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題:年貨裏的春節
新華社記者
眼下,歡快的《恭喜發財》歌,又一次在全國各地超市唱響。北京胡同挂上大紅燈籠,廣東集市擺開“利是糖”,東北鐵鍋蒸起黏豆包,安徽馬頭墻下曬着香腸臘肉,雲南舖子亮出年宵花……天南海北、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的年貨,在思念與祝福中流轉,年味漸濃、漸厚。
當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到來之際,中國人開啟的年貨“買買買”模式,蘊藏着哪些意想不到的新故事?
什麼年貨最好賣?
記者各地走訪發現,由於2025年農曆春節比2024年提前12天,加上“超長春節假期”等因素,從2024年10月開始,線上線下多個代表性市場和&&已加入“春節檔”大戰,數據釋放出顯著的消費抬升信號。
食品、黃金、情緒價值是蛇年年貨三大關鍵詞——
淘寶天貓食品生鮮總經理張鵬説,年貨節就是食品生鮮行業的“雙11”。
堅果、瓜子、糖果等傳統年貨迎來全年銷售高峰。來自抖音電商羅盤策略數據顯示,僅2024年12月28日當天,以堅果起家的互聯網企業“三隻松鼠”在抖音渠道就實現總銷售額1.35億元,刷新&&食飲健康品類專場紀錄。類似“戰績”還出現在多個零食、乳製品品牌的春節戰報中。
澳洲龍蝦、俄羅斯雪蟹、獐子島大扇貝、半斤重的戰斧雞腿,齊齊哈爾烤肉套裝……以高蛋白、原産地溯源為特徵的中外食材熱銷,顯示老百姓願意為“吃得好”“吃得放心”買單。
引人注目的是,各式黃金飾品成為今年春節的一個重要消費爆發點。
淘寶天貓的數據顯示,從2024年10月中旬開始,各大品牌便開始陸續推出蛇元素金飾,“蛇紋”成為潮流紋樣,銷量持續衝高。精緻可愛的足金貼、手機貼是熱門單品,跨界IP聯名款的搜索量大漲,“黃金+IP”雙重吸引力狠狠“拿捏”年輕消費者。
究竟有多少種年貨?沒有人能説得清。但毫無疑問,在浙江義烏,什麼年貨都能找到。
年貨的最“剛需”——年飾,八成來自義烏。根據義烏年畫掛曆對聯行業商會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商會成員企業的整體銷售額達300億元。僅紅包這一項,一家頭部企業就能賣掉幾億個。
“招財求福,依舊是蛇年春節的主題,但今年財神元素格外火爆。”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三區的2樓,“新桃年飾”老闆王偉忠笑瞇瞇地擺弄着功夫茶具,吐露“生意經”。
記者了解到,遇上蛇年,做年飾的行家普遍會把蛇設計得卡通、可愛,並搭配上其他吉祥物件比如鯉魚、財神、元寶、銅錢等一起售賣。如果説“福”元素是每年毋庸置疑的榜一,那麼,跟“發財”有關的元素就是蛇年商家必爭風口。此外,葫蘆和紅果挂件,是與年畫搭配的兩大“頂流組合”。
義烏淘樂熊婚慶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甘輝説,以前商戶購買年飾都是大紅大金大紫的,從去年開始流行多巴胺色,強調能吸引年輕人“打卡”“出片”,佈置上有“網感”、氛圍感。這種趨勢帶動挂布、地堆、櫥窗美陳等新年飾銷售火爆。
“簡而言之,大家更舍得為‘好看’花錢了。”王偉忠説。
王偉忠的觀點,在鮮花市場得到印證。
“鮮切花價格指數近來呈現上升趨勢,與新年的喜慶氛圍相契合,卡羅拉、高原紅、黑巴克等紅色系玫瑰品種迎來熱銷,高品質貨品價格不斷衝高。”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拍賣師花小駿説,除了冬青、中國臘梅、雪柳等經典品類,今年“年味”造景和酒店婚禮用花需求也大大增加。
另外,香薰香水、美粧護膚、服飾飾品、祈福文創等主打情緒價值類消費,銷售高峰也紛紛提前。
探尋“寶藏年貨”地圖
新年伊始,一張張“寶藏年貨”地圖成為網絡熱點,配着“四川啊你瞞得我好苦”“河南老鄉你們嘴真嚴啊”的文案,讓人忍俊不禁。
在這些省份地圖上,以意想不到的各地“寶藏年貨”,畫出“年貨地圖”:四川有阿壩州的大馬士革玫瑰、雅安的魚子醬、內江的無花果、宜賓的鰻魚等;河南有商丘的鑽石、許昌的假發、駐馬店的小提琴、信陽的淮南豬……入選的還有黑龍江五常大米、寧夏鹽池灘羊等天南海北風味,以及安徽新能源汽車、廣東黑科技小家電等。
