統籌資金、資産、資源化解債務風險。截至今年6月末,與2023年初相比,融資&&數量下降超過60%,金融債務規模下降超過50%。

  大幅增強監管執法的有效性、震懾力,有利於更好防範化解風險。吳清&&,證監會聚焦財務造假等投資者深惡痛絕的違法違規問題,既“追首惡”,也“懲幫兇”,系統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綜合懲防體系,堅決破除造假“生態圈”。“證監會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統籌發展與安全,築牢監管防線,嚴守風險底線。”吳清説。

  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日前,包銀高鐵包頭至惠農段全線拉通試驗順利完成,預計年底前實現開通運營。屆時,內蒙古包頭至寧夏銀川的列車最快運行時間將從目前約6個小時縮短至約2個小時。工程啟動以來,國家開發銀行通過中長期信貸和國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提供超過36億元投融資支持。這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一個生動縮影。

  據李雲澤介紹,“十四五”以來,有關方面着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統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服務質效明顯提升。比如,基礎設施貸款餘額54.5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62%;車險累計承保機動車超16億輛次,較“十三五”時期增長40%……

  “近五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到57.5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到31.6%。”吳清説,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者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説,“十四五”期間,國家外匯局深入推進外匯領域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貿易外匯收支效率進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銀行外匯展業能力進一步提升。“針對貿易新業態‘小額、高頻、電子化’的特點,支持銀行支付機構自動批量審核電子訂單,為跨境電商等提供更加便利的外匯結算,‘十四五’以來辦理業務已超過56億筆。”朱鶴新舉例説。

  “總體看,‘十四五’期間,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潘功勝説,將高標準謀劃“十五五”金融事業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金融力量。(記者 王俊嶺)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