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遺産的眼光看 從文明的角度論:中國建科助力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2 15:05:05
來源:新華網

用遺産的眼光看 從文明的角度論:中國建科助力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字體:

  當地時間20257111623分,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60項。

  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建科)所屬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歷史研究所,在國家文物局直接指導下,由中國建科首席專家陳同濱研究員帶領,提出“用遺産的眼光看 從文明的角度論”的主張,組成學術研究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申遺項目團隊,歷時15年,承擔並完成了全套《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産提名文件》、保護規劃、展示工程與遺址博物館建設等近20項申遺全過程必需的各類專業諮詢,為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提供了跨學科的綜合能力支撐,貫徹了央企勇擔使命、服務國家戰略的宗旨。

  西夏陵,是我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公元1038—1227年)的皇家陵墓建築遺址群,坐落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山東麓的洪積扇戈壁上,在近40平方公里的陵區範圍內,分佈着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萬平方米的北端建築遺址以及32處防洪工程遺址等考古遺存,還有大量以建築構件為主的出土文物,這些風格獨特的陵墓建築遺址群,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共同構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

圖片

西夏陵1號、2號陵全景(引自《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産提名文件》,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提供)

西夏陵各類出土文物(引自《西夏陵申報世界遺産提名文件》,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提供)

  西夏陵,作為西夏時期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址群,以近40平方公里的陵區規模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完整的成系列的帝陵與等級制的陪葬墓群,見證了一個由党項人創立的多民族王朝“西夏”的存在,以及這一文明因地理歷史特徵所具有的多民族共融共生文化傳統——在地理空間位處中原與西域之間,在歷史階段與宋、遼、金等朝並存。綜上,西夏陵可直接為中國歷史上繁榮延續近200年的西夏曆史及其文明特徵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見證,並實證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西夏陵,作為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所在,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築、建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充分表現出它對中原農耕文明唐宋帝陵陵寢制度明顯的傳承與效仿,又在此基礎上堅持融入了党項自身的精神信仰,及其所受的周邊游牧文化、佛教信仰等影響,可謂在“承唐FangSong”的陵寢制度基礎上堅持融匯本民族文化傳統,展現出11—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基於不同民族、不同生業、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交往而産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徵。綜上,西夏陵在陵寢制度與建築景觀等方面,成為公元11—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多民族及其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典範,充分展現了人類價值觀的交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認可“西夏陵”符合世界遺産標準2和標準3,認為西夏陵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影響的見證,其空間布局、設計理念和建築形制繼承了唐宋陵寢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與党項習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與喪葬傳統,並見證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13世紀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認可西夏陵的完整性與真實性,認為西夏陵完整展現了保存在歷史環境中的全部規劃、建築特徵,完整延續了遺産與賀蘭山之間形成的視覺和精神&&;西夏陵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建築遺址等構成要素,在選址特徵、空間環境、位置布局、材料技術、歷史功能等方面均滿足真實性要求,為西夏陵突出價值形成有力支撐。同時,世界遺産委員會高度讚賞中國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認為西夏陵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土遺址保護實踐與科研,為保護該遺産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夏陵申遺的成功,將進一步向世界詮釋中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脈絡,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對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意義。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