鮮為人知的是,不少年貨來自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繁榮,讓越來越多“隱藏款”農産品被放入年貨“購物車”。
例如,今年不少家庭的年夜飯菜單上出現了充滿異域風情的新品——鵝肥肝。這種原産於法國的珍饈美味,全球産量的45%來自中國,其中一個主産地就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
這個養了500多萬隻鵝的小縣城,藏着吃貨們口中的“鵝宇宙”。在縣裏的長集現代農業産業園,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加班生産鵝製品年貨:從玫瑰鵝肝、櫻桃鵝肝、紅酒金磚鵝肝、鵝肝醬等深加工産品,到鵝翅、鵝腿、鵝腸等新零食,新年前夕訂單量都快速增長。
邊遠地區的土特産也加入“寶藏年貨”地圖。
冰天雪地的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素有“中國人參之鄉”之稱,近來熱鬧非凡。近年來,當地不斷圍繞人參推出新産品,如人參咖啡、人參香皂、人參鍋包肉等,還開發價格親民的“禮盒裝”,成為探親訪友的新年貨。當地還立足特色産業,推出逛人參博物館、品人參宴的“人參文化游”,吸引全國游客紛至沓來。
當下,年貨生産的一個重要趨勢是“智造”。
歷史悠久的福建福鼎白茶,因消渴解膩的功效被稱為過年“口糧茶”。往年,制茶的第一步——萎凋,因為當地天氣多變、日照不足而很難跟上産量。如今,通過智能化的萎凋房,一片片茶葉舒適地“躺”在茶匾中享受着“四季如春”的照料:照明、除濕、排風……茶葉製作的每個環節,都清晰顯示在空氣能萎凋機的操作屏上。
“從靠天吃飯到農産品‘智造’,白茶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産銷售,稀有的茶貢品已成為百姓的尋常年禮。”福鼎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家雅説。
大到新能源汽車、掃地機器人、無人機,小到吹風機、兒童手錶、智能語音早教機……在不少年輕人的年貨購物清單裏,“智造”産品比比皆是。
年貨是如何運送的?
廣西的砂糖橘、海南的椰子、安徽的臭鱖魚……距離春節還有半個月,“90後”外賣小哥高豐的電動車上已經堆滿年貨。
“越到過年外賣生意越好。”忙了一上午的他,坐在北京市朝陽區望京街道的一處寫字樓下歇口氣。
美團《新春消費報告》顯示,隨着即時零售業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從“囤年貨”到“即買即送”的變化越來越明顯。
更多年貨,正被裝載在貨車上,奔跑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路上。
下午4點,義烏市青口物流園區的千余個檔口前,車流涌動,熱鬧非凡。義烏滄鋒物流公司負責人徐益忙得腳不沾地,為3個小時後就要發往重慶的卡車收貨、整貨、裝車。他説,發送年貨的物流與生産幾乎同步,從每年10月就開始忙碌。現在每天要發一車半到兩車貨。貨品也有規律:11月是燈籠,12月對聯、年畫等佔大頭。
在義烏,每天還有3300余萬個快遞包裹啟程。2024年10月30日,義烏快遞業務量比2023年提前50天突破百億件。到12月31日,這個數字變成了126億件。
過去,雲南花農需要坐72小時的火車才能將花賣到廣州;如今,24小時不到,雲南鮮花便能抵達日本最大的鮮花批發市場——大田市場,隨後通過競拍進入日本各地的花店。
“傳統年宵花市場以前只是國內俏,現在國外也‘香’。”雲南曄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克寧説,他們獨立種植、加工的高端花材——銀扇草,以克為單位銷售,2024年與國外客戶達成200萬克的訂單意向。
從元旦到1月9日,昆明長水機場海關共監管出口鮮切花217噸、價值751.8萬元,分別同比增長33.1%、25.6%。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通過便捷的物流網日均發送量達400余萬支,較去年同期上漲20%至25%。
春節臨近,年貨寄遞需求攀升,全國快遞業務處於高位運行狀態。數據顯示,2025年開年,全國日均快遞業務量超5.5億件,保障了各類年貨送達千家萬戶。
送年貨的“接力跑”,更快、更廣也更遠。
