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搶鮮又上新——稅務助力托穩民生“菜籃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6 16:48:19
來源:新華網

食材搶鮮又上新——稅務助力托穩民生“菜籃子”

字體:

  當清晨的陽光還未照射獅子洋面,滿載生豬的運輸車正穿過夜色駛向港澳、食材的冷鏈專櫃車在深中通道上疾馳、糖心菊舒展花瓣等待被搬上商超展櫃……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食材供應區,這是中山農業與食品産業的一個縮影。目前中山正經歷從傳統農業向現代食品工業的躍遷,以延伸、創新産業鏈的形式繪就民生餐桌的幸福底色。在此過程中,中山稅務部門以政策活水澆灌創新土壤,助力農業及食品加工企業築牢産品供應鏈、托穩民生“菜籃子”。

  稅惠賦能保穩供,老字號守護灣區餐桌70年

  凌晨3時,廣東省中山食品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山食出公司)的運輸車駛出白石豬場,70頭白石龍駿豬經過嚴格檢驗後發往港澳。這家成立於1955年的“老字號”,已連續70年為大灣區輸送鮮活農産品。

  深中通道開通,進一步強化了大灣區‘軟聯通’,企業訂單量迎來猛增,2024年營業收入突破15.7億元,石岐鴿年銷量也從2023年的140萬隻躍升至2024年的160萬隻,中山食出公司總經辦副主任何韋思向記者介紹公司畜禽養殖與銷售情況。

  “港澳市場的活豬檢驗標準嚴苛,但我們的産品合格率常年保持100%,而品質的關鍵在於技術和資金雙投入。”何韋思介紹道。中山食出公司依託全鏈條運營體系,實現從養殖到屠宰、運輸全程可追溯,並布局21家豬肉專賣店、26家鮮蛋門店及9家“食出鮮風”線下門店,實現同城直送和門店自提等多種渠道送“鮮”上餐桌。

  “得益於稅務人員的精細輔導和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我們有更多的資金探索農業現代化。”中山食出公司財務人員黃燕平向記者説道。2024年公司辦理出口退稅超1.5億元,企業利用退稅資金升級了豬捨得空氣過濾系統,同時白石雞場應用全自動化直立層疊式籠養設備,實現24小時全自動照明調節和控溫通風。如今,白石雞場存欄能力達25萬隻,單日産蛋量達19萬枚。

  稅力加持添風味,深加工“鏈”出附加值

  走進廣東民昇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民昇食品)車間,進口設備正將冷鮮肉加工成即食肉脯等産品。這家從傳統肉聯廠轉型的“新秀”,僅用兩年便躋身規上企業,工業産值、批發産值均達到1億元以上。從單一的“待宰制”肉聯廠起步,企業快速成長的秘訣在於將産業鏈進行延伸。“我們利用掌握的技術拓展食品加工的多項業務,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申請包括發明專利在內的50多項專利。”民昇食品董事長何佩怡介紹到。

  “稅惠政策是産業鏈延伸的‘助推劑’。”何佩怡算了一筆賬:2024年企業全年享受免徵部分鮮活肉蛋産品流通環節增值稅減免稅額67萬元,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77萬元。企業將資金用於建設智能化冷庫和冷鏈物流系統,轉型集肉類預製菜、冷熱鮮肉屠宰加工以及貿易於一體的綜合性食品集團,2025年一季度增值稅銷售收入超6000萬元,同比增長44.38%。

  同樣將傳統業務延伸産業鏈,“鏈”出附加值的還有中山食出公司,依託自營農業基地的優質畜禽原材料,企業將初級農産品進行深加工,把“老字號”石岐乳鴿玩出新花樣,結合粵菜烹飪配方研發了紅燒、鹽焗等5種口味石岐鴿預製菜,讓遠方的餐桌上也能嘗到多樣、地道的中山味,小乳鴿藉&産業鏈的延伸可以飛的更遠。“稅務人員暖心高效的服務助力稅惠紅利及時落袋,省下來的錢讓我們敢投入新産品研發。”何韋思説。

  菊花“跨界”闖餐桌,從觀賞到舌尖革命

  在中山市禦膳菊農副産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禦膳菊公司)的種植基地內,負責人區娟花女士培育的可食用新品種——糖心菊,可實現四季常開。這種突破傳統生長規律的食用菊,憑藉清甜口感,已成為盒馬鮮生的“爆款”。“菊花刺身沙拉、菊花火鍋、菊花燉湯、菊花餃子……多種新式菜品讓餐飲店紛紛前來訂貨。”負責人區娟花説。

  隨着菊花“跨界”成為餐桌新寵,稅務部門在走訪企業的過程中發現企業發票需求激增,便立即上門輔導電子發票申領等操作。針對禦膳菊公司從小微企業向規模農業轉型的關鍵階段,稅務部門主動梳理相關政策,保障企業在産能升級階段享受稅收紅利。

  “2022年開業至今,我們已享受增值稅免稅銷售額超115萬元,增值稅減免稅額超3萬元,省下的錢我們用於擴建100畝新基地。”區娟花透露,隨着糖心菊上架全國連鎖商超和新種植基地的投産,未來市場需求量還將會進一步提升,糖心菊有望在更廣範圍內實現“四季有花”。國家稅務總局中山市稅務局東區稅務分局&&,正在為轄區內特色農産品企業定製成長檔案,從發票管理到政策匹配提供全周期稅務服務。

  從冷鏈鎖鮮的“加速度”,到産業鏈延伸的“深功夫”,再到花卉跨界的“新招式”,中山企業正以“鏈式思維”為大灣區“菜籃子”搶鮮上新。稅務部門通過政策與服務雙引擎,既保障了民生供應的“鮮”與“穩”,又激活了産業創新的“新”與“活”,助力“中山味道”從灣區走向全國,為鄉村振興寫下“舌尖上”的答卷。(江涵、李健瑩、張瑩君)

【糾錯】 【責任編輯:高欣 黃海榮】