隆冬臘月的一天,早上9點,當地天還沒亮,新疆喀什地區喀什市英吾斯坦鄉的快遞代收點裏,堆滿了來自天南海北的快遞件,時不時可見門口取快遞的人排成隊。
春節將近,大件物品越來越多,除了手機、掃地機器人和凈水器等小家電,還有空調、冰箱和燃氣灶等大家電,甚至還有種子、農具等。
“過去是巴扎(集市)上賣什麼我們就買什麼,現在不用出門,打開手機就有‘巴扎’,有很多種類的東西可以挑選,物美價廉。”來取快遞的村民托合提·阿不都剋日木説。
電商西進、加速補齊物流短板……2024年,新疆正式加入“包郵”區。“2024年,新疆快遞業務量完成9.83億件,業務收入102.75億元,同比增長14.4%、11.2%。在2023年增速居全國首位的基礎上,仍延續快速發展態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高黎明説。
而龐大、高效的物流體系,也讓更多海外年貨走進中國尋常百姓家。
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顯示,由於臨近春節,2024年12月,我國進口消費品1678.2億元,創近21個月新高,同比、環比分別增長3.9%和14.4%。
開啟中國人的“情感時間”
“巍巍太行,滔滔濁漳,三晉文化,源遠流長……堯王廟會,開街起禮!”
隨着禮官高聲念讀《堯王獅舞賦》,喧天鑼鼓響起。久負盛名的山西長治堯王文化廟會在2024年年底熱鬧開市。廟會賣的有豬、牛、羊等牲畜,也有犁耬耙杖、簸箕笤帚、鍋碗瓢盆等日用百貨。人們一邊置辦年貨,一邊觀賞舞獅社戲、街邊相聲、摔碗祈願、傳統雜技等,好不熱鬧。
民俗學專家、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曹保明説,廟會是民間信仰的集會,當它與年的節點重合,“買年貨”承載了表達慶祝節日、祭祀先人、寄託親情等多重意義。
他解釋説,中國人過年講究新,人人要換新,年禮預示着新年有新起色。過年有“忙年”一説,就是家家要趕大集準備年貨,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裏特別是“過年”的一種重要習俗。
買年貨,對中國人來説,更是一種集體儀式和情感共鳴。從漢代歲首祭祀的記載,到包羅萬象的唐宋年貨,再到明清時期為年貨開的“集”,千百年來,年的變遷就藏在年貨的變遷裏,而始終不變的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冀。
“年貨是春節生活的必備品,也是春節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説,自古以來,中國的年貨市場就是美學展示場所,也是各家各戶以美的方式採購年貨的節日實踐。
在安徽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古塘村,村民汪承發兩口子正忙着製作菜糕。篩米粉、撒桂花,抹平、打線,點綴上徽州特有的青紅果脯絲,最後印上當地古建築巽峰塔圖案,寓意着“高福高壽度吉兆”的菜糕,演繹着無“糕”不徽州的風情。
數百公里外,江蘇省南京市老門東歷史街區,劈、扎、糊、裱、拓、書、剪、畫、刻、染,普通的竹子、紙張在63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巧手下,一瓣一瓣地慢慢生出形狀,染上顏色,成為一盞漂亮的手提燈。
“8歲我開始學做燈,15歲賣出了自己的第一盞花燈。”儘管工藝繁瑣,但顧業亮一直堅持傳統手工扎制工藝,“這裡面傳承的不僅是匠人匠心,更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中國人籌辦年貨的習俗是充滿情感的,飽含對於家人、家庭的愛護和關心,過程中充滿人際交往、交流的環節。”林繼富説。
每年,返鄉行囊、回程後備箱的話題都會登上熱搜。這背後是鄉愁,也是對團圓的期待。
在青島做空調安裝工的於文波很樂觀:“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就算快遞很快捷,可他依然堅持“人肉”帶年貨。今年的“大件”,是幾隻真空包裝的“山東炒雞”。
“人到家,年貨也跟着到了家。那種溫馨和幸福,是春節最享受的感覺。”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